后起之秀对老牌巨头的华丽逆袭|精品投行:Small is beautiful
来源:雪球App,作者: 新生说,(https://xueqiu.com/4539283487/77640985)
众所周知,3G资本和巴菲特近年来在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赋能式”投资领域频频合作,最近的重磅案例是 亨氏和卡夫的合并案 。2013年,3G资本联手巴菲特收购了亨氏。2015年,这对老搭档双倍押注,主导了亨氏对卡夫366亿美元的超级并购案,获得卡夫亨氏过半股份,卡夫亨氏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饮料企业。与大部分超级并购案都是聘请传统大投行作为顾问银行不同的是,在这桩合并大单中,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Bank)Centerview合伙公司(Centerview Partners LLC)和拉扎德公司(Lazard)分别成为了卡夫和亨氏的唯一顾问银行。
这只是华尔街近年来上演的精品投行逆袭传统大投行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场小而美“后起之秀”对大而全“老牌巨头”的“政变”,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已经开始加速了。 目前Evercore、Qatalyst、Perella Weinberg等精品投行风头正劲,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华尔街影响下,2014年国内也迎来了精品投行业爆发年,一批顶级精品投行已经崛起,在特定领域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那么, 什么是精品投行?华尔街的顶级精品投行是如何迅速崛起的?相比传统投行,精品投行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组建成长、使命愿景、组织文化、商业模式、具体打法等方面对国内同业有什么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从本篇起,『新生说编委会』将会基于对Evercore、Qatalyst等标杆精品投行的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报告,重点对精品投行的“赋能式”打法进行深度挖掘,期待与同业朋友进一步交流。
精品投行:Small is beautiful
美国金融业一般把投资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三类,即大型(Bulge Bracket),中型(Middle Market)和小型(Boutique)。Bulge Bracket有“大量”“批量”的意思,因为大型投资银行在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的拍卖中,总是能买下较大的份额,因而得此绰号。 Boutique直译为精品店、专卖店,所以精品投行一般是指相对传统大投行而言,规模相对较小,业务更有针对性的投资银行 ,大多聚焦于投融资、上市、重组、并购、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中的一项或几项核心咨询顾问业务。通俗的说,精品投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而美”。
所谓精品,换言之,即为“小”,精品投行即为小投行。 这种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公司规模相对于综合性投行而言较小,员工人数通常在十几人至几十人之间;二是业务范围小,通常是上市前的投行业务为核心,包括股份制改造、业务重组、私募融资、收购兼并等,往往不涉足IPO的承销业务;三是关注行业少,只在几个特定行业中深耕。 精品投行虽然是“小”投行,但是在发展中通过长期专注、专一的服务,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所谓“技以专而精”。
精品投行存在时间较早,专注于财务顾问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拉扎德公司(Lazard)历史可以追溯到1848年,格林希尔(Greenhill)、Evercore等也成立于2000年以前,但 它们真正崛起成为大投行的威胁,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
2008年金融海啸的爆发让大投行的声誉一落千丈,高盛等投资银行饱受客户质疑并遭遇索赔,雷曼兄弟难逃破产命运。在此背景下,一群在大投行中磨练丰富经验后自立门户的精品投行迅速崛起。 比如,2011年,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通讯、惠普以117亿美元买下英国数据分析软件大Autonomy,都是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版图的重要大案,这两件购并案幕后,皆由小型精品投行Qatalyst Partners、Centerview Partners、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等操刀促成。
近年来,精品投行不仅从大投行挖走顶级人才,而且在细分领域的重组、收购、融资、咨询方面的发挥了越来越显要的作用。 据Dealogic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8月,美国并购市场前二十大投行中精品投行占比近半,Evercore排名超过了德意志银行跃居第七,Lazard保持前十,其他精品投行也正在不断侵蚀JP摩根、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巴克莱等大型投行的业务收入。
通过下图也可以清晰看出,尽管整个美国的并购收入增长乏力,但精品银行还是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开始加速上升,占比越来越高。
从发展趋势上看,精品投行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是成为全面金融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吸引客户,通过一站式和全方位的服务留住客户。 在这条道路上,精品投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来自大投行的挤压。目前,大投行如高盛、大摩凭借其强大的团队规模和研究能力,仍然抢占着市场内绝对优势份额,精品投行如何突破面临很大挑战。其他挑战包括如何规避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保持其客观性与独立性。
第二是在某一业务链上进一步做深做细,专注于一项或几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这条道路上,精品投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耐心,毅力与定力。精品投行的产业链条和服务周期在未来势必拉长。介入企业后,要通过“赋能”帮助其规范公司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完善内控制度和梳理财务体系。
2
精品投行凭什么崛起?
对比传统投行,以下五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精品投行快速崛起背后的原因。
1、人才资源:华尔街大佬再立门户,大投行精英争先投靠
精品投行是人才密集型行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咨询。 精品投行的崛起,首要因素便是华尔街大投行的人才转移。
上表显示的是Qatalyst、Evercore和Lazard创始人或现任CEO的任职经历,和他们相似,诸多精品投行均由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黑石、德意志银行等顶级投行、PE中跳槽,另立门户设立。比如,Evercore的创始人和现任CEO就同样拥有美国联邦政府和黑石集团的任职经历,前者还曾任财政部副部长。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型投行的危机和丑闻一桩接着一桩,不停地裁员减薪,精品投行对华尔街精英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此,除了创始人多为华尔街大佬外,精品投行的员工大多也具备顶级大投行的工作背景。 优秀人才成就了精品投行利基市场的竞争力,而细分领域的良好声誉也使旗下员工都被标上了专业领域里最优秀人才的标签 ,从而拥有了某种专业自豪感。
以前大型投行如高盛的雇员满心瞧不起精品投行的人,高盛现在全球有3万多人,而精品投行里最大的Lazard不到3000雇员,明显是巨人与侏儒。精品投行在人数规模上少的可怜,Qatalyst Partners整个公司不超过60人的规模,甚至有个别精品投行人数在10人以下,罗贝华沙(Robey Warshaw)仅仅只有9人。
但时代在变迁, 精品投行规模虽小,创始人和人才队伍却身经百战,视野、技能、人脉出众,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与战斗力有时可以抵得上,甚至超越规模大上数十倍的大型投资银行。 一些知名的精英精品投行的交易规模都和大投行的业务差别不大。由下图可见,Lazard和Morgan Stanley,JP Morgan Chase业务规模相当,甚至比Credit Suisse、UBS等都要大。
2、业务布局:利基市场的精准定位,核心优势的深度挖掘
精品投行在资源上无法与大投行抗衡,在大投行竞争激烈的业务领域很难进行有效的客户争夺,因此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精准的选取与自身优势能力相符合的利基市场,打造一项或几项核心业务,并一直围绕核心业务进行研发投入和收购扩张,使其在核心业务上具有能够抗衡任何综合性大投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核心优势的深度挖掘来拓展相关业务线,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比如,Greenhill只从事并购重组的顾问咨询业务,而Lazard也只是在并购重组之外,利用其公司财务方面的研究优势发展了资产管理业务;Jefferies虽然业务范围看上去博而杂,但成长的逻辑始终不变,就是围绕高收益债、可转债、中小企业股票等利基市场,拓展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做市交易、投行业务、资产管理等。
因此, 业务聚焦与核心优势的深度挖掘,是精品投行保持持续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主要源泉。 而利基市场的精准定位决定着中小投行能否打造核心优势,一旦形成垄断优势,有限的市场空间将有效屏蔽跟进者,从而使企业保持持续领先优势。
3、商业模式:轻资本,低风险,以非资金杠杆型的服务为收入来源
与大型投行倚重交易业务的重资本运营模式相比,精品投行是典型的轻财务资本、重人力资本模式。 截至2013年,Evercore公司11.81亿美元的总资产中,5.38亿美元是流动资产,占比达到45.55%。还有1.89亿美元是收购所形成的商誉,房屋等固定资产不到2800万美元。在这种轻资产模式下,Evercore的财务风险很低,资本回报率很高,2011年净有形资产回报率达到47%。
此外,精品投行的防御风险机制更好。 大型投行人数众多,人员开支惊人,因此它们热衷于高风险、高回报业务,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就如同吸上了毒。但精品投行却因为没有包袱成了一种优势,在经济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随着市场的跌落而使大型投行产生巨额亏损,但精品投行却主要以非资金杠杆型的财务专业服务收入为主。许多专注于并购重组的精品投行借助2008年的经济危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Qatalyst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目前是硅谷最活跃的交易撮合者之一。 一旦经济危机到来,精品投行还在显示出很多大投行不具备的优势,赢得逆市发展。 据Dealogic数据统计,精品投行在并购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从2008年8%提升到了2014年的16%。
4、工作机制:超高标准、超强压力、个人收入分化巨大
精品投行进入门槛低,但是要真正成为“精品”卻不容易。 只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才能突围而出,形成专业领域的优势,这就意味着精品投行对工作标准定位更加严格,员工必须有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行业发展、企业运营必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种要求之下, 精品投行人员工作时长比一般工作长得多。 如下表所示,高盛虽然是出了名的压力山大,平均每周工作73.4小时,比摩根士丹利多出4.8个小时,但比精品投行莫里斯(Moelis)员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长足足少了16.5小时。莫里斯(Moelis)、拉扎德(Lazard)、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普望(Perella Weinberg)和Evercore的每周工作时长通常在80个小时以上,高居“最累人”排行榜前五名,清一色是英美精品投行。
作为超强度工作的反馈,人均来看,精品投行的平均工资比大投行更高,而且还是以现金支付。但是实际上,精品投行内部完全是精英体制,收入分化非常大,大部分收入都被装进了少数高层的口袋中。 很多精品投行以损害初级雇员的利益来讨好交易负责人而闻名。 薪酬调查机构Emolument数据显示,无论是MD级别还是Associate级别,排在前列的还是JP摩根、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高盛、巴克莱、花旗、美银等大投行,精品投行排名靠后。
正因为精品投行工作标准奇高、工作压力超大,而且收入分化也巨大,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工作和生活平衡度也很差 ,综合排名靠前的只有Evercore,排名靠后的占比较多。
5、核心理念:价值中立,为客户提供无利益冲突的独立建议
精品投行模式并非创新,而是对传统的回归。
承销和并购重组业务曾经是华尔街大投行中最传统的业务之一,不过随着规模的扩大,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等大型投资银行进入了越来越多的业务领域,它们更热衷于像对冲基金一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比如自营交易、资金业务等,因此顾问业务的重要性在降低,在投行营收中的占比也呈下降趋势。因为原来的企业客户变成了今天的交易对手,咨询业务与交易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日益显现,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些潜在的冲突进一步暴露。金融危机后,大型投行的声誉一落千丈,高盛等投资银行饱受客户质疑,并遭遇索赔。
在此背景下, 精品投行大多专注于单一细分领域,为客户提供独立的专业服务,更多的会去考虑如何服务好客户,凭借客观立场和价值中立受到了企业客户的欢迎。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新生说微信平台xinshengshuo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