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拼音:tuī jǐ jí rén)是一个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
论语
·卫灵公》。
该成语的本义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后引申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主要作谓语、宾语、定语。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陈侯使袁侨如会陈人围顿陈侯逃归》:“不思小国之见陵于我,亦犹我之见陵于 楚 也。惟不能推己及人,以至于此。”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词讼》:“不知讲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讼之所以日繁而奠可止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偶成》:“奴才们却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受
’。”
春秋时期,
齐国
的大夫
晏婴
机敏过人,关心农桑。
有一年冬天,齐国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
齐景公
披了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里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那就更漂亮了。
晏子
走近,若有所思地望着翩翩下降的白雪。
景公说:“下了3天雪,一点都不冷,倒像春暖的时候啦。”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追问:“大王真的不冷吗。”
景公点点头说:“我又不是三岁孩子,连热冷都不知道。”晏子知道景公没有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地说:“我听闻古之
贤君
说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要去想想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要去想想还有人累着。可是,您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齐景公
如梦初醒,立即下令拿出一些衣食周济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有悲悯之心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地为别人着想。
推己及人是一种
道德心理
——行为机制和修养方法。指道德行为主体以自己的感受、需要推知他人具有相同的感受和需要,并将推知所得的观念作为
行为准则
贯彻到与他人相关的行动中去。
孔子
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先进》)的忠恕之道,正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在
道德修养
过程中,自觉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能促使人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他人。
正如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各自的欲望和需求,也都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遂愿。这就要求人们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