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访经典传播理论:21世纪的知沟假说
原创 新传研读社 新传研读社 来自专辑重访经典传播理论
写在前面
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经常会被追问的一个问题便是:那些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如今还安好吗?它们还能禁得起新技术的锤炼吗?亦或是说,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该选择“退休”,将舞台让给“后浪”?因此,我们决定推介一系列“重访经典传播理论”的文章。
在今天的推送中,今天推送的传播学者Cecilie Gaziano对于“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的解读。Gaziano是知沟假说提出者Tichnor的学生,同时也是当下知沟研究的旗帜性人物。2017年,她为《媒介效果国际百科全书》撰写了《知沟假说:历史与发展》(Knowledge Gap: History and Development)一文,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理论的权威梳理与展望。
在本期推送中,我们为你编译了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与你一同“更新”对知沟假说的理解。
系统与冲突:知沟假说的本质
大众传播研究最早的发现之一,便是人们的教育程度与公共知识获取是相关的。基于这一信念,1970年,Tichenor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假说:“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加,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情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在Tichenor等人提出知沟假说的论文中,一些数据来自1965年Tichenor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美国成年人口中的科学传播与知识》。这篇论文更多聚焦的是社会心理学。不过,在知沟假说中,三位合作者却选择了宏观社会学的视角。他们关注人们的教育程度,此后,大多数知沟研究也都将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指标。需要指出的是,知沟假说适用于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或者说,是具有相对普遍吸引力的信息。相反,对于那些只会吸引特定受众的信息,例如股市行情、体育、花园护理等,知沟假说可能并不适用。
对于最初的知沟假说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系统本身便具有结构分层。例如,科学信息和公共信息往往更多在印刷媒体上发布,因此,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的接触机会就会更小。当然,不可忽视的是:相比广播和电视,印刷媒体在题材、成本和发行方面,都会更倾向于迎合SES较高的社会阶层。
02.
概念与条件:知沟假说的批判
知沟假说提出知之时,美国正处于伟大社会改革期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是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首先,一些学者认为,知沟假说太过决定论,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能力,因此有失偏颇。2003年,Everett Rogers将“知沟”理解为传播活动的结果,因此将它重新命名为传播效果沟(communication effects gap)。这样一来,造成知沟的罪魁祸首就变成了信息源,而非(包括少数群体在内的)接收者。
随着研究的发展,Tichenor等人发现,知沟假说的发生也存在一些条件。例如,社区冲突有助于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内更“均匀“地传播。随着媒体关注的减弱,知沟也可能会缩小。甚至,有时并不存在知沟,或者存在反向知沟,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了解某一主题。
03.
从知识沟到信仰沟:最新研究进展
教育和动机都很重要。有时,动机和兴趣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但有时又无关。诚然,加强大众媒体的接触和使用可以提高”低SES群体“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如何界定、报道公共问题,也会对知沟的扩大/弥合产生影响。
对缩小知识差距的目标而言,新媒体的引入既是希望,也有阻碍。如果互联网的访问、使用与教育水平相关,那么,知识差异就可能会增加。互联网融合了影响和印刷。前者可能更容易解读,而后者可能更难解码。互联网的使用差别通常被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使接触的机会增加了,其他障碍可能也不会减少。甚至有数据显示,互联网可能导致了更大的知识鸿沟。也许,随着学校计算机和信息搜索教学的普及,互联网带来的知识不平等将会减少。
在两极分化的政治气候背景下,Hindman在知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仰沟假说(Belief Gap Hypothesis)。他将信仰作为因变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则是比教育更重要的解释变量。信仰沟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加,在持有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人之间,政治信念的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这种对知识差距命题的新看法激发了许多研究,尽管结果好坏参半。如果我们回到之前所讲的知识的四个维度,Hindman提出的信仰沟,恰恰填补了最后的空白,因为政治信仰恰恰是一种集体层面、社会建构的知识。当然,区分知识和信仰并不容易。有人批评说,在第一篇知沟假说的研究论文中,Tichenor等人其实并没有清晰区分社会建构/自然发生的知识之间的差别。因此,他们将“人类将在不久之后登陆月球”、“是否相信吸烟会导致肺癌”作为信息而非信仰,来测量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
04.
五个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后,我希望为未来的知沟假说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1.
“知识”的概念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概念化。在一项研究中可以涉及不同种类的知识。也许我们会发现,公共事务知识方面的差距(如氟化问题)可以得到弥合,但有关氟化的技术知识差距却可能会扩大。
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研究,去关注个体和群体对于数据的错误理解、不准确的信息流、错误信息的传播、信息躲避行为。这些视角在公共卫生领域尤其重要。
3.
我们需要知道,如果报纸读者群继续减少,那么,这对知识差距的长期影响可能是什么。如果互联网在传播公共事务信息方面超越报纸,那么,对民主政体的影响又是什么?
信息和社会环境正逐渐变得愈加支离破碎,随之而来的鸿沟,则导致文化、意识形态、宗教和其他领域内部的鸿沟被不断强化与增加。这些过程会使社会群体进一步分化,以至于在“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社会”和其他一些政治问题上,我们达成一致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5.
知沟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培养知识获取动机的过程似乎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而且往往与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贫困会限制父母将情感资源投入到孩子身上的能力,也可能让他们难以获取或使用资源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在儿童早期,当认知联系正在形成时,这些问题似乎更具破坏性。
原标题:《重访经典传播理论:21世纪的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