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chén qíng biǎo]
西晋李密创作的表文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陈情表》是 西晋 文学家 李密 上奏给 晋武帝 的表文。作者先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己从小便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需要自己的照顾。然后,叙写虽然愿意奉诏,但祖母的病情日益严重,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表达了对武帝的忠诚,又流露出对祖母的孝顺。接着,作者由衷感谢武帝的知遇之恩,并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皇上对自己恩宠有加,于情于理都应为国效力,这就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作者言明愿望,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矛盾的方案,即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 [1]
《陈情表》感情浓郁深厚、凄恻婉转、真切自然,读后令人无比同情。同时,作者做到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恰切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此外,句法间用骈散,用词错落多变,也是其特色。因此,这篇既有感人的情义,又有论辩色彩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使晋武帝折服,而且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广为传诵,被誉为中国古代以至诚感人的抒情散文的典范。 [2]
作品名称
陈情表
作品别名
陈情事表
出    处
昭明文选
作    者
李密
创作年代
西晋
作品体裁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陈情表 1
臣密言 2 :臣以险衅 3 ,夙遭闵凶 4 。生孩六月 5 ,慈父见背 6 ;行年四岁 7 ,舅夺母志 8 。祖母刘愍臣孤弱 9 ,躬亲抚养 10 。臣少多疾病 11 ,九岁不行 12 ,零丁孤苦 13 ,至于成立 14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15 ,门衰祚薄 16 ,晚有儿息 1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8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9 ,茕茕独立 20 ,形影相吊 21 。而刘夙婴疾病 22 ,常在床蓐 23 ,臣侍汤药 24 ,未曾废离 25
逮奉圣朝 26 ,沐浴清化 27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8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9 。臣以供养无主 30 ,辞不赴命 31 。诏书特下 32 ,拜臣郎中 33 ,寻蒙国恩 34 ,除臣洗马 35 。猥以微贱 36 ,当侍东宫 37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8 。臣具以表闻 39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 40 ,责臣逋慢 41 ;郡县逼迫 42 ,催臣上道 43 ;州司临门 44 ,急于星火 45 。臣欲奉诏奔驰 46 ,则刘病日笃 47 ;欲苟顺私情 48 ,则告诉不许 49 。臣之进退 50 ,实为狼狈 5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52 ,凡在故老 53 ,犹蒙矜育 54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55 。且臣少仕伪朝 56 ,历职郎署 57 ,本图宦达 58 ,不矜名节 59 。今臣亡国贱俘 60 ,至微至陋 61 ,过蒙拔擢 62 ,宠命优渥 63 ,岂敢盘桓 64 ,有所希冀 65 !但以刘日薄西山 66 ,气息奄奄 67 ,人命危浅 68 ,朝不虑夕 69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70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71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72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3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74 ,报养刘之日短也 75 。乌鸟私情 76 ,愿乞终养 77 。臣之辛苦 78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79 ,皇天后土 80 ,实所共鉴 81 。愿陛下矜愍愚诚 82 ,听臣微志 83 ,庶刘侥幸 84 ,保卒余年 85 。臣生当陨首 86 ,死当结草 87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88 ,谨拜表以闻 89 [3]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陈情表:南朝梁 萧统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陈情,陈述情况,解释原因。表,古代章奏的一种,是臣子上呈给皇帝的书信。
2.臣密言:意即“臣李密奏道”。这是旧时作表章的开头格式。臣,李密自称。言,上言,禀告。
3.以:因为,由于。 险衅 (xìn):恶兆,厄运。衅,征兆。
4.夙(sù):早。指幼年。闵(mǐn):同“悯”,忧患。凶:不幸。
5. 生孩 :刚生下来,还是婴孩的时候。
6.见背:背离我,抛弃我,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7.行年:经历的年岁。
8.舅夺母志:舅父强迫改变母亲守节的意志,指改嫁。夺,逼迫改变。志,指守节不嫁之志。
9.愍(mǐn):怜悯。
10. 躬亲 :亲自。
11.少:幼小。
12.不行:不会走路。
13. 零丁 :孤独无依的样子。孤:孤单。
14.至于:直到。 成立 :指长大成人。
15.终:副词,也。鲜(xiǎn):少,指没有。
16.门:家门。衰:衰微。祚(zuò):福分。薄:浅薄。
17.儿息:儿子。
18.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期功,指近亲。古代服丧要根据亲属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定时间的长短。期,服丧一年;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强近,勉强算得接近的。
19.应门:照应门户。 五尺之僮 (tóng):指未成年的仆人。五尺,汉制五尺约相当于今三尺多。僮,童仆。
20. 茕茕 (qióng qióng):孤立无援的样子。独立:孤立,无依无靠。一作“孑(jié)立”。
21.形影相吊: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即形影相伴,比喻孤独。吊,慰问。
22.婴:纠缠,缠绕。
23.蓐(rù):同“褥”,床垫,被褥。
24.侍:服侍。
25.废:停止,中断。离:离开。
26.逮:及至,到了。奉:敬词。圣朝:指晋朝,敬词。
27.沐浴:本指洗头洗澡,比喻亲身承受。清化:清明的教化。
28.前:以前。 太守 :郡的地方长官。逵(kuí):太守的名字,姓氏未详。察:考察,举荐。 孝廉 :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指孝事父母,品行清廉的人。 汉武帝 时,令各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孝廉一名,此制度到晋代仍沿袭。
29.后:后来。 刺史 :州的地方长官,此指益州刺史。荣:刺史的名字,姓氏未详。举:推举,推荐。 秀才 :选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指才学优秀的人。汉代察举科目中有此一项,由各州推举,魏晋沿袭了这种制度,与后世科举中的秀才科不同。
30.供养无主:供养祖母无人料理。
31.辞不赴命:辞谢没有接受恩命。
32.诏书:皇帝的命令。
33.拜:任命,指授官或封爵。郎中:官名,晋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34.寻:不久。蒙:受到。
35.除: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洗(xiǎn)马:秦代起设置的官名,谒见太子须通过洗马,太子出门,洗马为前导,晋以后洗马只掌管宫中图籍。
36.猥(wěi):辱,自谦之词。微贱:亦为自谦之词。
37.当:充当,担任。侍:侍奉。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38.陨(yǔn)首:掉头,指杀身。上报:向上报答,指报答皇上恩典。
39.具:全,都。表:奏章。闻:告知。
40.切峻:急切严厉。
41.逋(bū)慢:回避怠慢。
42.郡县:指地方官。逼迫:催逼。
43.上道:指动身。
44. 州司 :州的长官。
45.急于星火:像流星和失火一样紧急。
46.奉诏:接受命令。奔驰:奔走效劳。
47.则:可是。日笃(dǔ):一天天沉重。
48.欲:想。苟顺:姑且迁就。私情:指个人心意。
49.告诉:申诉,指请求。不许:得不到许可。
50.进退:指做官或不做官。
51.狼狈:困顿窘迫、左右为难的样子。狼前足短后足长,狈前足长后足短,狼狈相互依靠才能站立行走,比喻进退两难。
52. 伏惟 :旧时书奏中下级对上常用的敬词。伏,俯伏,表示恭敬用语。惟,想。
53. 故老 :故臣遗老。
54.犹:尚且。矜(jīn):怜悯。育:抚养。
55.特:特别。尤:更加。甚:厉害,严重。
56.少:年轻时。仕:供职。伪朝:指已灭亡的 蜀汉
57. 历职 :指担任过各级官职。 郎署 (shǔ):郎官衙署。
58.本:本来。图:希望。 宦达 :为官显达。
59.矜(jīn):顾惜,爱惜。名:名誉。节:节操。
60.亡国贱俘:指蜀汉旧臣。
61.至:极为。微、陋:均为低贱的意思。
62.过:过分。蒙:受到。拔擢(zhuó):提拔。
63.宠命:特别恩惠的任命。优渥(wò):优厚。
64.岂:怎么,哪里。 盘桓 (huán):徘徊观望,迟疑不决。指辞不赴命。
65. 希冀 :希望,指非分之想。
66.但:只。以:因。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接近死亡。薄(bó),迫近。
67.气息:呼吸。 奄奄 :呼吸微弱,断而难续的样子。
68. 危浅 :危急。
69.朝不虑夕:朝不保夕。虑,预料。
70.无以:没有什么办法。
71. 余年 :剩下的日子,即残年。
72.更相为命:互相依靠着活命。
73.是以:因此。 区区 :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废远 :放弃奉养而远离。
74.尽节:效忠。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5.报:报答。
76.乌鸟私情: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相传乌鸦能反哺,即幼鸟长成后转而哺养老鸟。
77.愿乞终养:想请求养老送终。
78.辛苦:辛酸苦楚,指艰难处境。
79. 非独 :不仅是,不但是。二州:指梁州(今 陕西 汉中 )、益州(今 四川 成都 )。二州辖地相当于蜀汉统治的范围。 牧伯 :古代称州长官为牧或方伯,此代指刺史。
80. 皇天后土 :即天地神明。皇天,天神。后土,地神。
81.实:确实。鉴:看得清楚明白。
82. 矜愍 (jīn mǐn):怜悯,怜惜。 愚诚 :愚拙的诚心。
83.听:允许,同意。微志:即上文所说之诚。
84.庶:庶几,或许。 侥幸 :有幸。
85.保:保全。卒:过完。
86.生:活着。陨首:不惜牺牲生命。
87.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载,晋大夫 魏武子 临终时,嘱咐其子 魏颗 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 杜回 作战,见一老人用草打结将杜回绊倒,因而擒获杜回。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后来“结草”便用来表示死后也要报恩的意思。
88.不胜:说不出的,难以穷尽的。犬马:古时臣对君的自称,表示卑谦。 怖惧 :惴惴不安,诚惶诚恐。
89.拜表:上奏章。拜,敬词。闻,使……知道。 [4-9]

白话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舅舅就逼迫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弱小,便亲自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始终孤独无依,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又浅,很晚才有了儿子。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一人孤单地独自生活,只有影子作伴。而祖母刘氏很久前就疾病缠身,经常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臣早晚服侍饮食药物,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圣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选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臣为秀才。臣因没有人供养祖母,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臣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怪臣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逼迫,命令臣即刻启程;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臣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因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被允许。臣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
我俯伏思量圣明的朝代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臣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况且臣年轻时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官衙署之职,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已像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到了早晨不知傍晚的境地。臣如果没有祖母,就不会活到现在;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料,也就不能安度余生。我们祖孙二人,此时更是相依为命,正是出于这种内心的恳切之情才无法离去远行。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劳尽节的日子还长着,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臣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臣的辛酸苦楚,不单是蜀地的百姓及益、梁二州的长官所耳闻目睹,就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臣愚拙的诚心,请允许臣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祖母刘氏或许能因此有幸安度余生。臣活着愿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5] [10]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魏元帝 景元 四年(263), 司马昭 灭蜀汉。 咸熙 二年(265),司马昭之子 司马炎 逼曹奂禅位,当了皇帝,定国号晋,改元 泰始 。泰始三年(267),晋武帝采取 怀柔政策 ,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请他出来做官。此举一来是当时政局未稳,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笼络西蜀贤达,以显示新朝的宽容和仁慈。二来是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是通过一系列阴谋权术实现的,先以武力,后以禅让,提出忠君没有社会基础,便推出“以孝治天下”的纲领。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顺应了统治者孝治的策略,才屡被征召。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 刘禅 的郎官,蜀汉灭亡后失去了仕途,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还不甚了解,出于历史的教训,盲目在新朝做官祸福难料,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亡国之臣,李密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并饱含血泪地向晋武帝呈上了这篇《陈情表》。 [6] [9] [11-1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李密在西蜀做过多年的官,并且升迁过,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却说为了奉养祖母几次三番“辞不就职”。作为一个降臣,在激怒了的新主面前如果固执不变,难免有杀身之虞。但是,作者用婉转曲折、收放自如的文字,直陈不能应召、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结果“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晋书 ·李密传》);“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 华阳国志 》)。说动了武帝又得到赏赐,这是很了不起的。除了有事可陈,实情可感以外,善于分析语言环境、捕捉对方心理,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1-12]
要想使晋武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动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义。故第一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以及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一下子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总起,不仅高度概括,而且耸人听闻,是全文陈述苦情的开始。往下即分两层具体描述如何“险衅”“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婴孩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却“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强调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去世固然痛苦,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其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想而之。但这是托词,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孝行。通常来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当然特别喜欢又特别同情,也就“躬亲抚养”了。“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而作者“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是一种不幸,也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 [9] [11]
以上写“弱”,以下集中写“孤”。虽然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也不少,那么还可以有圆通的余地,但作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父辈看,没有叔叔伯伯;从平辈看,没有哥哥弟弟。“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而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自家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来简括,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作者的成长倾注了祖母的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的操劳之力。行文至此,读者不免浸透在凄惨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如果祖母身体康泰,那还可以有些周旋。然而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经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由此自然转到了侍亲问题上。祖母的唯一依靠就是作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重要因素,以下论列都以此为事实根据。这一段无论是写自己幼年孤弱,还是写祖母“夙婴疾病”,都是为后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不奉诏的原因预作铺垫的。 [9] [11]
有了第一段悲恻感人的遭遇作基础,故第二段接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这一段先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主持,与首段呼应。“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颂词,更有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感激。武帝担心作者以侍奉祖母为借口,实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这种诚惶诚恐之情,恰好满足了武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乍一看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表彰了作者的孝顺、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由于是地方官吏,又是以前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地一笔带过。 [11]
“沐浴清化”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要让作者做宫廷侍卫之长,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武帝的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怀疑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诚恳。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作者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六个四字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的催命图,与上文所写“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显示了作者急切地希望赴京为朝廷奔走效劳的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与下文“苟顺私情”的“苟”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 二难推理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因此,“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消除了对作者的疑虑。其实,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直接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为文的妙处所在。这一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9] [11]
如果说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那么后两段则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了。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孤苦的处境和从政经历、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恭敬地摆出其施行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有力的武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尤”“甚”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非常特殊,那就更应“蒙矜育”了。由于“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还不足以提出“愿乞终养”。于是作者宕开一笔,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坦率而又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进行了彻底交代:“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宦之久,供职之勤,但其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这是作者怕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作者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怎敢徘徊不进,另有所图呢?这就再次满足了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虚荣心。 [9] [11]
然后,作者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既然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么只能是为了奉养祖母。在前文的基础上,作者又勾勒了祖母病重的景象:“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即将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孝敬长上为借口实为消极抗拒皇命,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与“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 [9] [11]
作者意犹未尽,在第四段又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虽然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估计到虽然上文已经有种种祖母大限不远的表述,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而是亮出具体的时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残年,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的矛盾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存在,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方案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范例,更可以达到让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回溯到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 [9] [11]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进一步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不仅使武帝深信其事,还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出发,成全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慰作者,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一举四得。至此,作者还觉得言犹未尽,情犹未达,再一次请求“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以便祖母免除不幸,自己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促使武帝彻底动情。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前进了几步。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仍可见作者对武帝的忠诚、尊崇,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作者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是武帝希望听到的降臣的心声,因此使武帝叹为观止、予以怀柔。 [11]
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传诵,首先在于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一一从肺腑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少有典故和藻饰。虽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对仗,偶用对仗,如“既无叔伯”二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二句,也都自然浑朴,绝无斧凿痕迹;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之势。所以它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9]

名家点评

北宋 释惠洪 冷斋夜话 》: 李格非 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 酒德颂 》、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南宋 赵与时 宾退录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
南宋 真德秀 《文章正宗》: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
清代 林云铭 古文析义 》: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清代 吴楚材 吴调侯 古文观止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清代 浦起龙 古文眉诠 》:情真则文真,真则至,何处著一字粉饰?
清代余诚《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通体俱是陈情,而前两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乃题前文字;中三段是陈其现今之情,乃题中文字;末段是陈其日后之情也,乃题后文字。
清代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直摅真情,声泪俱下。读《十二郎文》而为之呜咽,读《出师表》而为之感悟。呜咽,其动乎情者也;感悟,其发乎性者也。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入人之性情者深欤!
清代唐介轩《 古文翼 》:情真语挚,绝无粉饰之迹,读之令人感动。盖《出师》,一忠心所注;《陈情》,一孝思所迫,文章根忠孝中来,自足不朽千古。
近代 黄侃 文选平点 》:出处之际宜慎固也,然诸夏废兴,臣僚改隶,素非显厚,何得责以守忠,杨雄、李密并蒙诟诮,此后人奴于一姓之鄙见也。唯置身虏廷,若李陵卫律之辈,乃真罪通于天耳。“且臣少事伪朝”句,“伪朝”犹士衡之言出敌国耳,不足以为病。杨慎妄造“荒”朝之说,岂知“荒”之与“伪”,初无轻重哉! [7] [13-14]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陈情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 诸葛亮 的《 出师表 》、 韩愈 的《 祭十二郎文 》并列为古代抒情散文三大杰作,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化为成语,如“ 茕茕独立 ”“ 形影相吊 ”“ 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 人命危浅 ”“ 朝不虑夕 ”等,生动形象,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1-2] [12] [1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密(224—287),西晋文学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父早亡,母改嫁,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曾仕蜀为郎官。晋武帝时征为太子洗马,他以刘氏年老无人奉养,上《陈情表》,辞不就职。刘氏死后出任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被谗免官,卒于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