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倬云主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台北:国风出版社,1965年;再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6-1967年;三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
许倬云
论文
《周礼中的兵制》,《
大陆杂志
》9 3(1954)。
《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大陆杂志》10 3(1955)。
《中国古代民族的溶合》,《主义与国策》44(1955)。
《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上)(下)》,《大陆杂志》15 2(1957);15 3(1957)。
《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思与言》1 2(1963)。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1964)。
《一位廿世纪的史学家──比兰》,《思与言》3 1(1965)。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4(1965)。
《对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补充意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1965)。
《汉代家庭的大小》,收入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 1(1967)。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
《两周农作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 4(1971)。
《十九世纪的宜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3(1972)。
《汉代的市场化农业经济》,《思与言》12 4(1974)。
《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 3(1976)。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 2(1977)。
《社会史的研究》,《史化》9(1978)。
《周东迁始末》,《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
《政权与政治的关系》,《东海大学史学会刊》7(1978)。
《中华农业史──论集导言》,《思与言》16 1(1978)。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若干特性》,《食货月刊》11 5(1981)。
《步入文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故宫季刊》16 1(1981)。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的变动》,《幼狮杂志》16 3(1981)。
《汉代农业史导论》,《思与言》20 6(1983)。
《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序言》,《汉学研究通讯》2 4(1983 10)。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8(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9(1986)。
《李宗侗教授遗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5 3(1986)。
《战前与战时的社会比较》,收入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献学会年刊》75(1987)。
《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收入严文郁等著,《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九州岛学刊》2 3(1988)。
《社会学与史学》,《自由青年》79 4(1988)。
《推动历史的因素》,《自由青年》80 3(1988)。
《南朝奴役劳力的商品化》,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
《文化的历劫》,《中原文献》21 2(1989)。
《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之地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2 10(1989)。
《中国考古遗址文化层的分布──人口与区位的初步考察》,收入宋文熏等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
《试论网络》,《新史学》2 1(1991 5)。
《中古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收入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中国文化演变周期概说》,《
哲学杂志
》1(1992)。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国科会人文社会学刊》3 1(1993)。
《古公亶父时代的先周──谨答饶选堂教授》,《二十一世纪》16(1993 4)。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宜兰》,《宜兰文献杂志》5(1993 1)。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西周篇与两河篇》,《历史月刊》69(1993 10)。
《关于未来全球文化冲击的讨论⑵:走向整合的世界》,《二十一世纪》20(1993 12)。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埃及篇》,《历史月刊》74(1994)。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比较》,《历史月刊》77(1994)。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历史月刊》84(1994)。
《一个整合过程的假设》,《二十一世纪》25(1994 10)。
《体系网络与中国分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中原文献
》27 3(1995 7)。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二十一世纪》31(1995 10)。
《钱存训先生及其大作──造纸及印刷》,《汉学研究》14 1(1996)。
《人生智慧分享──研究与教学者职业规范》,《教改通讯》24(1996 9)。
《义、瑞、西三国汉学研究近况》,《汉学研究通讯》16 1(1997 2)。
《受过教育的人该学什么》,《宏观》31(1997 5)。
《香港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体性》,《二十一世纪》41(1997 6)。
《怎样看江泽民访美》,《关爱与服务》86 11(1997 11)。
《介绍《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一个新的学术主题典范》,《汉学研究通讯》16 3(1997 8)。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新史学》8 1(1997)。
《试论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简牍学报》16(1997 11)。
《不卑不亢与世融合》,《
天下杂志
》200(1998 1)。
《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存方式──也谈两岸关系》,《关爱与服务》87 1(1998 1)。
《法律的无力感》,《司法改革杂志》14(1998 4)。
《法律的无力感》,《关爱与服务》87 4(1998 4)。
《漫谈说唱》,《关爱与服务》87 10(1998 10)。
《傅先生的史学观点及其渊源》,《大陆杂志》97 5(1998)。
《社会科学观点的转变与科际整合》,《历史月刊》131(1998)。
《“中美书缘”序言》,《国家图书馆馆刊》87 2(1998)。
《台湾文化发展轨迹──写在台大“跨世纪台湾文化发展研讨会”之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94(1999 4)。
《昆艺瓖宝──《
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
》介绍》,《汉学研究通讯》18 4(1999 11):538-539。
《谈枢轴时代》,《二十一世纪》57(2000 2):30-32。
《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轨迹(座谈会)》,许倬云、李国祁主讲,李惠华整理,《历史月刊》145(2000 2):74-85。
《由地缘意义谈一中原则》,《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103(2000 10):10-12。
《两岸对话的发展过程》,《交流》56(2001 4):27-30。
《汉学中心二十年庆──回顾与前瞻》,《汉学研究通讯》20 3(2001 8):1-2。
《杨庆先生的治学生涯(1911-1999)》,《汉学研究通讯》20 3(2001 8):88-90。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历史月刊》169(2002 2):68-73。
《也是一番反省──“台湾史学五十年”序言》,《历史月刊》175(2002 8):85-90。
《农民自主与农业振兴》,《农训杂志》20 1(2003 1):6-9。
《对王德权先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的响应──许倬云先生的对话》,《新史学》14 1(2003 3):203-208。
《从历史角度论述几个违反永续发展的案例》,《全球变迁通讯杂志》38(2003 6):17-20。
《自古霸业终成空》,《历史月刊》185(2003 6):60-64。
《锦瑟无端五十弦──忆台湾半世纪的史学概况》,《当代》200(2004 4):70-75。
《人、空间、时间(一~三)》,《人生杂志》255(2004 11):112-117;256(2004 12):112-116;257(2005 1):112-116。
《历史散论:历史的多种定义》,《历史月刊》206(2005 3):36-38。
《学史散论──古代的中原是怎样形成的?》,《历史月刊》207(2005 4):34-37。
《中国概念与其经济接口》,《历史月刊》208(2005 5):38-40。
《学史散论──古代中原的多种文化》,《历史月刊》209(2005 6):30-32。
《第二次世界战争──战后六十年的回顾》,《历史月刊》211(2005 8):48-52。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史料意义举隅》,《历史月刊》212(2005 9):34-38。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开展与转折》自序》,《历史月刊》213(2005 10):34-36。
《二十世纪中叶前台湾百年的变化》,《历史月刊》214(2005 11):38-40。
《君权与相权》,《历史月刊》218(2006 3):35-37。
《中国现代学术科目的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2(2006 6):1-8。
《刘邦与朱元璋:两位开国董事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BR中文版》1(2006 9):68-72。
《温良正直、博厚高明──钱存训先生《留美杂忆》
序言
》,《传记文学》91 4(2007 10):123-125。
《对于 Peter Zarrow 教授书评的响应》,《汉学研究》25 2(2007 12):479-484。
Phi BetaKappa荣誉会士(1986)
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
NEH Grant ForResearch on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1982-1984)
ACLS Grant toGermany(1982)
Exxon Grantfor Curriculum on Comparison of Civilizations(1986-1987)
DistinguishedAlumni Speaker,Fiftie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Taipei(1995)
Inauguratingthe H G Creel Memorial Lectureship,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DistinguishedSpeaker,Governor
John Burns
Memorial Foundation(1996)
傅斯年讲座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2)
包玉刚讲座 香港科技大学(2000)
HonoraryDoctorate in Humanities,Hong Kong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
特聘讲座 长江管理学院(2005)
余英时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2007)
2023年7月,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
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