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三叔侃侃
【舆论战】观察者网“带节奏”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大杀器

【舆论战】观察者网“带节奏”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大杀器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话说昨天在逛知乎的时候,看到观察者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一时间我是有点懵的,怀疑这个问题是不是审核了好几个月才放出来,毕竟“北京拜登”这个称号早就是特朗普公关团队的御用名词,被小特朗普说出来再正常不过了。

哪怕是我在5月份写文章时,也都从网上找过一些“北京拜登”的图片素材,解释美国大选当中那些无下限的泼脏水。

然而,很多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却以为这是新发明的词汇,于是开始各种编段子编得不亦乐乎,彻底被带偏了。

我第一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跟大家说不要被带节奏,但早上起来一看自己的回答早被各种段子挤到下面去了。嘿呀好气呀。

但冷静思考了一下:如果中国想要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局面下,尽可能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外宣话语权……

恐怕,还真的得学习学习观察者网才行了。


观察者网,民间戏称“观察美国网”或者“观察特朗普网”,可以说是最近这两年影响力快速提升,目前至少在知乎而言可以跟老牌报纸《环球时报》并驾齐驱的媒体。

在它于2012年第一次上线时,那会儿还是个公知群魔乱舞,在网络上说自己爱国是“有罪”的环境,所以观察者网那种“动不动就嘲讽西方”的风格,最初遭到了很多非议。

直到最近这些年,特别是懂王上台之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发现公知那就是个笑话,观察者网发布的很多内容反而更加符合实际,于是该媒体的粉丝也就快速增加了。

以B站为例,当前已经拥有500万的粉丝。

而西瓜视频和头条是480万,知乎32万,都是就各平台来说非常不错的数字。

尤其是B站活跃度高得爆表,哪怕随便一条新闻都有几十万点击和上千的评论。

和其他平台的评论有可能注水不同,B站的3000+还是足够有说服力的。

那么,观察者网吸引人的原因,仅仅就只是站在那儿每天翻来覆去喷“美国王八蛋”吗?

亦或者是跟官媒那样,动辄几万字怒斥蓬佩奥?

非也非也,如今这个时代大家都那么忙,哪里还会有心思看长篇大论?

就如前面截图的那个“北京拜登”的新闻,长度也就1分钟出头,而观察者网大部分的视频新闻篇幅都和这个基本保持一致。

如此一来,就不会让人有种不敢点开的心理压力,哪怕吃饭时候看看也OK。

同时,观察者网的素材选择也很有意思,按照我的观察,可以用一句“观众们想要看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来评价。

同样是美国大选的相关动态,主流媒体一般也就正儿八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巴拉巴拉……

而观察者网却能从中抓取最能吸引眼球的关键词,比如“再干12年”。

其实这里所谓的再干12年,并不是特朗普宣布自己要把美国改成神圣美利坚帝国,仅仅就属于一种活跃现场气氛的玩法……

但专门将“12年”作为标题,就可以让观众下意识产生“懂王真的要称帝”的印象,于是自然会更有欲望点进去看看。

包括将“北京拜登”这个称呼春秋笔法成仿佛是小特朗普现场发明的词汇,也同样能够刺激到知乎段子手们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几乎不去思考就开始敲键盘。

没错,这就是在带节奏,以至于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美国小儿的存在价值就是给俺们提供乐子”的错觉,我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新版“抗日神剧”。

但如果你觉得“带节奏”这个词不好听,那么“舆论引导”呢?

信息化时代,谁能够让人们愿意了解自己的观点,谁就天然拥有着话语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受众的三观。

例如特朗普这个世界第一营销号就靠着曝光率,在2016年赢得了大选。别看现在网上骂特朗普的一大堆,但如果拜登完全没有存在感的话,基本上整个舆论节奏还是被懂王拖着走的。

也就是我之前吐槽过的,拜登是人是鬼是男是女都不重要,选举仅仅只是看人们对特朗普的好恶程度罢了。

观察者网也同理,只要大家形成一种“看新闻就找观察者网”的习惯,那么自然看待世界的观点会同它保持一致。

再加上,它的新闻有趣、好看又不长,比主流媒体强太多了。

哪怕你让一个美国人,去关注它报道的美国新闻,我猜前者同样会看得兴致勃勃。

所以,观察者网哪怕在敌方阵地推特上,都能有2万粉丝(当然还是国人居多)。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100家观察者网在推特发这些好玩却又引导性强的视频内容,哪怕大概率遭遇到限流之类的命运,却也有机会影响到一批外国人。

更不用提,如果是1000家、10000家呢?

以国内当前自媒体的数量,只要稍加引导的话,至少推特中文圈子里都将是有利于我们的声音,那些魑魅魍魎哪有自媒体大军的战斗力强?

这还是推特,若是tiktok有一定机会赢得相对主动,未来这同样可以是自媒体们放“段子”来带节奏的绝佳平台,且能够有效地被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民众们看到。

我们不制造假新闻,只是截取片段,春秋笔法一番罢了。


此外,仅仅依靠小视频还不足以诠释观察者网的魅力。

它的另外一个独到之处在于,拥有着一批知名度不俗的“IP”。

比如说王骁,比如说董佳宁,甚至包括了最近大红大紫的沈逸。

他们不仅仅只是嘲讽美国,而是包容万象了。

这些人可以在自己的独立节目当中,讲述对当前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尺度相对而言反正都比较大,属于我这种野路子发了也通不过审核的范畴。

仅仅是王骁一个人所能带来的热度和点击,以及不同平台的讨论度,都足够让观察者网收割一大波粉丝。

至于我关注观察者网的原因,则是被沈大佬养刁了胃口,隔几个小时看看有没有更新……

目前来说,除了沈逸偶尔会有30分钟以上的视频之外,大多数节目的时长都在20分钟以内。

这同样不会给观众们带来特别大观看负担,却又能够从中听到一些自己未曾知晓的信息,比刷20分钟抖音小姐姐的收获大多了。

而且,就如账号自己所说——“广受 年轻人 心疼的时政网站”。

一个能够征服年轻人的媒体,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当中(如果它不倒闭),都会是观察者网的老粉丝。

不要认为是天方夜谭,国外经常会有一个家族上百年都是某张报纸支持者的情况。

当前观察者网在油管也有号,这些节目都拥有着破万甚至10万+的点击,足见吸引力有多大。

也生动证明了,有些人动辄就嚷嚷“哎呀我们的外宣反正会被封号,做了也白做”的论调根本不成立。

而且,现在还只是跟国内一样的中文字幕,如果某天配上英文、德文、日文字幕呢?

观察者网能做得到,其他媒体、博主凭什么不行?


我们没有必要先入为主地认定,外国人已经被洗脑、外国人无药可救只知道不戴口罩、外国人智商250,就因此放弃了对外宣传的努力。

地球人之间,真的没有那么大差异。他们只是缺少在日常生活当中了解中国的机会罢了。

就像是你指望一个普通国人客观看待印度,他除了能想到恒河水或者奇葩阅兵,还能说点啥?

尽管封号这事儿必然会存在,但难道国内就没有类似情况吗?被封号的自媒体少了么。

很多自媒体封号之后,无非就是换个马甲重来的事儿,只要某些平台不彻底封杀中国区IP,都可以有足够运作空间喊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还是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

观察者网的手法,已经证明了这种“有趣素材+热点科普”的方式能够赢得人心,所以值得所有外宣人员进行参考、借鉴。

但话说回来了,如果国内媒体只有观察者网能够做到这一步,并且不断壮大,有朝一日影响力凌驾于其他媒体的话……

这事儿,也还是挺可怕的哦。

发布于 2020-08-26 10:3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三叔侃侃

    我对世界的看法,公众号“三叔看世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