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始祖”霍家后人中,有人愿意把霍元甲的名声传扬下去,有人则不想与先人有丝毫关联,但无论是谁、无论主动抑或被动,霍家后人都与霍家迷踪拳渐行渐远。

2010年11月13日,在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聚集了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武林高手。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公祭仪式,纪念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100周年。

同时,总投资2亿元的霍元甲陵园扩建和霍元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而如同霍元甲在巅峰时刻戛然而止的人生一样,自霍元甲离开家乡天津后,霍家拳术在小南河村霍家后人中的传承便青黄不接。一代宗师的后人练不好家传拳术,这或许成为霍家人低调生活背后的隐痛。

南洋一脉,只剩医术

霍元甲有两个儿子,长子霍东章,次子霍东阁。其中,霍东章不善武术,霍东阁聪明过人,文武双全。

霍元甲去世后,16岁的霍东阁随叔叔霍元卿去上海精武会任教。1919年,霍东阁被调至广州精武会,因为不堪战乱,他于1923年远走南洋。1924年,霍东阁在南洋泗水成立精武会,侄儿霍寿嵩应召前往相助。如今,一谈起霍东阁,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就眉飞色舞。“我爷爷很聪明,想要个嘛就研究制出个嘛来。”霍家的老相册里,霍东阁与两尊自塑像合影的照片和驾驶飞天自行车的照片,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霍自正的说法。

凡是武术世家都懂得接骨疗伤的外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印尼,精武会难以为继之际,霍氏叔侄索性改行,在缺医少药的南洋开起了骨科诊所,并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医师。霍寿嵩的儿子霍公正,生于1947年,比霍自正年长3岁。他顺利的继承了霍氏家传医术。

通过越洋电话,如今已在印尼生活的霍元甲曾孙霍公正对记者说,他9岁开始随父学医,18岁时就在父亲的督导下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工作近45年。“霍家是武术世家,在治疗跌打上有自己的一套,在制药方面,我一边学习一边创新,算是对霍家传统的另一种传承吧。”霍公正的儿子,目前在广州学习医术。

武术方面,从霍公正开始,霍家的南洋一脉就彻底告别了迷踪拳。“可惜啊,很可惜,非常可惜。”霍公正三声叹息,对家传拳术后继无人尤感痛心。

天津后人,闲时比划

至于生活在天津的霍自正,大部分日子里,他是个普通的农民;每年精武学校开学典礼时,他就化身成“名誉校长”;最近的人口普查中,他还被聘任为临时普查员;在打名誉官司、做电视访谈,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他又俨然成了霍氏家族史料的保管者和“宣传部长”。在Google里搜索“霍元甲曾孙霍自正”,你会得到130000个结果。可见,这位“宣传部长”名气之大。

面对记者时,霍自正翻着家里那本无数人翻阅过的老相册,兀自感叹:“霍元甲是武术大师;我爷爷霍东阁漂洋过海,将霍家的武术和医术发扬光大;父亲霍文亭聪明过人,但没在爷爷身边,学到的东西不多;到我这一代,就是闲着比划比划;孩子们更差了,就是不想吃这个苦了。霍家有本事、有能耐的都走了,剩下这些废物人,都低头种地,没出息。”

霍自正家里还有迷踪拳的拳谱,自己闲时也会练一练,他认为,自己的拳术不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长期从事农活,没把心思放在武术上;二是父亲霍文亭重文轻武。

霍文亭是霍东阁的次子,自小习武。1935年,霍东阁从南洋回国,想把爱子霍文亭带走,但被霍文亭拒绝了。失去了父亲的督促,霍文亭的习武之路没有坚持走下去,却在国文方面自学成才。

解放前,八路军的地下党委任霍文亭为小南河小学校长,1958年,因有海外关系,霍文亭被安排支农,直到1980年才得以平反。

为什么只有南洋一脉传承到了霍家的医术?霍自正说,因为历史原因,霍家的很多书籍都被烧毁了。

“其实,霍家拳术也算是传承下来了。”霍自正说,“就是没有练精。咱有拳谱,咱也会练,要想学,咱就教,不想学也不强迫。迷踪拳是个很大的门派,在天津市很多人练迷踪拳。上海市也有很多人练,现在有光盘了,不用我手把手教了。再说了,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练什么不重要。我们霍家人也有练别的武术的。”

在霍自正看来,自己学艺不精,无法将家族拳术很好地传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接待好,宣传了,让霍元甲的名声传扬下去”。

和其他裹挟进拆迁热浪的城中村一样,小南河也未逃脱被拆的命运,霍自正现在居住的地方,是一红排砖砌成的小平房,独门独户还有小院,平时,霍自正就在自家小院里打拳。他笑说:“明年的现在,这房子就没有了。”

在天津商业大学任武术教师的霍静虹是霍元甲的玄孙女,她5岁半开始习武,是目前霍元甲的后人里唯一以武术为职业的人,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没有继承霍家拳术。

霍静虹不想生活在霍元甲的光环之下,也并不是很看重家族传承,她认为,武术不拘泥于形式,而且物质的东西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流失和变化,作为后人,能够传承的也就是一种精神罢了。

摘自《小康》2010年第12期

“精武始祖”霍家后人中,有人愿意把霍元甲的名声传扬下去,有人则不想与先人有丝毫关联,但无论是谁、无论主动抑或被动,霍家后人都与霍家迷踪拳渐行渐远。

2010年11月13日,在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聚集了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武林高手。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公祭仪式,纪念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100周年。

同时,总投资2亿元的霍元甲陵园扩建和霍元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而如同霍元甲在巅峰时刻戛然而止的人生一样,自霍元甲离开家乡天津后,霍家拳术在小南河村霍家后人中的传承便青黄不接。一代宗师的后人练不好家传拳术,这或许成为霍家人低调生活背后的隐痛。

南洋一脉,只剩医术

霍元甲有两个儿子,长子霍东章,次子霍东阁。其中,霍东章不善武术,霍东阁聪明过人,文武双全。

霍元甲去世后,16岁的霍东阁随叔叔霍元卿去上海精武会任教。1919年,霍东阁被调至广州精武会,因为不堪战乱,他于1923年远走南洋。1924年,霍东阁在南洋泗水成立精武会,侄儿霍寿嵩应召前往相助。如今,一谈起霍东阁,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就眉飞色舞。“我爷爷很聪明,想要个嘛就研究制出个嘛来。”霍家的老相册里,霍东阁与两尊自塑像合影的照片和驾驶飞天自行车的照片,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霍自正的说法。

凡是武术世家都懂得接骨疗伤的外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印尼,精武会难以为继之际,霍氏叔侄索性改行,在缺医少药的南洋开起了骨科诊所,并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医师。霍寿嵩的儿子霍公正,生于1947年,比霍自正年长3岁。他顺利的继承了霍氏家传医术。

通过越洋电话,如今已在印尼生活的霍元甲曾孙霍公正对记者说,他9岁开始随父学医,18岁时就在父亲的督导下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工作近45年。“霍家是武术世家,在治疗跌打上有自己的一套,在制药方面,我一边学习一边创新,算是对霍家传统的另一种传承吧。”霍公正的儿子,目前在广州学习医术。

武术方面,从霍公正开始,霍家的南洋一脉就彻底告别了迷踪拳。“可惜啊,很可惜,非常可惜。”霍公正三声叹息,对家传拳术后继无人尤感痛心。

天津后人,闲时比划

至于生活在天津的霍自正,大部分日子里,他是个普通的农民;每年精武学校开学典礼时,他就化身成“名誉校长”;最近的人口普查中,他还被聘任为临时普查员;在打名誉官司、做电视访谈,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他又俨然成了霍氏家族史料的保管者和“宣传部长”。在Google里搜索“霍元甲曾孙霍自正”,你会得到130000个结果。可见,这位“宣传部长”名气之大。

面对记者时,霍自正翻着家里那本无数人翻阅过的老相册,兀自感叹:“霍元甲是武术大师;我爷爷霍东阁漂洋过海,将霍家的武术和医术发扬光大;父亲霍文亭聪明过人,但没在爷爷身边,学到的东西不多;到我这一代,就是闲着比划比划;孩子们更差了,就是不想吃这个苦了。霍家有本事、有能耐的都走了,剩下这些废物人,都低头种地,没出息。”

霍自正家里还有迷踪拳的拳谱,自己闲时也会练一练,他认为,自己的拳术不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长期从事农活,没把心思放在武术上;二是父亲霍文亭重文轻武。

霍文亭是霍东阁的次子,自小习武。1935年,霍东阁从南洋回国,想把爱子霍文亭带走,但被霍文亭拒绝了。失去了父亲的督促,霍文亭的习武之路没有坚持走下去,却在国文方面自学成才。

解放前,八路军的地下党委任霍文亭为小南河小学校长,1958年,因有海外关系,霍文亭被安排支农,直到1980年才得以平反。

为什么只有南洋一脉传承到了霍家的医术?霍自正说,因为历史原因,霍家的很多书籍都被烧毁了。

“其实,霍家拳术也算是传承下来了。”霍自正说,“就是没有练精。咱有拳谱,咱也会练,要想学,咱就教,不想学也不强迫。迷踪拳是个很大的门派,在天津市很多人练迷踪拳。上海市也有很多人练,现在有光盘了,不用我手把手教了。再说了,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练什么不重要。我们霍家人也有练别的武术的。”

在霍自正看来,自己学艺不精,无法将家族拳术很好地传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接待好,宣传了,让霍元甲的名声传扬下去”。

和其他裹挟进拆迁热浪的城中村一样,小南河也未逃脱被拆的命运,霍自正现在居住的地方,是一红排砖砌成的小平房,独门独户还有小院,平时,霍自正就在自家小院里打拳。他笑说:“明年的现在,这房子就没有了。”

在天津商业大学任武术教师的霍静虹是霍元甲的玄孙女,她5岁半开始习武,是目前霍元甲的后人里唯一以武术为职业的人,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没有继承霍家拳术。

霍静虹不想生活在霍元甲的光环之下,也并不是很看重家族传承,她认为,武术不拘泥于形式,而且物质的东西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流失和变化,作为后人,能够传承的也就是一种精神罢了。

摘自《小康》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