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只是童年回忆

这部诞生于1982年的短篇动画,讲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

而它的从制作类型来说是一部二维动画,从故事主题来说可以是教育题材。说是教育题材,但是它并不说教,只是生动地将一句只有二十一字的谚语铺展成一个十几分钟的动画故事。

而相比起如今的国产动画片,起初寄予它太多教育的意义,结果却还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简洁而且精炼的手法本身就并不多见。

全片并无一句台词,全靠音乐的起伏与节奏的变化,将三个人物的情绪和场景氛围表现得恰到好处。

虽没有台词配音,但人物设计造型却是别具一格,充满强烈的人物个性,寥寥几笔就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具有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

在场景造型上,参考了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如绘有山、水、庙的大全景就颇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

还有轻松明快的音乐,诙谐幽默的情节,两只蝴蝶;小乌龟的出现与小和尚的跌倒;起初日落;敲木鱼时,小老鼠的出现。观音的面部表情的变化。

小和尚刚进寺庙时的平静到有水后的微笑到后来的生气等。小和尚与胖和尚生气时,两人都坐在画面的外侧。三个和尚没水吃时,水桶和扁担的特写。三个和尚吃饼噎着时的竞相有节奏的打嗝,批评与讥讽的情景等等。

这些如此新颖的表现技法,给观众以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

相比起在各个平台上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三个和尚》更为直接的重要影响是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珍贵的童年回忆。

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而不只是孩童看了笑傻了,而成年人看了一脸木然。它有各个年龄段的笑点,只是笑的原因各不相同。

经典作品自有其精妙之处

而创造这部不朽经典的,依旧是那个承包了无数人童年回忆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艺术家们。其中,导演阿达(徐景达)在作品推出不久后的1987年就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作为这部作品的主创,阿达对此片的意义是开创性的。

在《三个和尚》的导演手札中,阿达一再强调一个“新”字。他认为影片应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是给现代人看的,即使题材是传统的,也要采用现代的拍摄手法、现代的节奏控制。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三个和尚》无论是选材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和“中国学派”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尽管该片源于一个中国民间谚语,但明显反映的是现代人的心理,而非教条式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这是前所未有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题材。

创作手法上,阿达大胆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跳出在这之前国产动画片固有的“民族形式”的窠臼。三个和尚,分别穿着红、黄、蓝三色的衣服,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

至于贯穿全片的精妙音乐效果,也是阿达的功劳。他始终把音乐的功能,放在讲故事的重要位置。

阿达在家里弹钢琴

他在导演《三个和尚》《蝴蝶泉》《三十六个字》《超级肥皂》《三毛流浪记》等动画片时,讲故事都不用语言而靠音乐,把音乐发挥出超越音乐本身的效果。所以阿达称自己的这类影片为音乐美术片。

斯人已逝,其魂依旧

今天,将《三个和尚》这部作品重新拿出来品味,除了局限于时代背景的一些视觉效果的差异之外,它依旧是一部无法比拟的作品。

阿达通过《三个和尚》这部电影折射出人类存在的一种劣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的人性狭隘,正如勒庞《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的一样。

这种以动画片的形式来表现人性缺点的手法无疑将影片提升到一个超越动画片本身的高度,在当代的国产动画当中也没有多少作品能够成功实践。

可惜斯人已逝,转眼阿达导演已经离开我们有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阿达的精神无人复刻 ,《三个和尚》的经典创举无人复刻。

但是他独领风骚的追求艺术的精神,将始终为人们所铭记。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动漫艺术家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事先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论坛投稿邮箱(E-mail) :ciaff@sina.com

论坛媒体联系邮箱(BD):bdciaff@sina.com

论坛志愿者报名邮箱(Volunteer) :

volunteerciaff@sina.com

—独立思考,趣味表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