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刘三姐歌谣,不妨先了解一下壮族。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唱歌几乎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 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 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

刘三姐歌谣包含了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们激荡在心胸间的喜怒哀乐。 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培养传承人画面

宜州是刘三姐歌谣富集的代表性地区, 也是汉文化比较早传播并且与底蕴深厚的壮族文化激烈碰撞的地区。正是在丰富深厚的山歌及歌圩的土壤及其与汉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出现了歌仙刘三姐,同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宜州也被人们认同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和刘三姐歌谣在宜州有以下特点:

地方志关于宜州的记载较早而且比较明确、具体。清道光八年《庆远府志》明确记载刘三姐出现在唐代,家在宜州下枧村,是半壮家女。

宜州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是流河乡下枧村的农家女,是“下里巴人”的“歌仙”。传说中的刘三姐以歌艺服人,在对歌中博得众人钦慕,正与宜州各地的歌师、歌王在歌圩的对歌活动中以歌多、歌巧、歌美赢得人们的赞扬甚至崇拜,获得社会认可。流河乡已于2004年改名为刘三姐乡。

宜州是历史上歌圩分布密集的地区,传说中这些歌圩都是刘三姐传歌而形成的。歌圩上的壮汉文化交流、碰撞和交融表现突出。

宜州最早把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歌谣编成彩调剧并搬上舞台,从而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广西彩调剧《刘三姐》会演的热潮。

能歌善唱是壮族文化的传统,也是壮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发掘和弘扬宜州刘三姐歌谣,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壮族同其他民族的沟通、交流和相互了解,促进壮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月三"

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

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

民间纪念性节日。

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

寄托着人们对刘三姐的思念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机会,记得去现场感受一下,

听一听刘三姐歌谣哦~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编辑:冯玉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