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
56 个回答
《惊魂记》是1960年的电影,黑白片,导演是阿尔弗雷德·希区考克。
我贫乏的词汇没有办法去形容这部电影有多么经典,它是现代所有惊悚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精神病类电影和叙述类电影的始祖。在那个有声电影刚起步的年代,它的叙事方式、表演方式和蒙太奇运用在当时都非常的前卫新潮,影响了无数电影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不断的重复和模仿这部电影的桥段。
一部好的电影里的所有一切都是为剧情在服务的,再多的技法和智慧,都只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当现在的电影用越来越多的特技和酷炫的镜头去欺骗观众的时候,糟烂的口碑和可悲的票房在提醒他们,故事才是电影的灵魂。
《惊魂记》可以说是一部没有浪费任何一分钟时间的电影。就连影片开头用字幕交代具体时间,都是为了体现女主角对其男友爱得深沉,宁愿占用午餐时间不吃午餐也要和他私会。男女主角在房间里的对白,无一不是在表现女主角内心无法压抑的爱意,也通过二人的语言把女主角身处的急迫环境完整交代,为之后女主角的行为铺好了足够的理由。
当女主角逃逸的时候,有一段女主角开车时的镜头,画外音却是被女主角行为影响到的其他人的对话声。这一段既表现了女主角内心的焦躁不安,又交代了事情另一端的发展,互相穿插,却又互不耽误。
故事进行到女主角住进旅馆之后,电影给了诸多镜头去交代钱的去向,把观众的好奇引到了钱的上面,但最后却发现,钱不过是无关紧要的一环。导演把重点转移,是为了让女主角遇害的情节来的更加猛烈惊悚。
而女主角遇害的那一段镜头,则成为了影史上最经典的蒙太奇剪辑,被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仍未见人超越。
48秒,76个镜头的快速剪辑,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有凶器与人体的直接接触的血腥画面,也不见任何一道伤口和一滴血液的飞溅,但是恐怖效果却因为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以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
这个桥段在被无数次的效仿的同时,也被TBBT拿来恶搞了一番。
当然,除了这个桥段,电影中的每一个元素基本上都被应用在了之后的电影制作中。
无论是多角度的镜头展示,人物对话时的镜头关系,周围环境对人物心情的表现,人物和道具的构图,行车画面的拍摄方法,场景转换的方式,这些都成为了后人的教科书,不断被学习和模仿着。而举起的尖刀、喷水的莲蓬头、迎面而来的车灯、只有眼睛的黑影、高光下的孤楼、双眼空洞的干尸等,都成为了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
而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关于最终凶手的设置。
片名叫《psycho》,直译过来是精神病患者。那么在电影进行时,观众自然会去猜测谁是那名患者。电影中通过角色的介绍,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母亲”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导演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却让真正的精神病看起来最像正常人,而观众一直确信的精神病人,却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于是我们在“正常人”的引导下,走向了故事的另一端,一直到最后谜底揭晓,我们才知道被导演玩弄了。
也许在50年后的现在,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时,很容易就猜到了凶手是谁。但是想想在1960年,当观众看到这部电影的结局时,内心会受到何等巨大的震撼?
另外,这部电影的海报设计简直就是艺术,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
http:// b278.photo.store.qq.com /psb?/V140sfHX33G17q/uhMX.4*Ry*IUeWL6faxsJuyya6G33AD.RQQ*GJdzQ8o!/b/dG.KtqWLDgAA&bo=oQFYAgAAAAABAN0!&rf=viewer_4这里来欣赏。
评分:95分。
综评:如果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惊悚片悬疑片是它,我一定会给它满分。
聊聊希区柯克经典恐怖片《惊魂记》的几个重要细节。
细节1-关于《惊魂记》的两幅画:
第一幅是诺曼偷窥玛丽恩洗澡时摘掉的那幅,这幅画大有深意,名字叫《苏珊娜与长老》,讲的是《圣经》旧约中一个诡异的故事。
画中的已婚女子叫苏珊娜,她在自己的花园里洗澡,却被两个猥琐老汉偷窥。
此时电影中的女主玛丽恩也在隔壁洗澡,也被诺曼偷窥,电影与这幅画相互呼应。
同时电影中的诺曼是个变态,而且他有双重人格,与这幅画中的两个老者呼应。
这两个猥琐老汉不仅偷窥苏珊娜洗澡,还要强行与她发生关系,如果她不同意,他们就要出去玷污苏珊娜的名声,但苏珊娜坚贞不屈。
这个看起来有些低俗的故事,主题是想表现已婚女子苏珊娜忠贞和美德。
而《惊魂记》中的女主玛丽恩和苏珊娜正相反,电影一开始就表现了玛丽恩与情人山姆偷情。
这幅画既呼应玛丽恩被偷窥的情节,也是对她偷情的一个反讽。
不过西方绘画的特点是一个题材(多半是宗教故事)很多画家都会画,名字叫《苏珊娜与长老》的画并不只有一幅,而是有几十个版本流传下来。
这个题材在巴洛克时期尤为流行,因为故事里有女性洗澡,所以订购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画家画裸体,掩盖他们想观看裸女的真正需求。
在《苏珊娜与长老》五十多个不同画家、各具特色的版本中,有的表现得遮遮掩掩,有的则十分大胆露骨,选取的角度不一。
希区柯克最终选择了18世纪荷兰风俗画家威廉·凡·米瑞斯的版本,而没有选择更著名的鲁本斯或伦勃朗的版本。
威廉·凡·米瑞斯在西方美术史中并不是很出名,他就是一个收钱画画的职业画师。
但仔细看希区柯克选择的这幅,画中两个长者面容非常淫邪,对苏珊娜上下其手进行蹂躏,令人感到恐惧。
而诺曼的屋里挂了这样一幅画,画的背后正好是他偷窥的偷窥孔,不禁让人感到脊背发凉,也折服于希区柯克对道具选择的精细。
关于《惊魂记》的第二幅画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它是片中多次出现的贝茨家恐怖巨宅的参考原型。
这幢房子建在贝茨汽车旅馆斜后方的高地上,但它的尺寸完全超出诺曼一个人居住的需要,外观给观众一种巨大、突兀、神秘和危险的感觉。
这栋建筑在黑白电影中的光影效果,很有德国表现主义恐怖片的氛围。
这座房子参考了美国当代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的画作《铁道旁的房子》。
霍普特别喜欢画突兀的建筑,如旅馆、酒吧、餐厅、剧场等,以及其中疏离和孤独的人,他最出名的一幅画是那幅晦涩、诡异的《夜鹰》,而《铁道旁的房子》同样传递出一种细思极恐的疏离感和神秘感。
这幅画是一栋坐落于纽约郊外铁路旁的维多利亚式孤宅,这种感觉正是希区柯克想要的,这栋房子的样子非常适合作为变态诺曼的巢穴。
电影中诺曼提到,由于高速公路主路改道,他们家和他的旅馆远离人群,生意萧条,但却是一处上演恐怖故事的绝佳环境。
同样在后来的心理恐怖片《沉默的羔羊》中,史达琳最终来到连环杀手“水牛比尔”的房子,也是一幢铁道旁的房子,而且镜头给的视角和霍普的那幅画一样,从这里也能看出两部电影和这幅画在视觉参考上的传承关系。
在电影拍完后这座巨宅和贝茨旅馆的置景并没有拆除,一直保留在环球影城,后来成为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主题乐园的一个游乐项目。
游客乘坐游览车经过这里,而扮成诺曼的演员会重现那个恐怖雨夜,还会走近游览车吓唬游客。
细节2-关于《惊魂记》的原著和原型:
《惊魂记》的故事并不是希区柯克原创,而是根据一本同名原著改编的。
原著作者叫罗伯特·布洛克,是美国著名的犯罪、惊悚和奇幻小说家,曾获得过雨果奖。
1959年他的犯罪惊悚小说《惊魂记》出版。布洛克在《惊魂记》即将完成时,得知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变态连环杀人案。
就在距离布洛克家乡仅56公里的威斯康星州普兰菲尔德,警方抓获了一个名叫做艾德·盖恩(Ed Gein)的杀人犯。
截止被抓时艾德·盖恩仅杀了两个人,但他做过的事却令人发指。艾德·盖恩盗取了当地9块墓地,并承认杀害了两名当地妇女。
他用这些女尸的皮肤做了垃圾桶、灯罩、坐垫、腰带等物品,还用一张人脸做成面具,还用试图用这些女尸各部位的皮肤做成一件完整的“女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他的母亲。
盖恩是诺曼的原型,盖恩的母亲其实也是诺曼母亲的原型。
他的母亲非常相信宗教,对盖恩的管束非常严厉,并认为所有女性都是不洁和魔鬼的化身。
在盖恩的母亲死后,他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和朋友,精神开始变态。
他封存了母亲住过的房间,让一切都保持原样,并开始了那些骇人听闻的罪行。
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小说《惊魂记》中的人物诺曼基本就是参考盖恩创作的,后来又被安东尼·博金斯表演了出来。
同样,盖恩也是另一部美国经典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连环杀手“水牛比尔”的原型之一。但是这个恶魔最终因为精神失常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而不是监狱。
除了一些小细节,电影的大部分剧情与小说《惊魂记》的情节基本一致。例如,在真实案件和布洛克的原著中,女性受害人是被斩首,这在审查中肯定通不过,所以电影《惊魂记》改为用刀捅。
希区柯克的助理兼剧本主管佩姬·罗伯森看完《惊魂记》小说后立刻推荐给她的老板,当时正处于创作瓶颈期的希区柯克看完小说后立刻决定将它拍成电影,并认为如果把这个故事拍好,将会是自己导演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随后,希区柯克仅花了9,500美元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版权。为了防止剧透,希区柯克让助理佩姬买下了全国几乎所有已经付印的《惊魂记》的副本,保证在观众看到电影前不会提前看到原著而被剧透。
希区柯克向大制片厂派拉蒙提出要改编小说《惊魂记》的故事,但派拉蒙对这个投资项目并不感兴趣,最后拒绝了投资。
最终希区柯克和派拉蒙博弈的结果是自己出钱拍摄,而由派拉蒙负责发行。
由于是自掏腰包,希区柯克在拍摄《惊魂记》时处处节省,他选择了比较便宜的黑白胶片,把《惊魂记》拍成了一部复古的黑白电影,而且无彩色的情况下,很巧妙地弱化了凶杀场景的血腥,同时也规避了审查。
希区柯克还靠刷脸请来了女明星珍妮特·利,让她以低于常规片酬的25,000美元进组。
整部电影的摄制组使用了希区柯克当时给电视台做《希区柯克剧场》节目的拍摄班底,剧组的准备工作花了6.2万美元。
最终《惊魂记》的总投资仅有八十多万美元,折合成现在的费用约为700万。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700万投资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低得惊人,和它创造的票房奇迹以及影史上的地位形成极大反差。
细节3-关于《惊魂记》经典的洗澡戏:
希区柯克在拍摄《惊魂记》时,最下功夫的就是女主玛丽恩在浴室被刺那场戏。
影片整个拍摄周期大概是两个半月、八十多天,而那场仅有3分钟左右的洗澡戏,却拍了长达7天之久,拍摄前还因珍妮特·利感冒和月经而被耽搁了几天。
这场洗澡戏从表演、剪辑、摄影、场面调度、配乐、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称经典。
虽然时长很短,但蕴含着非常丰富且高超的电影视听语言技法。
在2016年,美国纪录片导演亚历山大·欧-菲利普专门制作了一部叫《78/52:希区柯克的洗澡戏》的纪录片,来揭秘这场戏的拍摄幕后和它为什么成为经典的原因。
纪录片名字中的78/52,指的就是这场戏拍了78个镜头,剪辑了52次,由这两个数字也可以看出它的复杂程度。
这场洗澡戏的第一个秘密,就是珍妮特·利的替身。
由于珍妮特·利的咖位太大,不能直接出演洗澡戏,所以希区柯克和珍妮特·利面试了几个裸替。经过和珍妮特·利身体几个部位如手、腹部等比较,他们最终雇佣了一位叫玛丽·伦弗洛女子,她的身体看上去和珍妮特·利很接近。
玛丽·伦弗洛本来就是个裸体模特,为《花花公子》等杂志拍照,观众最终在《惊魂记》浴室刺杀戏中看到没有露脸的身体,其实都是替身玛丽·伦弗洛的。
包括那个比较清晰的刀顶在肚脐旁的镜头,还有诺曼最后用浴帘包裹的玛丽恩“尸体”,都是这位替身出演,但她仅拿到500美元的报酬。
有趣的是,玛丽·伦弗洛在纪录片《78/52:希区柯克的洗澡戏》中揭秘说,那个向她腹部捅刀子的镜头实际拍摄时其实是从腹部拿开刀子,然后再倒放,让观众以为是捅向玛丽恩,丝毫没有觉得很假。
这场浴室刺杀戏的第二层视听语言技巧就是极快的剪辑节奏。
剪辑师揭秘,玛丽恩刚进入浴室洗澡时镜头基本上1秒一个镜头,并且在洗澡过程中有一个跳切,之前玛丽恩的头发还是干的,下一秒就全湿了。
这其实是电影制作者利用蒙太奇操纵电影时间的一个最好案例,观众需要看的并不是人物洗澡的过程,而是凶杀镜头之前的平静。
到了整个凶杀过程,各镜头的剪辑时间缩短到0.75秒一个镜头其中很多都是缩短现实时间的跳切,同时还在转换视点。
希区柯克把电影前1个小时积累的悬疑感在这里爆发式释放,镜头以每0.75秒一个的极快速度冲击你的视觉,观众的眼睛就好像跟随希区柯克的剪辑,360度旋转式目睹玛丽恩被杀过程,而且整个过程非常快,带来巨大的震惊感。
在玛丽恩被刺死之后,有一个从下水道口切换到她眼睛缓慢旋转的经典镜头,这是全片从始至终贯穿的对于“视觉”的象征。
从电影前半段警察硕大的黑洞般的墨镜到诺曼偷窥玛丽恩洗澡、抽水马桶、淋浴花洒、下水道口、玛丽恩死亡时的眼睛,再到最后玛丽恩的妹妹发现诺曼母亲的干尸,最明显也最吓人的还是那个大眼廓。
希区柯克仿佛在用这个视觉符号嘲弄观众“你觉得你看到的,并不是你认为的”。
女主在电影一半被安排领盒饭,希区柯克是在挑战观众观影的刻板印象。
除了诉诸视觉,这场戏的配乐和音效“听似简单”,实则也下了很大功夫。
最经典的当然是希区柯克的配乐老搭档伯纳德·赫尔曼那几声尖利的小提琴声。这个声音让人听起来极其不安,单独听都觉得很恐怖。
希区柯克本来设想这段凶杀场景并不用配乐,但他听了赫尔曼这段音乐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这个声音实在是太合适这个场景了。
赫尔曼配乐出现的时机也极其巧妙,是在扮成母亲的诺曼拉开浴帘的同时出现的。
浴帘金属环与金属杆摩擦的那种令人难受的声音和赫尔曼的配乐很类似,融为一体,同时响起,既不会让观众听起来突兀,又营造了气氛。
在这段配乐之中,还包含着两种音效。
为了模拟刀刺入人体的声音,细节狂魔希区柯克让音效师试验了几十种瓜。
最终选中了冬甜瓜(Casaba Melon),刀刺入冬甜瓜的声音和理想中刺入人体的声音接近。
除此之外,音效师还用了一块真的牛排,两种声音配合起来才完美模拟了刀捅进身体的音效。
本来在布洛克的小说原著中,这段浴室凶杀戏并不是很重要,篇幅也没有那么长,但希区柯克却看到这个情节在电影中的潜力,并把它凸显放大,创造了一段登峰造极的影史经典。
-END-
更多干货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