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杨百顺想上学却被父亲用假抓阄的把戏给阴了,所以有仇父情节。杨百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干过许多活计,开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豆腐做了一个月,就跟老杨闹翻了,16岁离家出走,剃头、杀猪、种菜、挑水、扛活、蒸馍样样干过。杨百顺被动而又随意地改写着人生,没有什么必须坚守的东西。杨百顺可以因现实的利益而改变信仰———本来就没有信仰。信主后,老詹把杨百顺的名字改作杨摩西,倒插门后名字就变成了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只有最后的一改,有一些怀念少年时代的梦想的因素。从杨百顺到罗长礼的姓名变化,杨百顺并没有一个非要达到的目标,也没有一个非要坚守的礼制,一切皆由现实的利益而取舍。 一个在坎坷中长大的苦难小女孩。巧玲的亲妈吴香香为了和妯娌斗气,“打巧玲给人看。”巧玲三岁生了个拉肚子的小病,爹妈不当回事。变成大病好不容易治好啦落下个胆小的毛病,她妈“嫌弃她是个夹尾巴狗不喜欢她”。后来有了一个疼她的后爹吴摩西,却在寻找跟人私奔的吴香香的路上把她弄丢了。巧玲一个五岁的孩子被三个人转手由河南转卖到山西,一路上巧玲对老尤百依百顺。但是无论表现得如何懂事也摆脱不了被买卖的命运,当巧玲结婚后即使敢于出走也摆脱不了成为老曹老婆第二的命运。也正因此,巧玲才努力寻找自己命运的病根(延津、老尤),巧玲深深地思念吴摩西,想象的新延津成了她心里的家。 事业稳定,却因妻子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不得不离乡另谋生路,身处异乡惹出麻烦又返乡避祸,妻子与人私奔后再次出走,颠来倒去总难如愿。 一个教书先生,讲解《论语》因得不到知音而落泪,一生都没有遇到“说得着”的人,他只能在荒野暴走以抒解心情。老汪原以为自己不喜欢淘气的小女儿灯盏,故她掉到水缸里淹死的时候老汪也没有特别伤心,直到数日后看到灯盏留在没有吃完的月饼上那个小小的牙印,他才异常伤心,对着淹死女儿的水缸放声痛哭。一生都没有从生活环境和生活际遇里找到知音的老汪,在他女儿死后,也就是说从血缘这种命定的亲近关系里寻找知音的路被堵死了,他才彻底灰了心,所以他只能离开,一直向西,远走他乡,而且后半辈子一直捏哭泣的小媳妇面人。 [1]  文学描述中的社会底层精神状态 ———以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为例 王玲玲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7-9页 [2]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是对故乡的眷恋 .新浪 [引用日期2015-11-18] [3] “知心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重庆日报 [引用日期2015-11-19] [4]  我们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 评刘震云的长篇 《 一句顶一万句 》 程德培 第15-25页 [5]  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 ———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当代文坛 第102-104页 [6]  一 部 “ 孤独 ” 和 “ 寻找 ” 的历史 ———试 析刘震云的《 一句顶一万句》 成振鹏 文学评论 第15-16页 [7]  围绕 “ 语言 ” 展开的中国乡村叙事 ——— 评刘震云长篇小说 《 一句顶一万句 》 王春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第82-87页 [8]  我们还能怎么“说”?-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札 小说评论 2010-07-20 [9]  找寻那触动心神的一颤 ——— 浅析刘震云新作 《 一句顶一万句 》 的知己意识 李存 当代文学 第37-40页 [10]  麦 启热议: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 徐虹等 文学论坛 第69-83页 [11]  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 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编委会编 谷向阳、王庆新主编 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4 第256页 [12] 生命需要自洽与韧性,半岛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李光洁,《一句顶一万句》首登青岛大剧院 .半岛都市报.2024-04-15 [引用日期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