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麒

福州地区,名门世家众多,人才辈出,人文资源博大,文化底蕴深厚。

穿过人来车往的竹林境,窄窄的福州鼓楼区灯笼巷北侧,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民居,坐北朝南的建筑共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与之毗邻的是王氏家庙。

宅子里有一棵枝叶繁茂的苹婆树,浓绿的树冠从东面孝义巷的马鞍墙探出头来。“苹婆”古称“频婆”,源出梵语,原意为“身影”。它确实见证了这座宅子的主人300多年来绵延变迁的身影。

福州人习惯把这座宅子称为“状元祖居”,因为其中曾居住过福州最后一位状元——王仁堪。

王仁堪(1848-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自幼饱读诗书,于光绪三年(1877年)中了状元。一生为人正派,志向远大,以忧国忧民为己任。

内任期间,他极尽言官之责,不畏强权,刚正直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外放期间,他革除弊习,施行实政,兴办教育,遗爱在民,为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仁堪是不可多见的循吏罕兼文苑,虽官不过知府,寿不满五十,但他的品德、政声、文章、书法都名垂一时,他勤政作为的功德被民众广为称颂。

出身名门:西清王氏

王仁堪出身于福州名门——“西清王氏”。“西清王氏”是山西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祖上从事陶瓷起家,因世代居住在江西清江,被称为“西清王氏”。世代皆以经商致富,但子孙繁衍甚多,产业逐渐分析减少,至王庆云祖父王熙时,家道已渐中落,居于城南。传至六世始分支派,至七世王秀卿时分六房,在城内孝义巷置宅产,称之“荆花馆”,立约曰:首举于乡者得之。

王仁堪的祖父王庆云(1798-1862,字家镮、贤关,初号乐一,又号雁汀,死后谥“文勤”)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但他不要这座房子。他对父亲王圣谋说:“祖宗悬奖,意在劝学,自当仰体斯旨,领授得奖之名,如斯已足。至于蒙祖宗恩荫,幸露头角,理当将得之于祖宗者,奉还之于祖宗。”于是,将“荆花馆”改建为“西清王氏宗祠”,并亲书“贻书堂”三字,题其昭穆曰:“家传仁孝,世敦友于,念祖厥德,受祐孔多;贤为士仪,学乃人福,立身扬名,克长以翼。”此后王庆云官至工部尚书,乡人称其为“尚书第”。

王庆云留给后世的最大名声是“道咸名臣”、能员干吏、理财大家。他为道光、咸丰两朝显宦,通知时事,尤究心财政,精通盐务、河工、财政、防务等,《清史稿》说他“综覈精密,治防井井,尤为可称”。著有《熙朝纪政》《石渠余记》《王文勤奏稿》《石延寿馆文集》《荆花馆遗诗》《西清王氏族谱》等传世。其中《石渠余纪》影响最大,涉及盐法、税政、兵饷、科举等,对研究清代的经济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以说,西清王氏是从王庆云开始,由商入仕,从社会最底层一跃而到社会最高层,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员,自此在仕途上愈加壮大起来,成为著名的官宦之家。

王仁堪的父亲王传璨,是王庆云的次子,在科举上没有多大成就,在其父的庇佑下,官至刑部主事,一生较为平淡。他在知晓王仁堪夺得状元时,曾高兴地说:“父尚书,子状元,我满足了!”

王传璨生有王眉寿(女)、王仁致、王仁堪、王仁熟、王仁东等,为“西清王氏”第十二世。王仁致早夭,王仁堪则为长也。

王仁堪自幼跟随祖父生活,得到了良好教导。他十岁“文思大进”,十一岁学习书法和诗歌,进步非常快。王仁堪师从老师极多,学习圣人先贤,文学素养日益深厚。状元及第后,为官时政绩卓著,文思逸采亦不群,与名流俊秀多有往来,是晚清重要的官员、文人。

王仁堪的姐姐王眉寿,字淑仪,嫁与螺洲望族、帝师陈宝琛为妻。王眉寿思想先进,为了争取男女平等,更为了女性能够自强自立,她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文儒坊新设蚕桑女学堂,自任监督,招收女学生,大力兴办女学。后又创办了“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和“绥和女子家政学校”,开创新式教育的先河,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她被誉为“女师之范”,清廷特赐“闽峤女宗”牌匾,予以褒奖。有人曾为王眉寿作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一时引为美谈。

王仁堪的弟弟王仁东,字刚侯、旭庄,又字勖庄,因著有《完巢剩稿》而别署完巢。其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初任内阁中书,后任江苏南通知州、江安督粮道、苏州粮道兼苏州关监督。妻子刘学熹,是福州刘齐衔(河南布政使、林则徐大女婿)的三女。晚年流寓上海。

王仁堪以书治家,其子孙多有昌盛者。

如其儿子王孝湘(娶林则徐的重孙女林剑言),生子王世真。1945年,王世真以中国制药化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后留学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86年,他和夫人周前一起被美中核医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

王仁堪的第四子王孝缉为著名的教育学家,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王孝缉的女儿王世寄,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诗集笺校》等传世。

此外,孙子辈“世”字辈中,同样人才济济。

王世仪是脱氧核糖核酸光化学变化的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设立有“王世仪化学奖”;王世静是化学家和教育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王世圻是公路交通建设管理专家,1962年任台船公司董事长;王世中是土壤化学专家;王世襄(王仁东之孙)是文物研究专家,著有《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珍赏》等;王世锐是公路工程专家,1980年任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清史稿》所载最后一位循吏

王仁堪是《清史稿》中记载的最后一位循吏,在任期间施行实政,平教案、赈灾民、兴教育、截漕米等,对区域地方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晚清著名的清官。

光绪三年(1877年),22岁的王仁堪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一年后,回京供职,自此正式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他的文章振藻辞林,书法称重一时,品貌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爱重,奉旨在上书房行走。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耿直激切,直谏弹劾崇厚擅自与俄罗斯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反对慈禧挪用军款修建颐和园,遭朝中既得利益者的排挤,于1890年被外放任镇江知府。

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仁堪到镇江上任,没几天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丹阳教案”。

兼具育婴堂性质的丹阳天主教堂附近,被发现有大量儿童尸体。民众见此惨状,怒不可遏,大声呼喊要攻打天主教堂。消息传开,周围群众一齐涌来,包围了天主教堂。丹阳城守备调兵镇压,群众被迫抗击,打伤营兵数名。城守见众寡不敌,只好听任百姓攻打教堂。群众将天主教堂及附近住房付之一炬,烧毁房屋20多间。

王仁堪匆匆从镇江赶到丹阳处理此事。他亲验孩尸后“嗟叹者久之”,认为“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坚持“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并与丹阳知县查文清(金庸祖父)约定“力为民请命,不济则以官殉”。

两江总督刘坤一斥责王仁堪“迂”、查文清“戇”。但在他俩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同意由地方当局赔偿教堂损失,不追究焚毁教堂者的责任。王仁堪、查文清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侠行”,深得丹阳人民的拥护。

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镇江蝗灾大作,王仁堪亲自在野外督捕,劳累过度,几乎晕倒。秋,又赶赴丹阳、丹徒两县处理大旱,当机立断奏请截留漕米五万斛救济二十万灾民,又马不停蹄募款二十多万办理救灾善后,捐款收支数目悉数公布于众,剩余款项创办南泠学舍(今镇江中学)以为治经讲学之所。救灾同时,创立保甲制度,加强地方治安管理,并力振兴农业水利防灾,任内先后开凿塘堰近7000处、闸坝100余座。

在镇江知府三年任上,王仁堪为政清廉、勤于政务,各种利民措施不遗余力,镇江民众为他建祠,并筑“鉴亭”以纪念王仁堪。任满考绩,江苏审定王仁堪的政绩为全省第一。

王仁堪亲自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至今刻在镇江中泠泉畔的石壁上。中泠泉在唐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王仁堪在任时泉已难觅,他带人勘察,清淤找到泉眼,并通过拓地、开塘、筑堤、种荷等方式,重现这一千年胜景。

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

光绪十九年(1893年)7月,王仁堪调任苏州知府。这时的王仁堪早已积劳成疾,但他一到任上便每天到谳局(古代审理案件的机关)清理积案,不到两个月,结案七百余起。

初到苏州知府任上,王仁堪正赶上三年一度的乡试,还遇到了一场科举行贿案。江南主考官殷如璋经过苏州会见地方官王仁堪,适时与殷如璋有同年之谊的周福清(鲁迅祖父)命人向殷如璋送考试关节。

殷如璋鉴于王仁堪清正廉洁,将此事交由王仁堪处理,周福清后遭革职并被收押在案。有清一代,科场舞弊是杀头之罪,但念及他是多年老臣,再加上有人说项,最终被判了8年监禁。

王仁堪一心为民谋福祉,任上兢兢业业,却也正是因此积劳成疾,调任苏州仅3个月,就病逝于知府任上,享年45岁。

猝不及防的噩耗从苏州传至镇江,“士废业,商罢市,野辍耕,无不唏嘘流涕,设位而祭”。镇江府为王仁堪立了一块功德碑:“策河者三,命农者三,建学校者三,既复揽英接秀吐握者三,政报三年,公署上上考而公且去;簪花第一,饮泉第一,守江山第一,故应捍患御灾治平第一,化先一郡,民皆皞皞如而民不庸。”苏州人民敬其为“王苏州”,将其生前所作诗文、奏牍收入《王苏州遗书》和《王苏州遗书补编》。

总督刘坤一和巡抚奎俊慨叹良久,对王仁堪“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上报朝廷,光绪诏允宣史馆为其立传——光绪初年规定,官吏死后三十年才可以请祀名宦,王仁堪破了先例。

王仁堪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言及自己一生行状时说:“我来去分明耳。”结合其在仕宦生涯中的为人处事来看,这一自我评价无疑是精准的。

他当年在众人道贺声中写下《志不在温饱赋》——“志薄云霄不受解衣小惠,志伸廊庙何堪伴食虚名”。那纤尘不染的文句越过“虚名”的浮华,是对家国百姓诚挚深厚的一片丹心。

精诗、工书、善画

作为科举正途出身的封建官僚,王仁堪奉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心系国家命运与民族危亡,不论高居庙堂还是外放地方,“两无喜愠,一秉忠诚”,是晚清清流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不畏强权、刚正敢言,是晚清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他刚正直言,性格豪爽,交游广泛,慧眼识才,与晚清诸多名人雅士往来密切,既有常州派词人吕耀斗、同光体早期诗人沈曾植、实业状元张謇,也有同僚朋友李慈铭、樊增祥和皇室贵胄盛昱等名流。民国总统徐世昌是其学生,戊戌变法的领头人之一梁启超也是王仁堪提拔的门生。

此外,他精诗工书善画,文学功底深厚,在晚清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王仁堪自幼跟随其祖父身边生活,受到了良好的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是封建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传统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特色。

王仁堪文采极佳,翁同龢赞他不仅“功夫极细”,而且“通各家说”,在诗歌领域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造诣。他留下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其子王孝绳整理的《王苏州遗书》里,全书共十二卷,诗歌为最后一卷,收录了五十余首诗作。

作品数量不多,但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从诗歌形式上看,绝句、五律、七律、排律等均有涉及。从内容上看,既有诗歌唱和、感怀伤时的作品,也有题画咏物之作。从艺术风格上看,精于考据,善于用典,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诗人诗风豪迈,旷达洒脱,不拘小节,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在清晚期众多书法家中,王仁堪因寿命较短、作品流传甚少,故知名度不大,但在史料中仍被赞许为“名称一时”,是状元中的书法家,也是书法家中的状元。其书宗欧、褚,有碑帖行世;能画,擅长设色花卉。

清代官绅士人间有互送书扇之风,京官回乡省亲,必定遍求朝中诸贵或京中名人书画扇,回乡作为赠礼。翰林书扇,尤其是状元扇,颇受人青睐。王仁堪曾应陈宝琛三弟陈宝璐之请,抄录曾国藩“五箴”修身自警句扇面。

我国近代收藏家吴湖帆,收藏富甲天下,其中有一项即与状元扇相关——他耗费多年心血,收得明清状元扇面七十二种,集为《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福州晚报》(2023年5月27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