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酵工程
发酵 :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传统技术发酵 :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留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生产条件不易控制,容易受杂菌污染】
①操作简单,适用于家庭式或作坊式生产,它是文化的传承等。 ②生产条件不易控制,产品容易受杂菌污染,生产效率较低,产物不单一等。
1、泡菜:乳酸菌,原核生物,异养厌氧型
(乳酸)能量 C_6H_{12}O_6→2C_3H_6O_3 (乳酸) 【乳酸浓度0.4%-0.8%时最佳】
(1)5%-20%盐水:调味、抑制微生物生长①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泡菜风味差;②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煮沸:杀菌除氧】【冷却:不影响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过菜:创造无氧环境】 (2)新鲜蔬菜: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3)八成满:①在泡菜发酵初期,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发酵产物中有较多的CO2,防止发酵液溢出坛外;②防止因装太满使盐水未完全淹没菜料而导致菜料变质腐烂。 (4)水槽注水:创造无氧环境
乳酸菌:先增多后减少——O2抑制乳酸菌活动→乳酸菌比其他杂菌更耐酸。乳酸积累,抑制其他菌活动→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乳酸菌活动
乳酸:S形增加
亚硝酸盐:先增加后减小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2、果酒:酵母菌,真核生物,真菌
- 酵母菌:①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 ②作用:在无氧情况下进行酒精发酵
- ③分布:含糖量较高的蔬菜、水果表面
- ④适宜温度和时间:约为【一般18~30℃】28°C,10-12d,最适pH为4.5~5.0
- ⑤应用: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
C_6H_{12}O_6+6O_2→6CO_2+6H_2O
C_6H_{12}O_6→2C2H5OH+2CO2
判断:a.闻;b.品尝;c.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橙色→灰绿色)
3、果醋:醋酸菌,原核生物
①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②作用: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③适宜温度和时间:30~35°C,7-8d,最适pH为5.4~6.0 ④应用:各种风味的醋
C_6H_{12}O_6 + 2O_2 → 2CH_3COOH(乙酸)+ 2H_2O + 2CO_2 + 能量 C_6H_{12}O_6 + 2O_2 → 2CH_3COOH(乙酸)+ 2H_2O + 2CO_2 + 能量 【有氧有糖】
C_2H_5OH + O_2 → CH_3COOH(乙酸)+ H_2O + 能量 C_2H_5OH + O_2 → CH_3COOH(乙酸)+ H_2O + 能量 【有氧少糖】
(1)消毒: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2)洗:先冲【去除表面灰尘、污物】,1-2次【防止野生菌种数量减少,影响发酵】,再去梗【避免葡萄破损,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3)装:留1/3【①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②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4)隔12h拧松瓶盖【排出气体】,不是打开【防止杂菌污染】(5)醋:打开瓶盖,盖纱布
判断:果醋: a.闻;b.品尝;c.使用pH试纸检测和比较发酵前后的pH值;d.观察醋酸菌膜是否形成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微生物:个体无法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
①无细胞结构:病毒 ②原核细胞: 细菌 、放线菌(霉菌) ③真核细胞:单细胞 真菌 、原生生物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 营养基质 。
【琼脂:不能提供能量和碳源】
一、基本成分 :【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有机物:异养 无机物:自养【不需要碳】
碳源:①构成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 ②既是碳源又是能源【有机碳】
氮源:①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产物等 ②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
无机盐:①提供无机营养②调剂pH③维持渗透压
水:①良好的溶剂②维持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
筛选:无碳→自养;无氮→固氮
二、特殊需求: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
乳酸菌→维生素;霉菌→将pH调至酸性;细菌→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厌氧微生物→提供无氧条件
有些微生物不能合成某种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需要外界提供
三、类型
(1)物理性质
①液体:工业②半固体:观察微生物③固体: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
(2)化学成分
①天然培养基: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工业生产】 ②合成培养基: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
(3)用途
①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 ②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
四、作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菌落: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不同种微生物表现出各自稳定的菌落特征
无菌技术
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 防止杂菌污染
①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有效避免操作者被微生物感染】②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
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1)煮沸消毒:100℃煮沸5~6min—高温使蛋白质、核酸变性失活,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2)巴氏消毒:62~65℃煮30min或80-90℃煮30s-1min——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 (3)紫外线:紫外线照射30min——破坏核酸的结构【在照射前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 (4)化学药剂:擦拭、喷洒等——酒精使蛋白质变性;次氯酸有强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