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实

  • 败血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在人群层面收集可靠数据存在挑战 (1)
  • 根据2020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有4890万败血症病例和1100万败血症相关死亡病例,占全球死亡总数的20% (2)
  • 全球 估计 所有 败血症病例 中,近一半(2000万例)发生在五岁以下儿童中。
  • 每1000名住院患者中,估计会有15名患者因接受医疗保健服务而患上败血症。
  • 虽然败血症可以影响世界各地的任何人,但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发病率最高 (2)
  • 败血症的治疗费用高昂;在高收入国家,败血症的全院平均治疗费用估计为每位患者3.2万美元以上 (3)

概述

败血症是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感染产生极端反应时出现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4) 。身体的反应会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可能导致休克、多器官衰竭,有时甚至死亡,尤其是在没有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时。

败血症可以影响任何人,但年龄较大、年幼、怀孕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人风险较高。

败血症的常见体征包括发热、心率过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和身体疼痛。它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但也可能是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其他感染的结果。其治疗需要医学护理,包括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静脉输液和其他措施。

在卫生保健机构感染败血症是在保健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最常见不良事件之一,每年会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患者带来影响。

卫生保健相关感染由通常对药物耐药的病原体引起,并可迅速导致临床状况恶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临床治疗无效和快速发展为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已发现由耐药病原体导致的败血症患者面临更高的院内死亡风险。2019年,估计有495万例死亡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相关,其中127万例直接归因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5)

在社区和卫生保健机构采取感染预防措施(例如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获得疫苗接种服务、改善环境卫生和饮用水质量及供应以及其它感染预防和控制最佳做法),是减少败血症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诊断败血症并及时进行适当临床管理(例如抗微生物药物的优化使用和液体复苏)对于增加生存可能性至关重要。尽管败血症可能起病急,并造成短期死亡率负担,但它也可能是需要治疗和支持的严重长期病状的原因。因此,败血症需要一种多学科方法。

哪些人面临危险?

受到感染、严重伤害或严重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任何人都可能发展成败血症,但脆弱人群面临的风险更高 (6,7) ,包括:

  • 老年人
  • 孕妇或近期怀孕的妇女
  • 新生儿
  • 住院患者
  • 重症监护室患者
  • 免疫系统功能脆弱(例如艾滋病毒、癌症)人群
  • 慢性病(例如肾病、肝硬化)患者。

体征和症状

败血症是一种医学急症。败血症可在不同时期引起不同的体征和症状。认为自己可能患有败血症的人应立即就医。

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

  • 发热或低温和寒战
  • 意识模糊
  • 呼吸困难
  • 皮肤湿冷出汗
  • 身体极度疼痛或不适
  • 心率高、脉搏微弱或低血压
  • 尿量少。

儿童症状包括:

  • 呼吸急促
  • 抽搐
  • 皮肤苍白
  • 嗜睡
  • 唤醒困难
  • 身体摸上去发凉。

在5岁以下儿童中,败血症可导致喂养困难、频繁呕吐或排尿不足。

预防

败血症可通过早期治疗感染以及在家中和卫生保健机构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来预防。

降低败血症风险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感染。步骤包括:

  •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和安全制备食物
  • 避免不洁用水或使用不卫生的厕所
  • 接种当地卫生官员推荐的疫苗
  • 健康饮食
  • 新生儿母乳喂养。

医院和诊所应遵循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规则。应适当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败血症始终是一种严重疾病,但艾滋病毒感染者、结核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患者面临的风险更高。

治疗

早期开始败血症的治疗最为有效。

卫生工作者会注意观察相关体征,并利用检测来作出败血症诊断。在此之后,将努力寻找感染源。早期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细菌、寄生虫、真菌或病毒对于改善败血症预后至关重要。

低血压通过静脉注射液和有时称为血管加压药(可升高血压)的药物来治疗。

抗生素耐药性会使治疗更加困难。

可持续发展目标

败血症是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抗击败血症将有助于实现关于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3.8,通过改善这些脆弱人群的死亡率,将有助于实现具体目标3.1和3.2。败血症还可能最终导致受艾滋病毒、结核病、疟疾和具体目标3.3所列其他传染病影响的患者死亡。败血症的预防和/或适当诊断和管理还与疫苗充分覆盖、高质量的全民健康覆盖、《国际卫生条例》遵守能力、准备情况,以及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相关。然而,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实现败血症的普遍预防、诊断和管理。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为应对这一重要全球卫生威胁,世卫组织提出了一份世卫组织秘书处报告,并于2017年5月由第七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改善败血症的预防、诊断和临床管理的WHA70.7号决议。WHA70.7号决议的主要支柱是:

  • 制定世卫组织关于败血症临床管理和预防血流感染的指南;
  • 提请注意败血症的公共卫生影响,并估计败血症的全球负担;
  • 支持会员国确定和实施标准,并制定指南、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实验室能力、制定战略和工具,以识别败血症以及降低败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
  • 与联合国各组织、合作伙伴、国际组织和利益攸关方合作,加强败血症治疗以及感染预防和控制,包括疫苗接种。

在与世卫组织各区域办事处、各会员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合作与协调下,世卫组织总部若干规划目前正在就败血症的公共卫生影响开展工作,并为败血症的预防、及早和适当诊断以及及时和适当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和国家支持。


参考文献

  1. Fleischmann-Struzek C, Rudd K. Challenges of assessing the burden of sepsis.Med Klin Intensivmed Notfmed.2023 Dec;118(Suppl 2):68-74.doi: 10.1007/s00063-023-01088-7.
  2. Rudd KE, Johnson SC, Agesa KM, Shackelford KA, Tsoi D, Kievlan DR, Colombara DV, Ikuta KS, Kissoon N, Finfer S, Fleischmann-Struzek C, Machado FR, Reinhart KK, Rowan K, Seymour CW, Watson RS, West TE, Marinho F, Hay SI, Lozano R, Lopez AD, Angus DC, Murray CJL, Naghavi M.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sepsi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1990-2017: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Lancet.2020 Jan 18;395(10219):200-211.doi: 10.1016/S0140-6736(19)32989-7.
  3. Arefian H, Heublein S, Scherag A, Brunkhorst FM, Younis MZ, Moerer O, Fischer D, Hartmann M. Hospital-related cost of sepsis: A systematic review.J Infect.2017 Feb;74(2):107-117.doi: 10.1016/j.jinf.2016.11.006.
  4. Singer M, Deutschman CS, Seymour CW, Shankar-Hari M, Annane D, Bauer M, Bellomo R, Bernard GR, Chiche JD, Coopersmith CM, Hotchkiss RS, Levy MM, Marshall JC, Martin GS, Opal SM, Rubenfeld GD, van der Poll T, Vincent JL, Angus DC.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AMA.2016 Feb 23;315(8):801-10.doi: 10.1001/jama.2016.0287.
  5.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Lancet.2022 Feb 12;399(10325):629-655.doi: 10.1016/S0140-6736(21)02724-0.
  6. Cecconi M, Evans L, Levy M, Rhodes A. Sepsis and septic shock.Lancet.2018 Jul 7;392(10141):75-87.doi: 10.1016/S0140-6736(18)30696-2.
  7. Gotts JE, Matthay MA.Sepsis: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