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Shao-chun was born in 1919, which is an era when Western ideas, technology, media to be brought into China. During in the era, all young intellectual class had surging influence, and Li Shao-Chun is one of elitists in the young intellectual class. Li’s performance is deeply inspired by innovation of Shanghai spirit, also he concentrated on Jing-Chou faction (Included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New style Chinese opera and modern Chinese opera .His performance was taught by Yan (Yan Yushu ), Yang (Yang Xiaolou), and he combined with these two factions, and adding Qipai (Zhou Xainfang) and Gai (Gai Jiaotian),which then becomes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performance. And Li ha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in screenwriter, director and music compilation. He excelled in many different kind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s in Chinese Opera, such as Old Wu-Sheng , Wu-Sheng with long weapon and bare hands, Young Wu-Sheng, monkey character and female charac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Li was not limited by any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haracters. Therefore Li was a great icon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s such a legendary Chinese Opera masters, Li Shao-chun only had 30 years experience of stage performance.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are very few of highly refined image data and academic criticism record left in now day. All those valuable archive makes him like a shouting star across the art of Chinese Opera history. He also gives a bright direction for New Chinese Opera in the present day.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not much complete documentary records of Li Shao-Chun in academic field, and all records are not optimized and organized. Even there is no any complete history research for Li Shao-Chun’s life.
To compensate for this cavity of Chinese Opera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The Life of Li Shao-Chun Performing Arts" as title, is going to present and analyzes Li’s art development and devotion from zero to successes, and step by step to analyze Li’s “super agent” ,his father , Li Guichun how to make management and to introduce Li Shao-Chun many Chinese Opera masters for studying, and then transform all learning experience into his own style of performance ; by analysis of two famous Chinese Opera "Divergence", "Ye Zhulin" , and Li Shao-Chun’s creative ideas and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with Chinese Opera in the present day. In the final with my conclusion Li Shao-Chun uses “developing Chinese Opera Character as his own style “to become a fashion in Chinese opera history.
"Play characters without faction" is Li Shao-Chun’s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n Chinese Opera stage; also it is his greatest artistic vis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with well organization, I would like to prove Li’s achievements breaks through limitation of every Chinese Opera faction then become a full type of Chinese Opera actor. Also I want to show Li’s influence for Chinese Opera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02
第三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0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07
第二章 李少春京劇表演藝術奠基期……………………………………………12
第一節 幼年啟蒙習藝………………………………………………………12
第二節 博采眾家之長的拜師經歷…………………………………………18
第三節 李少春天津演出大放異彩…………………………………………28
第四節 李少春北京隆重拜師………………………………………………30
小結……………………………………………………………………………35
第三章 李少春京劇表演藝術成熟期……………………………………………36
第一節 李少春挑班組團……………………………………………………36
第二節 著名編劇家翁偶虹與李少春展開合作……………………………38
第三節 李少春參加國營劇團………………………………………………40
小結……………………………………………………………………………41
第四章 李少春京劇「人物立派」的表演藝術特色(上)……………………48
第一節 傳統短打武戲《三岔口》任堂惠的人物塑造……………………48
第二節 李少春《三岔口》表演分析………………………………………50
第三節 猴戲的形象塑造……………………………………………………63
第四節 新編戲人物塑造……………………………………………………68
第五節 李少春京劇現代戲的人物塑造……………………………………85
小結 …………………………………………………………………………101
第五章 李少春京劇「人物立派」的表演藝術特色(下)……………………103
第一節 《野豬林》劇情來源………………………………………………103
第二節 《野豬林》舞台版與電影版本情節比較…………………………106
第三節 《野豬林》的表演設計……………………………………………117
第四節 《野豬林》藝術電影導演的處理手法……………………………124
第五節 電影版本「大雪飄」的唱段設計…………………………………125
第六節 李少春《野豬林》的唱念藝術精髓………………………………127
小結 …………………………………………………………………………136
第六章 結論……………………………………………………………………137
李少春大事紀……………………………………………………………………140
簡表目錄:
表1:文武老生戲演出劇目表……………………………………………………42
表2:武生戲演出劇目表…………………………………………………………44
表3:猴戲演出劇目表……………………………………………………………45
表4:紅生戲演出劇目表…………………………………………………………45
表5:新編戲演出劇目表…………………………………………………………46
表6:京劇現代戲演出劇目表……………………………………………………46
表7:反串戲演出劇目表…………………………………………………………46
表8:《野豬林》舞台版與電影版本情節對照表…………………………………106
圖片目錄:
圖1:李桂春演出劇照……………………………………………………………13
圖2:李桂春三子李幼春、李寶琛、李少春……………………………………14
圖3:李少春幼年演出劇照………………………………………………………17
圖4:李少春與李幼春演出《鬧地府》劇照……………………………………29
圖5:李少春演出《定軍山》劇照………………………………………………35
圖6:李少春與谷春章演出《三岔口》劇照……………………………………50
圖7:李少春演出《鬧天宮》劇照………………………………………………67
圖8:李少春演出《滿江紅》劇照………………………………………………77
圖9:李少春演出《宋景詩》劇照………………………………………………85
圖10:李少春演出《白毛女》劇照………………………………………………89
圖11:李少春與杜近芳演出《白毛女》劇照……………………………………93
圖12:李少春演出《野豬林》劇照………………………………………………118
圖13:李少春與杜近芳演出《野豬林》劇照……………………………………123
圖14:李少春《野豬林》劇照……………………………………………………135
圖15:河北霸州李少春大劇院……………………………………………………139
人物傳記類:
丁秉繸。《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
藝術》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國崑劇研究會編。《中國戲曲藝術
教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朱繼彭。《武生泰斗王金璐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吳梅。《顧曲塵談》。台四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仲明著。《博美精新李少春略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周恒。《菊海竟渡-李萬春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胡金兆。《京劇大師程硯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藝海無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年。
袁青。《袁世海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馬龍。《我的祖父馬連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
梅紹武、梅衛東編。《梅蘭芳自述》。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梅蘭芳、周信芳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委員會學術部主編。《梅韻麒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著。《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北京:作
家出版社,2006年。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再版。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年。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
年。
章詒和。《伶人往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戎、喬‧哈利戴(Jon Halliday)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
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鈕驃主編。《中國戲曲史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馮宏來。《京劇百家譜》。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逯興才主編。《戲曲導演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蓋叫天口述,沈祖安、彭兆棨、杜欽記錄整理。《燕南寄廬雜談-
蓋叫天談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景國主編。《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劉秀榮。《我的藝術人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嵩崑著。《京師梨園世家》。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劉嵩崑著。《京師梨園軼事》。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蔣健蘭、劉乃崇。《袁世海的藝術道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3年。
戴淑娟、金沛霖、劉曉峰、桂瑩編。《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謝國祥主編。《楊寶森紀念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謝國祥主編。《厲慧良紀念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龔義江。《活武松蓋叫天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歷史類: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再版。台北:銀華出版部,1991年。
金和增、王蘊明主編。《徽班與京戲》。北京:華齡出版社,1992
年。
徐幸捷、蔡世成主編。《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
社,1999年。
陳芳。《花部與雅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章詒和主編。《中國戲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共二冊。台北:大鴻圖書有限
公司,1998年。
張耀庭主編。《中國武術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
溫力。《中國武術概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共四冊。太原: 山西教育出
版社,2000年。
劉峻驤。《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戲曲理論論及類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
劇談往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
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
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
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呂鎖森。《中國戲曲武打概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共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5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一》。上海:書林出版社,1998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二》。上海:書林出版社,1999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三》。上海:書林出版社,2002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四》。上海:書林出版社,2004
年。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史通論》。台北:華正書局,
1998年。
馬少波。《戲曲新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馬少波。《戲曲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許逸之。《戲劇雜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程建國。《戲外看京劇》。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廖奔。《廖奔戲劇時評》。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國彬、金雄暉糄。《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
2001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蔣錫武。《藝談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蔣錫武。《藝談第五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蔣錫武。《藝談第四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蔣錫武編。《藝談第一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蔣錫武編。《藝談第二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其他類:
沈國凡。《紅燈記的台前幕後》。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余漢東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年。
徐城北。《京戲之謎》。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張云溪。《藝苑秋實京劇表演多種程式的妙用》。北京:中國廣播
電視出版社,1995年。
張梓媛。《李少春唱腔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張靜二編著。《西洋戲劇與戲劇家》。再版。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有限公司,2002年。
曾迺平編撰。《京劇問答三百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年。
湯景漢主編。《絕版天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
瑪‧阿‧佛列齊阿諾娃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年。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06年。
戲曲服裝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中國戲曲學院編。《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
社,1999年。
劉月美。《中國戲曲衣箱角色穿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年。
潘嘉來主編。《中國傳統戲衣》。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戲曲教育類: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把子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年。
孫盛云編著。《戲曲表演把子功教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6年。
萬鳳姝、萬如泉。《戲曲表演做功十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9年。
期刊:
丁震春。〈緬懷李少春先生〉。《戲曲藝術》。第2期第63期,1995
年。
王元化。〈中國京劇之我見〉。《戲劇藝術》。第4期總第60期,
1992年。
王泰來。〈論中國戲曲表演程式創造〉。《戲曲藝術》。第2期總
第39期,1989年。
王紹軍。〈漫談潭鑫培在京劇武戲史中的地位及貢獻〉。《戲劇、
戲曲研究》。第1輯,1999年1月。
申麗珠。〈戲曲程式與演員表演〉。《戲曲研究》。1993年5月。
向家炳、楊葆榮。〈李少春與麒派藝術〉。《中國京劇》。1997年
3月。
朱文相。〈阿甲晚年的理論貢獻〉。《中國京劇》。總25輯,1996
年1月。
朱文相。〈紀念李少春先生80誕辰感言似李者死 學李者活〉。《中
國京劇》。2000年1月。
朱鰻。〈關於戲曲現代戲的“現代化”〉。《藝術百家》。第3期,
1991年。
何金海口述、鈕隽整理。〈京劇武戲漫談〉。《戲曲藝術》。第1
期總18期,1984年。
宋晨。〈各具特色的“李玉和”〉。《戲曲研究》。1991年7月。
李少春。〈不平凡的十年〉。《戲劇報》。第17期,1959年。
李少春。〈我演楊白勞的經過和體會〉。《戲曲研究》。第4期,
1958年。
李少春。〈京劇音樂不能採用北京語音麼?〉。《戲劇論叢》。第
4輯,1957年11月27日。
李少春。〈浙江昆蘇劇團“十五貫”的成就〉。《戲劇報》。1959
年6月號總30期。
李少春。〈從“不是這裡的事”說起〉。《戲劇報》。第10期總
178期,1963年。
李少春。〈教育者先受教育〉。《戲劇報》第3期,1960年。
李少春。〈勞動是光榮的事情〉。《戲劇報》。1954年8月。
李少春。〈新〈關於表演問題的通信〉〉。《戲劇報》。第11、12
期合刊6月30日,1961年。
李仲明。〈試談李少春的《野豬林》〉。《戲曲藝術》。第2期總
19期,1984年。
李紫貴。〈試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與戲曲表演藝術的關係〉。
《戲劇論叢》。第1輯1958年2月27日。
李萬春。〈我演《鬧天宮》〉。《戲曲研究》。第15輯。
阮延陵。〈以《三岔口》為例說戲曲景物描寫的虛實關係〉。《藝
術研究》第4輯總第13輯。
和寶堂。〈李少春教子〉。《中國京劇》。1999年6月。
周志曉。〈“從自我出發”與“下意識”淺論〉。《戲劇藝術》。
第2期總第42期,1988年。
阿甲。〈我們怎樣排演京劇《白毛女》〉。《戲劇論叢》。第2輯,
1958年5月27日。
俞振飛。〈戲曲程式與表演〉。《戲劇藝術》。第1期總第5期,
1979年。
洪欣、杜村。〈『中國南派京劇研討會』綜述〉。《戲曲研究》。
第4輯,1989年。
范鈞宏。〈改編京劇白毛女的一些體會〉。《戲曲研究》。第3期,
1958年。
奚延耆。〈談李萬春、李少春藝術道路的異同〉。《戲劇報》。第
1期總356期,1987年1月18日。
峻驤。〈鏢師與京劇武行〉。《戲曲研究》。1990年5月。
徐城北。〈『不派之派』的李少春〉。《中華兒女﹝海外版﹞》,
1997年5月。
索俊才。〈從李少春的《野豬林》說起〉。《中國京劇》。2004年
12月。
翁偶虹。〈李少春的孫悟空〉。《戲劇報》。第10期,1958年。
袁世海、徐城北。〈漫談李少春─對手品藻之一〉。《藝術百家》。
第3期、第4期,1990年。
袁世海。〈博大精深的藝術家李少春〉。《戲劇論叢》。第2輯,
1982年10月。
馬也。〈論中國戲曲虛擬表演產生的原因─兼談戲曲舞蹈的審美特
性〉。《戲劇藝術》。第4期總第20期,1982年。
高宇。〈程硯秋的戲曲導演理論與實踐〉。《戲劇藝術》。第3期
總第31期,1985年。
高坦。〈著名京劇藝術家翁偶虹談《紅燈記》的創作〉。《戲曲研
究》。1991年7月。
崔華功。〈漫談戲曲“把子功”〉。《戲曲研究》。1991年7月。
許慶坤。〈戲曲表演與戲曲舞蹈〉。《戲曲研究》。1993年11月。
郭亮。〈戲曲演員的藝術流派、演員的藝術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戲劇藝術》。第3期總第27期,1984年。
陳培仲。〈試論京劇流派的涵義、形成和發展〉。《戲劇藝術》。
第3期總第23期,1983年3月。
陶雄。〈南派京劇掠影〉。《戲曲研究》。第17輯,1984年 8月。
張梓媛。〈京海合流 韻味隽永─李少春《野豬林》唱腔賞析〉。
張雲溪。〈我和李少春同台練功〉。《中國戲劇》。1987年2月。
寒聲。〈京劇《白毛女》給我們的鼓舞〉。《戲劇報》。第8期。
1958年4月30日。
焦菊隱。〈中國戲曲藝術特徵的探索〉。《戲劇藝術》。第3、4
期總第7、8期,1979年。
萬伯翱。〈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李少春我和『魯智深』、『林娘子』
一起觀看《野豬林》〉。《中國京劇》。2000年1月。
鄒憶青。〈李少春技藝長存〉。《中國京劇》,1999年5月。
蓋叫天。〈漫談戲曲舞蹈〉。《戲曲研究》。第4輯,1981年4月。
趙尚義。〈談論一下京劇《白毛女》〉。《戲劇報》,第8期。1958
年4月30日。
劉曾復、王世續、王金彥。〈京劇老生把子見聞錄〉。《戲曲藝術》。
第1期總14期,1983年。
劉琦。〈論麒派藝術的理論支柱〉。《藝術百家》。第9期,1938
年。
劉琦。〈麒派─力的藝術〉。《藝術百家》。第2期,1990年。
賡金群。〈感心動耳 蕩氣迴腸─介紹李少春《野豬林‧山神廟》
中的一段唱〉。《中國戲劇》,1985年3月。
曉耕。〈尋訪李少春〉。《中國戲劇》。1995年7月。
蕭冬。〈談李少春在《響馬傳》中的表演〉。《戲劇報》。第15
期,1959年。
魏子晨。〈再論李少春旗幟與21世紀〉。《中國戲劇》,2000年1
月。
魏子晨。〈厲慧良與李少春〉。《中國戲劇》。1995年9月。
魏子晨。〈談京劇名作《野豬林》〉。《戲曲研究》。1991年6月。
譚興烈。〈淺論戲曲舞蹈的特點與拓展〉。《戲曲研究》。1991年
10月。
顧兆璋。〈戲曲筋斗的產生與形成〈中〉〉。《戲曲藝術》。第4
期總第37期,1988年。
電子全文
(
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