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工作类
高三女孩演讲被网暴,这才是背后真相

高三女孩演讲被网暴,这才是背后真相

最近这几天,有一段高三女孩演讲的视频很火,也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


Part.1

视频拍摄于2月24日,当天是湖南桑植的一所高中正在举行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一名高三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她的演讲激情澎湃,从表情到语气都让人感觉到了她的斗志。


“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

“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

“凌晨 6 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 600 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






本是一段非常鼓舞人心的演讲,能够给同样在高三的学子打点鸡血,而且台下也确实有着阵阵掌声。


但不料这段视频发到网上之后,却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嘲讽甚至是辱骂:


「你咬牙切齿的样子真的很难看」

「我为什么觉得她有点变态」






而且评论似乎越来越走样,随着这段视频的爆火,这个女孩在网上受到了更多的言论攻击。

「怀疑她的精神状态」

「最看不惯打鸡血的卷王了」

「读书读魔怔了」


因为当时发出这段视频的时候,并没有征得女孩的同意,只是觉得女孩的表情生动、激情澎湃,但没想到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当地教育局不得不考虑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还专门开展了心理疏导工作。


很难想象,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能够在百日誓师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的学生,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却得到了网友这样的评价。


只能说是魔幻的教育衍生出了魔幻的现实。


Part.2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 这样去攻击和谩骂这个女孩的网友,自身素质确实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一个深层矛盾——

网友们并不是为了去攻击这个女孩,而是为了抨击这种把人驯化成做题机器一般的鸡血教育。


与这件事类似的,是之前衡水中学张锡峰的一段演讲。


同样是优等生,同样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同样是为了鼓励同学们要发愤图强,也同样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恶评。



张锡峰的演讲表情同样很狰狞,甚至在遣词造句上比这个姑娘更尖锐——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你们见过衡中凌晨5点半的样子吗?你以为我们天不亮就奔向操场呐喊是为了什么?是假装吗?是作秀吗?不、不是,我们是为了改变命运”。


我相信台下的高中生听到这样的演讲会深受鼓舞,甚至会感动到热泪盈眶。

视频前的很多人也会因为这歇斯底里的呐喊怀念起自己寒窗苦读时的那种昂扬斗志。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愿意为这种励志的激情买单?


因为很多人早已经被命运打服了,打得满地找牙、打得遍体鳞伤、打得情绪低迷、打到跪地求饶。

因为他们发现,拼搏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即便是当年咬牙切齿头悬梁锥刺股考上清北复交的人,也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那些年打得鸡血,并没有成为后来他们人生幸福的见证,反而变成了回忆起时就会淡淡忧伤的过往。


Part.3

今天我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上海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去上海招聘会上找工作,准备了5份简历,转了5圈都没有发出去。



人多的仿佛像是在参加超市清仓大甩卖,星巴克给他开的月薪是2500,电话接线员岗位给他开的工资是5500。

评论区有人说,她今天去面试,一个北大的和她竞争月薪4000的客服。


虽然这样的情况比较极端,但 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如果没有进入那些吃香的专业,毕业后月薪不过万才是常态。

这时候再回过头看看那些年打得鸡血,就只能苦笑一声。


那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并没有成为后来他们人生幸福的见证,反而变成了回忆起时就会淡淡忧伤的过往。


看着富二代和官二代们一个个轻松自如的躺在你的前面,你终于开始意识到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书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这种改变是如此的有限,是如此的乏力。


为什么躺平这个词会成为流行词,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单纯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太多。


在学生时代里,这种鸡血还能够起到作用,靠拼命刷题就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

但是在社会上,这种战术上的努力和战略上的选择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可问题是—— 战略上的选择是不能靠努力解决的。

这其中夹杂了诸多无法被量化的因素,诸多不可控的因素,诸多受环境和机遇影响的因素。


所以结论就是: 被社会毒打过的人,已经很难被这种咬牙切齿的鸡血所鼓舞了。


我们依然赞成积极的心态,但更欣赏那些在努力的时候可以从容一点的人,可以不那么极端的人。

因为极致的努力,意味着将自己的所有赌注都押在了赢上,而事实是你也有很大的概率会输。


Part.4

我当然不会支持那些网暴高三女孩和张锡峰的人,我当然认为他们的素质都有很大的问题,我当然觉得这些人的做法很没道德。

但我更希望 发生群体性事件、现象性事件的时候,要去剖析一下这背后的起因和逻辑。


去看看他们到底是在网暴这个女孩,还是在反对某种形式的教育,反对某种畸形的“励志”,反对这种咬牙切齿的成功论。


有很多人说,这个女孩是因为太优秀才会被人酸。

那我想问问大家,同样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登台演讲的也不少,那些人为什么没有被网暴?

答案是—— 他们的演讲中,对于分数和成功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在分数这件事上,人们更能够接受相对平和的努力者,而非那种决绝到破釜沉舟的努力者。

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分数对命运的改变非常有限。


同样作为一个高考六百多分的人,一个曾经的优等生,我很想问一个问题——

我们拼命的刷题和内卷,到底有没有对这个社会造成实质性的改变。


就如同山河四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考生再努力,能够分配给他们的清北录取名额也是固定的。

所谓的拼搏,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有价值的,但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看时, 也不过是在跟同省份的同龄人互相厮杀来争夺那有限的录取名额罢了。


而真正拿到那个名额之后呢,你前面学到的那些东西对你而言到底有多少帮助呢?

从其它省份来的,从北京某附中的外语班来的,从西北省份来的,大家的高中时代完全不一样,最后是不是一样的结果呢?

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青春里,

灌满这种充满偏见的绝对论和唯分数论,

让他们将所有的期待都倾注在那几张试卷里,

甚至不惜用愤恨心和功利心来激发他们的斗志,

让他们以为这一场决战之后一切都会改变。

我想,这种极端的立场下衍生出的焦虑、压力、愤怒、戾气,才是网友感到不适的原因。


换句话说——

亲身经历过社会上的种种之后,人们已经不赞成这种用力过猛的努力了。


-End-


更多内容在公众号「毒舌一条城」。

萍水相逢,你空着手来就行。

发布于 2023-03-01 20:35 ・IP 属地山东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