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
(Fayuan Temple)
,又称悯忠寺,位于
北京市
西城区
法源寺前街7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清雍正十一年(1735年)重修,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
。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
1979年8月21日,法源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寺庙始建。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寺庙完工,赐名“悯忠寺”。
唐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节度使
李匡威
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
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
明正统二年(1437年),大悯忠寺改名为崇福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5年),重修崇福寺并更名法源寺
。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法源寺。
1956年,法源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
1980年,法源寺创办“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寺院东路另有三座建筑,北侧一座为斋堂,面阔七间,悬山顶,筒瓦屋面。另两座为僧房西路北端也保存有一座僧人居住的小院
山门
山门为三座门形式,中间一间为正门,歇山顶,筒瓦屋面,门前石狮一对。两侧门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影壁。山门对面一座砖砌一字影壁。门内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
|
天王殿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第一进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檁,歇山顶,筒瓦屋面,前出抱厦三间,殿前出砖石月台。月台两侧有石碑六通。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
。殿内正中供奉着“
华严三圣
”,既
毗卢遮那佛
、
文殊菩萨
和
普贤菩萨
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大殿两侧为
十八罗汉
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殿中高悬的“法海真源”匾额是清
乾隆帝
御笔
|
观音殿
|
毗卢殿
毗卢殿为第三进院正殿,又称净业堂,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毗卢殿两侧围房可通往东西跨院,均为一进小院
。殿内供奉以
毗卢遮那佛
为主的“五方佛”明代铜佛像,是从它处移放至此。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佛像才得以安放。五方佛共分三层:下层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面向东、南、西、北的四方佛;毗卢佛(该佛是按明万历帝的母亲
李太后
的形象制作的)居最高层
|
大悲殿
|
藏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