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个回答
说实话,和以前比,夏达的漫画肯定是进步了,这是毋容置疑的。进步的方面是速度和适应手机阅读方式的分镜处理这两方面,如果《步天歌》真的是她创作而不是由工作室制作的话。
不过夏达讲故事的能力并没有进步,甚至很一般,夏达的读者最喜欢的就是曾经打入日本的《子不语》,且不说这里面有没有中日邦交和夏天岛姚老师的推动,单说这部《子不语》,为什么清代袁枚的《新齐谐》(原名子不语),袁枚的这部小说很有意思,因为写完之后发现与元代一部作品同名,所以又改成了《新齐谐》。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子不语》中有很多“怪力乱神”的描述,很简单,因为袁枚原著《子不语》就是一部怪力乱神的作品啊,文中主要宣扬因果报应和荒诞、
但是在这里还是要为夏达老师正明,她的漫画子不语并不是袁枚小说的原作改编,但却是是受到了袁枚小说的启发,全部都是短篇故事,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
夏老师构筑故事和长篇故事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也是后来子不语开天窗的原因吧,自从子不语获得一定人气之后,夏达的作品必定从古代作品中寻找灵感,子不语长歌行步天歌。
这个模式后来也为大家所诟病。
为什么没有直接改编袁枚的子不语小说呢?因为原作尺度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较多血腥暴力的描写,如果放在《漫友》中铁定没法见光。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夏老师的故事没有照搬袁枚的作品,很多故事的主题都是想通的,比如逝者返魂(绯园的故事、老木匠)、动物成精(桃园女神、放生鱼)。
其实,子不语如果连续创作下去还是很有看头的,毕竟故事独立,如果在故事构思方面得到补充和协助,再加上漫画本身所有的人气,会增加越来越多的粉丝。
可惜,子不语的故事架构能力一直没有进展,就连日文版售卖时,宣发时也用了“中国最美丽的漫画”隐晦的点出了漫画的剧情诟病、只是承认了作者的插画能力,和日本漫画作品同台竞争可谓毫无优势可言。
关于步天歌,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叙述。
韩寒在采访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看(参考)别人的作品呢?答:那我不就成了郭敬明了吗?
退步了。
夏达最新连载的漫画是《步天歌》。为什么说夏达的《步天歌》相比起《子不语》退步了?
首先,作品本身不够好。说退步,是和之前的《子不语》作对比,不够好的地方如下:
1、剧情老套,偏偏情感还渲染不到位。《子不语》应该算是她的巅峰,现在的作品即使彩漫精细,但故事很普通,已经没有《子不语》的那种灵气了。若故事老套实在难以创新,情感处理得当也可以很吸引人。但《步天歌》的百里露出本性的时候也不令人觉得震撼,爷爷被杀死的时候也不觉得多难过,因为情感渲染不够,牵动不起读者的情绪。
2、人物表情单一。
来来回回都那几种表情,看得真的很审美疲劳,不仅表情单一,对白也是有气无力,刻意的成分一多,台词就难免走位。夏达的笔风真的适合画插画或者是画《子不语》这种画幅小、剧情平缓而情感细腻的故事。《步天歌》就感觉她画得很吃力,好像始终吊着一口气就是上不去的感觉。
3、人设不够丰满。
《步天歌》里为了烘托男主角的“天才”人设,不惜牺牲掉两个年轻修道士的人设使其沦为“闲来无事聊八卦”的庸俗之士——这算哪门子的修仙?
一村子人就真的只是一村子人,毫无记忆点可言,脸谱化到让我觉得是《长歌行》那里的村民搬到这儿来了。
而关于除俩主角外几个修仙人物,没背景也没特色,除了外形和穿着完全让人记不住,美则美矣,缺少灵魂和血肉,好像来来去去所有的人物都只围着两个小主角转,只有他们配有自己的过去和理想……好的作品是即使配角也一定有血有肉,他们的出现,是为了丰富整个故事,他们是故事的过客,退场了也是“曾精彩过”的角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并有共鸣,但《步天歌》给我感觉,配角都只是来走过场的。
《步天歌》作为长篇漫画,也许现在也只是个开端,并不能就此开端而去点评整个作品好坏。
就针对已完成的《拾遗录》,每一篇故事都有点儿莫名其妙,刻意为之的痕迹太过明显,完全无视实际生活的人心变化,有“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另外作者在作品中反复带入自我实在太明显,过犹不及,看得读者也有些审美疲劳了,就觉得无论哪部作品,哪哪都很像她自己,人设总是厉害极了,又得宠极了;骄傲极了,又清高极了。
4、故事流畅度不够,张力不足。这些和分镜、画面有关,这是夏达的作品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嗯……如有人认为以上纯属无稽之谈,是“黑子”的恶意踩低,那么这里再附上数据分析。
夏达坐拥445万粉丝,发布作品更新的微博互动(转发量/评论)如下:
伊吹五月(小号)粉丝是155万,发布作品更新的微博互动如下:
如果说是因为伊吹发的是完整版,而夏达发的只是片段,互动量当然没法比,那么看看普通非更新的作品微博:
漫画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如果读者看着都不觉得好,点评其不好而被名为“不懂漫画的黑子”,那么我就不知道创作漫画并发表的意义在哪儿了。
其次,作品让人觉得退步了的原因,也有作者本身的问题,是作者影响了作品给人的感受。
究其根源,夏达的新作品之所以让我觉得不好,多少和她的性格人品有关。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她性格人品的“不佳”进而看她的作品也觉得不对劲了,她再怎么注入善意和美好于作品中,也让我觉得不再真实如初了。
性格问题:
1、夏达自尊心很强,但过于敏感以至于别扭。从连载《长歌行》开始,发现夏达会在微博做过多的解释,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总之读者疑惑的她都会认真阐明,到后来就连不正当的恶意评论她都会做一番辩解。正常人气急了会反击正常,但其阴阳怪气的口吻给人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侵犯之感,令人莫名其妙的同时感到一丝别扭的尴尬。
我相信很多读者在看她作品的时候希望享受其中,但是刷到微博上,作者自己急得跳脚,原本不觉得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很难不影响看漫画的感受。
再看到微博上作者剑拔虏张的样子,更让人潜意识以为作者一门心思陷在别人恶意的评论中,似乎无暇顾及创作本身了,如此她笔下的故事能好么?
2、夏达的心口不一也使她的一些言语失去了说服力。伊吹几乎不发自己的照片,有也是看不到正脸的,夏达的关注度有多少是因为颜值大家心里清楚。偏偏嘴里喊着不要关注照片只要关注作品的是她自己,乐此不疲地上传私人照片的也是她自己。美其名曰分享,可曾经说过有多讨厌自己的照片被发到网上的话语大概连她自己都忘了吧。
若真的不希望自己是因外貌而被关注,那么以身作则,多创作作品少分享私照。
夏达遭受了意外走红的恶意,但也坐享了外貌带来的利益。而她一副“我想发就发想匿就匿”的姿态也令人开始怀疑最初的照片是否真是无心曝光的了。
人品问题:心胸窄、气量小,仁义不够。
透过微博内容的蛛丝马迹,多少可以看出其为人处世的风格,我无法赞同她挂人的行为,我懂一个人孤身面对自己走红后遭受的网络暴力和各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有多令人崩溃,反击没错,但不该是这个样子的反击。
同时纵观她的“粉丝”(注意不是读者,是粉丝),感觉大家为了不得罪作者,真是千般小心万般无奈地哄着她,学会要怎么说话才不会被群攻已经成了做她粉丝的一个必要修养,因为真的搞不好一句不中听的点评就被作者挂了,接着就等着挨她几千脑残粉丝的辱骂吧。
甚至无需作者挂,“粉丝”看见不中听的言论也会自发“扫黑除恶”。实在很像山大王只要把不会说话的“黑子”吊起来,就有一群脑残拥护者替她教训“黑子”,看着好像山大王很无辜——我什么都没做哦。可实际上最恶劣的人到底是谁呢?
有人说作者也是人,也拥有自己说话的权利。是的,没错,但夏达同时也是一个公众人物,因其影响力比普通人大,相当于她手里握的是一级武器,而区区普通人手里握的只是一把无名小刀,双方交战胜负掐指可知。
再者夏达如此计较本与她无多大利害的小事儿,不仅让人觉得掉价,同时觉得稍有不仁。不能说夏达有错,但是其作品主题多讲问道,作者自己若不能做到问道求本心,又谈何让读者从你的作品中有所体悟?
总结:夏达现在的创作状态是勤奋+努力但不用心,而品性不佳是使她失去很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题外话——————————
我至今还是很喜欢《子不语》和《游园惊梦》,我过去很喜欢那个面对镜头说话温柔、对其作品一丝不苟的夏达,所以看到她在微博和前任雇主姚非拉的骂战,其言语之厉害实在令我无法将创作了《子不语》的作者重合起来:那是同一个人么?
虽然我口口声声说夏达的作品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是她的作品我偶尔还是会留意,只是同时看到她微博的戾气太重,看她的作品也连带觉得不舒服了。
这些年看着夏达的人品一点点在微博败光,实在很难对她的作品给一个百分百中肯的点评了。我曾经是她的读者,喜欢她的作品喜欢到要成为粉丝,我也吃她的颜,像欣赏花一样欣赏她的照片。现在是不黑不粉,借用另一个知友的说法就是:我属于夏达被黑也不会帮她说好话的人。
这里借用其他知友对其“个人”的评价:
接受评论,选择性回复。好的坏的,各有见解,相互尊重即可,如此相安无事。
2019年10月15日。更新:
另一个知友的回答放上来,相对客观一些:
这篇回答一路读下来,竟感一丝苍凉。我们的确不能道德绑架他人,也确实无法要求夏达继续创作出更好地作品才能得到我们的尊重。她曾努力过拼搏过,已经比很多人厉害了……活在这天地间,要做到始终不忘初心真的太难,试问我们自己又能做到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