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教( 波斯语 :بهائیت‎ Bahá'í 发音:[bæhɒːʔiː];或称巴哈伊信仰;简称巴哈伊;旧译“大同教”)由 巴哈欧拉 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 伊朗 ,其著述言论构成了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现阶段、即迈向成熟阶段之需要的最新启示体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巴哈伊分布于全世界235个国家和地区,出自2100多个种族和部落。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设有 神职人员 和地方教堂,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
巴哈伊圣地巴孛陵寝 梯田 花园,又被称为 巴哈伊花园 ,位于 以色列 海法,依 卡梅尔 山而建,共有19层梯田,从山顶到山脚延伸达一公里,垂直高度达225米,最大坡度达63度。离花园轴线台阶这几日的两侧,对称装点着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装饰。梯田花园上层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巴哈伊花园没有一般宗教陵园的森严肃穆,也没有世俗花园的喧嚣俗艳。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设计,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印度的巴哈伊灵曦堂每年吸引400万来访者 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 耶稣 穆罕默德 摩西 佛陀 。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 挪亚 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历史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特定的宗教社会教导(例如,祷告的方向,或饮食的禁忌)被后来的显示者废弃,而建立与时代和场合更适合的新要求。相反,对于某些根本原则(如睦邻、慈善)则视为普世和不变的。巴哈伊认为,演进的启示过程不会终止。不过他们确实相信存在启示的周期。
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 圣书 、教训、 律法 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 什叶派 ,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 犹太教 。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 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了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 弥赛亚 的预言。
3.人类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之灵”,并且这使人具备独特的能力去认知神和人与其创造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通过神的显示者们去认知神,并且顺从他们的教诲。借着认知和顺服、服务他人和定期祷告和学习教育者启示的经典,灵魂就能更接近神,这是巴哈伊信仰的灵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后,灵魂就进入下一个世界,人于物质世界的灵性发展决定其在灵魂世界的进度。天堂和地狱只是与神亲疏程度的象征,死后并不存在物质世界意义中的奖赏或惩罚。
巴哈伊经典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虽然也是高度的多样化: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 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 种姓制度 阶级制度 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根据巴哈伊教义,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
这个音符象征人类与神的关联
“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宗教与科学和谐并进; 男女平等 ,是使人类能够跃翔的两翼;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普及世界统一的语言;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参与 属灵 侍奉;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最高原则;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最高目标。”
2.社会生活准则
下列12条原则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来源于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的演说。这个罗列并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传。
·神的独一
·宗教同源
·人类一体
·性别平等
·消灭偏见
巴孛之墓,以色列海法
根据巴哈欧拉所言,上帝已许诺将源源不断派遣显示者来指导人类。在巴哈伊圣典中这一许诺被称为“大圣约”。上帝派遣的一系列显示者或圣使可追溯到纪元之初:亚伯拉罕之后是摩西,摩西之后是耶稣基督,接着是默罕穆德。在这时代应允现世的显示者便是巴哈欧拉。其他各位圣使,包括有史记载的或被遗忘的,都在神圣策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圣约”(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与信徒之间的约定,每个启示都是独特的,包括一些社会习俗和宗教团体权威。当前的时代,巴哈伊将巴哈欧拉的启示视为与信徒的圣约;巴哈伊坚称该约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鉴于巴哈伊的基本教义是合一,该宗教服从他们认为是天定的管理机构,而且将建立 教派 的分裂视为无效和可诅咒的、背叛巴哈欧拉诫命的行为。在巴哈伊的历史中,权力交接时期发生过教派分裂。各类巴哈伊分支教派总共仅由数千之众,他们被看作离经叛道,并且被闪避,相当于被逐出。
5.经书
巴哈伊信仰中的经典权威包括巴孛、巴哈欧拉、阿博都·巴哈、守基·阿芬第以及世界正义院的著作;其中巴孛和巴哈欧拉的著作被认为是神圣天启;阿博都·巴哈的演说及其著作以及守基·阿芬第的著作被认为是巴哈伊圣作的权威诠释;世界正义院相关文告为权威律法及其诠释。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经典称为《 亚格达斯经 》(即《至圣之经》),他们视之为普世经典,是从“ 亘古 ”时期由神的显示者带来;《七谷经》和《四谷经》是巴哈伊圣作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著作。
海法 巴哈伊教花园
巴哈伊的资料估计,在全世界他们有超过600万信徒。百科全书和类似资料记载,在21世纪初全世界有200至800万巴哈伊信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哈伊教从其发源地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传入西方国家。又过了五十年,传入 第三世界国家
根据《2004年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亚洲(360万6),非洲(180万)和拉丁美洲(90万)。据估计,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区在印度,有220万之众;其次是伊朗,有35万;然后是美国,15万。除了这些国家,信徒的数字差距很大。当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据人口多数。瑙鲁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10%)。”
根据《不列颠年鉴》(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国家数目统计,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广泛的宗教(仅次于基督教),出如今24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100各人种、种族和部落团体。其圣典有800种文字翻译。
印度德里 巴哈伊灵曦堂,又称莲花寺
1844年5月23日,在波斯的设拉子城,这位名叫巴孛的年轻人宣称,世界人民所期待的那位上帝的使者即将出现。“巴孛”这个词意为“门”。尽管巴孛自身也承蒙了来自上帝的独立启示,但他宣称他的目的是让人类做好准备,迎接那一位上帝使者的到来。随着巴孛的信仰开始蔓延,伊斯兰教士们将其视为威胁,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时期要面临生死的选择。政府与巴孛武装之间发生过数次武力冲突。巴孛本人被囚禁,最后于1850年的7月9日,他在 大不里士 城的 市民广场 被处以死刑。大约20,000名巴孛的追随者在波斯各地的一系列屠杀中丧生。今天,巴孛的遗骨被埋葬在庄严的金色圆顶神殿里,遥望以色列的海法湾畔,四周环绕着 美丽的花园
巴哈伊将巴孛尊为巴哈伊信仰的先驱,因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显示者”这一概念,这是即将降临的弥赛亚,而据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经文中所宣称的,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寝位于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圣者的重要圣地。巴孛的遗体被秘密地从波斯转移到这个圣地,并且安葬在巴哈欧拉指定的陵墓中。
巴哈欧拉(Bahá'u'lláh)
米尔扎·侯赛因·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随者之一,他后来得到巴哈欧拉的称号。由于这个缘故,他于1852年被逮捕。他声称,在 德黑兰 的地牢中,他受到启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开了这一声明。
阿博都·巴哈
此后不久,他被从波斯驱逐到奥斯曼帝国的 巴格达 、伊斯坦布尔、亚 德里亚 堡。在这个时期,巴哈欧拉与巴哈伊的领导人Subh-i-Azal之间的关系紧张,巴哈欧拉的1866年声明又将紧张推向顶点。在亚德里亚堡,他给几位统治者写信,其中包括 苏丹 阿布杜勒阿齐兹,宣称自己是神的先知。结果是,巴哈欧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内的阿卡。
在他的生命接近终点时,对他的严厉监禁措施逐渐放松,他被允许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过仍维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里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祷告要面对的方向。在巴哈欧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学著作。
巴孛在他圣作中暗示着,所有宗教所预言的那位圣使即将到来——一个称做巴哈欧拉的人。对于犹太教徒来说,他是“ 万军之主 ”;对于佛教徒来说,他是弥勒佛,他实现了佛陀的允诺;对有印度教背景的人来说,他是第十位阿凡达,是至伟之灵;巴哈欧拉实现了耶稣的预言-他将“在天父的荣耀”中归来,他将人类团结一起,使得“只有一个羊栈和一位牧人”;对于穆斯林,巴哈欧拉实现了在“上帝之日”归来和“伟大宣言”的允诺。
阿博都-巴哈 (Abdu'l Baha)
阿巴斯-埃芬迪是巴哈欧拉的长子,是巴哈欧拉的圣约中心。 他的称号是阿博都-巴哈,意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遗嘱,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领袖,并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领,是巴哈欧拉著作的唯一权威解释人。
阿博都-巴哈在父亲被放逐、囚禁期间一直跟随,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间才被释放。获释后,他一直旅行、演讲、布道、与巴哈伊信徒交流,传播巴哈伊信仰。
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以色列的巴哈伊花园
在阿博都-巴哈的遗嘱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孙子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圣护者”。
埃芬迪毕其一生翻译了《巴哈伊文选》;发展了一个将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扩展的计划;开发了 巴哈伊世界中心 (Bahá'í World Centre);回应了世界各地的询问;建立了该宗教的管理结构,为世界正义院的选举做好了准备。他在1957年去世,当时的情形已经不许可指定继承人。
巴哈伊管理机构—世界正义院
巴哈欧拉的《律法书》(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圣约和遗嘱》(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欧拉建立了选举制的“世界正义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导(Guardianship),并明确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区和国家三层的管理机构中,均有选举产生的九名成员组成的“灵体会”(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区事务。同时,同级任命成员组成的理事会(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护教区的职能。巴哈伊教没有教士阶层。
世界正义院首次设立于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九名成员由各国灵体会选举产生。年满21岁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选举权;男女信徒有同等权力出任所有的职位。世界正义院的选举每五年举行一次,并同样在充满灵性和奉献精神的氛围下举行。在1998年4月的一次国际大会中,来自160多个国家的社团参与了该选举。
事工
巴哈伊禁止闭门修道,而是努力将灵性的修行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从事的工作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当做一种对信仰的服务形式。巴哈欧拉禁止乞丐或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鼓励信徒们“热切关注”社会的需要。在巴哈欧拉的著作中,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自我努力和服务人类在灵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本着为人类服务的精神而工作在神看来如同祷告和崇拜一样。
在联合国的活动
巴哈欧拉的著作提到了现代人类集体生活对于 世界政府 的需要。因此,巴哈伊信徒支持由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之类的组织改善国际关系。巴哈伊社区在以色列海法世界正义院的指导下,出任下列组织的顾问: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世界卫生组织(WHO)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UNIFEM)
·联合国环境署(UNEP)
巴哈伊在纽约和日内瓦的联合国机构内设有办公室,并且在联合国的地区特使和机构中拥有代表。这几日,他们又在联合国机构内设立了环境和妇女发展办公室。巴哈伊还参与了其它联合国部门的开发项目。在2000年联合国世纪发展论坛,巴哈伊是高峰会议中唯一被邀请的非政府机构发言人。这篇文章有巴哈伊信仰与联合国关系的详尽信息。
国际拓展计划
1939年守基·阿芬第发起第一个七年拓展计划,1946年再次推出类似计划。1953年他发起十年向世界将军计划,为巴哈伊信仰的推广指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将巴哈伊的经典翻译为多个语言,向未传教国家派遣巴哈伊先驱。他在一封信中提出,拓展计划将在世界正义院的指导之下。1964年,世界正义院开始了一个九年计划,以及后续的几个长期计划,指导巴哈伊信仰在世界上拓展。
现阶段的计划
自1990年起,正义院主导了巴哈伊社区大规模扩展的预备计划,组织地区居民的整合,建立地区管理机构和培训设施。在这几日完成的五年计划里(2001-2006)关注于发展设施和“保持大规模扩展和团结”。自2001年起,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区都鼓励儿童课程,信徒聚会,和对巴哈伊宗教信仰的系统学习。2005年12月始,新的重点目标关注于青少年,特别是11至14岁之间的年轻人。
第二个五年计划 于2006年4月发起;呼吁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在1500个社区中实施先进的增长模式和 社区发展计划 。同时推进本土化的多级选举程序。从2001年至2021年的四个连续五年计划的实施,被提高到用于纪念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
学习小组
系统的学习手段和社区发展是社团整合的主要方式。“学习小组”是其持续并自我生存之道。在导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们完成一系列著作的学习,完成学习后便去辅导其他的学习小组。
最受欢迎的学习课程叫做Ruhi,是从哥伦比亚发展出来的,后来被其他地区广泛使用。初阶的学习包括三类:巴哈欧拉的著作,祷告文和其生死经历。后续课程包括儿童教育,巴孛和巴哈欧拉的生平等等。

巴哈伊教 律法

巴哈伊信仰律法的根本来源是巴哈欧拉的著作《亚格达斯经》(Kitáb-i-Aqdas)。下列是其基本律法和 宗教礼仪
·年逾15岁的巴哈伊信徒必须每日背诵祷告文。这类祷告文有三种,每日可选其一。
·禁止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
·阳历每年3月2日至20日的19天,成年、健康的巴哈伊信徒会在日出到日落间禁食。巴哈伊以此来体会贫困人民的艰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帮助他人。
·巴哈伊信徒不得饮酒或使用毒品,除非有医生处方。
·性关系仅限于夫妇之间,不鼓励同性恋行为。
·严格禁止赌博。
亚格达斯经中的一些律法到今日仍然有效,并且其管理机构会给予某种程度的强制,随着巴哈伊社区的扩大,巴哈欧拉对于其它律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律法如果与信徒居住地的世俗法律无冲突,则信徒必须严格遵守,而祷告、禁食之类个人宗教礼仪完全是个人自愿的责任。

巴哈伊教 婚姻

巴哈伊婚姻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结合。其目的是孕育两个同伴及其子女间的灵性和谐,友爱和合一。巴孛对于婚姻的教诲是,它是“生存和得救的壁垒”,并且将婚姻和家庭置于社会的基石这一重要位置。巴哈欧拉高度评价婚姻,宣称那是神的永恒诫命,并且反对婚外情、极力避免离婚;巴哈欧拉教导夫妻应致力提高彼此的灵性。
巴哈伊倾向于“了解对方的性格并且在婚前用一段时间彼此相知,一但结婚就应有永结同心的意愿。”虽然父母不应为子女选择配偶,然而俩人决定结婚就必须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即使其中一方不是巴哈伊信徒。在巴哈伊信仰中,跨种族婚姻是大力称许的。巴哈伊的婚礼很简单:唯一必不可少的仪式是,新人必须在两个证人面前宣读婚姻誓言:
“我们将完全、彻底地服从神的旨意。”
巴哈伊教符号
巴哈伊宗教在 伊斯兰 国家持续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间,愈200名教徒被处决。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决,政府不承认巴哈伊宗教。结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无法取得政府文件,包括身份证、出生证、死亡证、结婚证或离婚证、护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证件。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被雇佣、受教育,接受医疗服务或投票的权利。埃及个人权利维护组织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闻公告对该组织提出的陈述和异议未作任何回应,仅仅讨论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义,而这些教义不应影响法院的判决。
自1979年 伊朗伊斯兰革命 后,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们被禁止进入大学学习或从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为参加巴哈伊经文的学习而被投入监狱。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财产被剥夺,巴哈欧拉父亲的故居被夷为平地。巴哈伊的朝圣地--巴孛的故居两次被捣毁。
巴哈伊的处境近几日有进一步恶化;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在2005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说,伊朗武装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别和监视,2005年11月,极具影响力的国营报纸《Kayhan》由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任命的总编辑发表了30多篇丑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
有鉴于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报告特别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对于此类监视行动的结果可能导致的对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视感到担忧”,该撰稿人所担心的伊朗境内少数宗教的境况在近几日开始恶化。
普林斯顿大学 伊斯兰研究学者贝尔纳德·路易斯认为, 穆斯林 平信徒和伊斯兰权威机构对于如何接纳巴哈伊之类的后伊斯兰一神教颇感困扰,原因是:这类宗教信徒既不能归类于亚洲多神论或非洲万物有灵论一类非一神教徒,也不能归类于过时的前期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信徒。
从联系方面来说,巴哈伊信仰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立场。
在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伊斯兰教构筑起彻底的一神论体系。 安拉 的独一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是对其独一性的高度概括。而与此相联系的是安拉的如下一些特性:
第一,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配偶或子嗣,他未产,亦未被产,他永远受到万物的祈求和仰赖,无开始,无终止,无一与他对等的。(参见《 古兰经 》第112章,第1—4节)
第二,安拉是至仁至慈的,是万有的保障,是公平的圣尊的主。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监督者,是万物的起始者,也是万物的 终结者 。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无所不在的永恒唯一真神。(参见《古兰经》第57章第1—6节,第59章第22—24节)。
第三,安拉是仁慈的,是万物的供养者,他是慷慨的,也是和蔼的;是多恕的,也是温和的,是宽容的,也是特慈的;是独一的,也是公正的。(参见《古兰经》第3章第31节,第11章第6节,第35章第15节,第65章第2—3节)
简言之,安拉是独一的,并且是永恒的不灭的,他无形体,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巴哈伊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这种一神论观念,不管是把安拉叫做上帝、上苍,还是真主,他都是无形无体的精神本体,既超乎万物之外,又贯乎万物之中,既是万因之因,又是无因之因。
从安拉的独一性方面来说,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是基本一致的。但它与伊斯兰教的明显差别也是存在的。这种差别主要表如今:伊斯兰教承认以前各大宗教各有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巴哈伊教则否认这一点,承认穆罕默德之后,还可以有新的先知。
第二,伊斯兰教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超越凡人之上处于普通信徒和安拉之间,穆罕默德也不能例外。而巴哈伊教却继承巴布的传统,主张先知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上帝借先知才得以显现。
第三,伊斯兰教不设国际级中央教义机构,巴哈伊教却设立国际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以协调和管理全世界巴哈伊的行政事物和教务。
第四,巴哈伊教不像伊斯兰教那样繁琐的宗教礼仪。
第五,伊斯兰教虽然提倡人人平等,人类皆兄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世界 大同 的思想。而巴哈伊教则明确主张全人类要实现大同,要组织一个全球性的超级政府。
第六,巴哈伊教不象伊斯兰教那样提倡一套严谨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包括:所有会令人兴奋或晕醉的酒类饮料;猪肉及其制品,用利爪或牙齿杀害其他动物的野兽、 掠食 的鸟兽、爬行类的动物,未经屠宰而致死的包括自己死亡的鸟、兽肉及其制品和一切动物的血。而巴哈伊教没有这么多饮食禁忌,允许教徒食用猪肉及其制品。在服饰方面,伊斯兰教认为,女子除面部、手脚以外,全身都是羞体,要求女子的衣着要把身体的所有部分都遮住,只有面部、手脚可以露在外边,男子则不准穿丝绸衣服,不准佩带金饰等,巴哈伊教则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主张男女平等,女子不带面纱,男子可以佩带金首饰、穿丝绸服装。
第七,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伊斯兰教提倡 集体主义原则 。每星期五,要求穆斯林都要到 清真寺 去聚礼,即使不是聚礼日,平时的礼拜也最好多人在一起进行,以体现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而巴哈伊教虽然提倡世界大同,但却把个人的宗教生活看得比集体的宗教生活更为重要,所以它废除聚礼,礼拜可以不去清真寺,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做还是不做,在此地做还是在彼地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从这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仪礼、宗教生活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异多于同。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巴哈伊教不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而是一新兴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它有更加现代化的内容,有更为简化的宗教仪式,更为宽容,更为开放,更为 世俗化 ,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对这种宗教的发展趋势,是要注意认真研究的。
巴哈伊信仰介绍到中国
巴哈欧拉、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生前都曾对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最多人口的大国表示过极大的兴趣。阿博都-巴哈说过“中国是未来的国家”。
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最早有记录的是一个名叫哈吉·米尔扎·穆罕默德·阿里的商人,他于1862至1868年在上海居住。他是巴孛的一个亲戚,从事中国茶叶、瓷器和金银首饰等贸易。1870年后,他还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期。1879年,他的弟弟哈吉·米尔扎·布祖尔格也到香港与他合伙做生意,并一起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巴孛妻子的侄儿阿加·米尔扎· 易卜拉欣 于1881~1882年间也曾在香港居住过。1888年有两个巴哈伊到过西藏。
二十世纪初,陆续有一些伊朗的巴哈伊信徒到中国旅行或经商。查尔斯·里米和霍华德·斯特 鲁文 于1910年到上海,他们可能是第一批到中国的西方巴哈伊信徒。在非战争年代大量巴哈伊信徒来到中国。有些与当地居民会面或为那些感兴趣的人演说而作短暂停留;另外一些长期逗留中国,游历各城市,接受访问,并与当地知名人士会晤。对巴哈伊信仰在中国传播起过突出作用的是一位名叫玛莎·鲁特(Martha Root)的美国人。她曾四次来到中国(1915,1923-1924,1930,1937);其中第二次逗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中有七个多月是在北京居住,其余时间她在中国沿海和内地作了广泛的旅行,足迹遍至天津、济南、曲阜、徐州、南京、烟台、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地。在近百所各类学校发表演讲,举办讲座。她交游甚广,结识诸多政府高层官员、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包括 黎元洪 总统的顾问。她还在一些中国的英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将其中一些用中英文汇编出版。还多次与中国历史上知名人士会晤,包括孙中山先生,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博士,后者于1924年接受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中国人接触到巴哈伊信仰。 廖崇真 便是一位,他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 读书时接受了巴哈伊信仰。1923年春季,他回到家乡广东,担任 中山大学 农业学院院长以及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并将巴哈欧拉的《隐言经》、《世界书简》、《塔拉扎特》(亦称《美德书简》)和《伊什拉卡特》等著作的英文本译成中文。这是所见到的最早的巴哈伊中文书籍。
曹云祥博士翻译了许多巴哈伊经典,包括《巴哈欧拉与新世纪》,《 巴黎谈话 》,《若干已答之问》等,并著书撰文介绍巴哈伊信仰,影响了许多中国人。曹博士将巴哈伊信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研究,讲了下面这段话:
分析一下中国文化便会发现,东方的哲学家们遇有忧虑时便深刻反省。巴哈伊运动是一种深刻反省的新方式。巴哈伊的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他们正在寻求的帮助。中国,实际上乃至整个世界此刻在呼求灵光。当前人们对巴哈伊教义以及解释这些教义的书籍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此。既然有需求,便会有探索,因此也就会有满足。这是一种伟大价值的新预言,它正在解放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活跃起来,使得宗教在解决世界性难题时更加具有能动性。对于这一切都有一种需求,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这一迫切需要。
成长、发展和成熟
巴哈伊社区最早在上海由一些国外的巴哈伊 拓荒者 建立。1921年,最早的中文巴哈伊文献在上海印制。1928年第一届灵体会成立。同期,一些小的社区也相继在北京、广州以及哈尔滨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沟通困难,守基·阿芬第与中国大陆的巴哈伊仍然有联系。二战后,大部分外国巴哈伊离开中国。50年代后新的社区成立:1953年在澳门以及1959年在 海南岛
1956年,台湾第一个巴哈伊地方分会在台南成立。1967年,巴哈伊教台湾总会成立。香港的巴哈伊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绝大多数访华或在华居住的巴哈伊信徒都到过香港,带动了巴哈伊在那里的发展。1956年,香港的巴哈伊成立了第一个地方灵体会。1974年,巴哈伊教香港总会诞生。澳门也紧跟香港的步伐,在1958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分会。到1989年,巴哈伊教澳门总会成立。
行政管理体系
尽管台湾、香港以及澳门都有相应的地方总会,但在中国大陆还没有正式的巴哈伊行政管理体系。
巴哈伊信仰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源自于巴哈欧拉的教义。在一个国家中,这个体系由地方灵体会、国家灵体会以及顾问机构组成。两种灵体会均有9名成员,每年由当地或是所在国家的巴哈伊选出。
正式的巴哈伊成员可以向巴哈伊基金会捐款。巴哈伊信仰不接受外界的捐款。
由于缺少正式的行政管理系统,很难确定中国的巴哈伊人数。在中国巴哈欧拉教义的追随者人数也在逐渐扩大。很多对巴哈伊感兴趣的人会通过力行巴哈伊教义探寻如何更好地生活、巩固家庭、为人父母、帮助他人、社区和国家等等。
近几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巴哈伊,与当地政府磋商逐渐建立起外国巴哈伊社团。当前外国巴哈伊社团主要在五大城市(北京、大连、上海、天津和深圳)。在当地政府认可下以及指定地点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灵性聚会,庆祝巴哈伊节日、开展儿童班、青少年班等。这些活动既展现了巴哈伊信仰的真诚也使促进了当地民众的进步。
与政府及学术机构的合作
忠于政府和服务社会是巴哈伊信仰中的一块基石。巴哈伊社区没有政治议题,摒弃任何形式党派活动,并全全接受市政府关于公共事务的决议。 在中国,政府、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同澳门、香港灵体会以及其它巴哈伊组织各自或相互合作探讨巴哈伊原则、理念以及方法,一方面通过著述扩展知识,另一方面使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为有效。近几年来,这些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收获。比如,中国社科院、 山东大学 北京大学 相继建立其各自的巴哈伊学术中心。【参考巴哈伊信仰在澳门】
1993年,应中国 国家宗教事务局 的邀请,巴哈伊澳门总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并举行座谈。这是巴哈伊教组织首次与中国政府进行正式的交往。随后,代表团又访问了北京、上海、陕西以及甘肃。
国家宗教事务局也派出代表访问澳门总会,并前往海法访问了巴哈伊世界中心。巴哈伊教澳门总会主席江绍发还以巴哈伊教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2008年的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9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以及同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庆典。
1995年秋季,来自50个国家的超过500位巴哈伊来到中国,参加了两项重大活动,一是联合国组织的于9月4日-15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以及8月30日-9月8日在 怀柔 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此次非政府组织论坛共有近3万人参加;其中由巴哈伊发起、协调或组织的研讨会超过30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共有1万7千人注册。七名巴哈伊代表授权参与主要会议;除此之外,两个巴哈伊组织也派出代表参会。
巴哈伊在澳门
澳门的巴哈伊历史开始于1953年。这年的10月,一位美国 加州 女巴哈伊 法兰西斯 ·希拉太太(Mrs.Frances Heller)到印度参加亚洲洲际传教会议,会议期间她利用一段时间在香港和澳门做短暂停留,被澳门所吸引,10月20日她来到澳门,在澳门定居。不久卡劳(Carl)、露伟达·奈勒(Loretta Scherer)夫妇也来到澳门。到1954年7月15日,一位广东籍华人严沛峰正式入教。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母亲潘氏也成为巴哈伊,她是在1960年访问了世界正义院以后入教的。居住在香港的阿齐兹夫妇也经常到澳门参加巴哈伊教的事务。10月,另一个澳门人高保罗也加入了巴哈伊教。之后在10月25日又有了首位葡人巴哈伊Manuel Ferreira。
从巴哈伊教的组织来看,1958年4月21日,澳门才成立了第一个巴哈伊地方灵体会。巴哈伊教1984年于 凼仔岛 、1988年于路环又设立了另外的两个澳门巴哈伊中心。1989年澳门第一届巴哈伊总灵体会成立,为世界上的第150个总灵体会。
1988年,经澳门政府教育司审批,创办了澳门第一所非营利性国际教育学校——联国学校。1989年4月29日,巴哈伊世界中心代表和精神领袖拉巴尼夫人赴澳,参加于4月30日在澳门举行的“澳门巴哈伊教年会”,这次年会选出组成了澳门首届巴哈伊总灵体会,总灵体会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负责收集各区教友的意见,制定发展巴哈伊教的活动。总灵体会成员到澳府拜会了澳督文礼治。这一年,澳门巴哈伊人数达2000名。1993年9月,澳门巴哈伊代表团首次访问祖国大陆。1992年澳门巴哈伊教总灵体会正式登记为一个合法的宗教组织。
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创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今天已跻身于最快速发展的世界性宗教信仰之列。有五百万以上的信徒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分布于全世界约100,000多个地点,地理幅度分布之广仅次於基督教,反映了他们对世界公民这一理想身体力行。
巴哈伊信仰的全球性幅度反映在它成员之组成中。巴哈伊信徒来自各个国家民族、种族群体、文化背景、职业、社会或经济阶层,包括了2100多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代表了全人类的一个横断面。
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是一位德黑兰的波斯贵族,在十九世纪中期,放弃了王子般舒适与安逸的生活,冒着不断的迫害与镇压,给人类送来了震撼性的、全新的、和平与团结之信仰。
巴哈欧拉声言,他是来自上帝的一个独立的新圣使。他的生平、著作及影响力使人联想到 亚伯拉罕 、克里希那、 琐罗亚斯德 、佛陀、基督和 穆罕默德 等圣使。巴哈伊信徒认信巴哈欧拉是这一系列圣使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欧拉所带来的根本教义是「团结」。他教导我们上帝只有一个,人类无分种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巴哈欧拉指出,人类到现代已集体进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经典中所预言过的,将所有民族团结于一个和平统一的全球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他的著作中包括了「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名句。
作为世界独立宗教中最年轻的成员,巴哈欧拉所奠定的巴哈伊信仰在许多方面显得与其它宗教不同。它有一套独特的全球性行政管理体系,在10,000多个地点有自由选举出的管理议事会。
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一种特殊的和有变革性的解决办法。巴哈伊信仰的经典及其成员的广泛多元的活动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的每一个重要项目:从关于文化多元性和环境保护的新思维到决策的分解民主化;从对家庭生活和道德的重归到「新世界秩序」的呼声。然而,信仰至今最显著的成就,乃是它的团结性。它不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故巴哈伊信仰已成功地抵挡了不断的冲击,而没有分裂成不同的教派和群体。尽管其历史如古代任何宗教的历史一样动荡不安,但它却成功地维护了自身的团结。
在巴哈欧拉逝世后,他所召唤的全球团结之过程已大大向前进展。通过历史的进程,种族、阶级、信仰和国家的传统障碍已开始渐渐地崩溃。巴哈欧拉曾预言,正在运作中的这些力量,将最终诞生出一个全球性的文明。地球上各族人民面临的挑战,是接受彼此为一家的事实,以协同创造这个世界。
巴哈欧拉言道:一个全球性社会的繁荣,必须基于基本原则。它们包括:消除各种偏见;两性间完全平等;认识到世界伟大宗教根本一元性;消除贫穷极端;普及教育;科学与宗教之和谐;在保自然与发展技术间维持平衡;基于集体安全和人类一家的原则,建立一个世界联邦体系。
全球巴哈伊对这些原则的忠诚,表如今个人和社团的转变中。这种信念与忠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巴哈伊社团近几年来发起的一大批小规模和基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项目。
在建造一个由地方到国家和国际的管理议事会的统一网络的过程中,巴哈欧拉的追随者已创造出一个范围广阔而多元化的世界性团体──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与活动方式为其标志──为合作、和谐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模式。在一个如此分崩离析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就。
Cao Yunxiang, "The Bahá'í Cause in China", Bahá'í World 1930-1932 (under the name Dr. Tsao) The Bahá’í World 1995-96: An International Record, pages 145 to 158. The volume was published by the Bahá’í World Centre in Haifa The 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 Century of Light Macao Yearbook 2009.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ureau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Dec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