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伢到北大的距离有多远?这位武汉爸爸的经历告诉你,也许可以很近!

和很多普通父亲一样,作家黄春华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写作梦,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有一段时间,儿子开始不接他的电话,还让妈妈转告自己的话:“我不喜欢老爸了。不过,他要是回家,我还是喜欢他的。”儿子的话深深地刺痛了黄春华,他一咬牙,决定放弃外地的事业,回到儿子身边陪伴他成长。



后来,黄春华将其近二十年来陪伴儿子成长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撰写成图书《一步一步上北大》——本文便是节选于这本书——记录了他的儿子——一个青山伢从「钢城一小」到「武钢实验」再到「武钢三中」的择校培优、如何一步步健康成长,并顺利考进北大的快乐历程。

01

你的名字,其实我想了很久

关于儿子的名字,我很早就跟老婆开始讨论了。

有一阵子,我正儿八经地拿起字典,窸窸窣窣地翻了好几遍,作为一个识字的文化人,硬是没有看到一个顺眼的。

后来,我心一横,干脆来个简单的。我姓黄,老婆姓贺,贺字拆开,就叫黄加贝,这名字也不错嘛。于是,达成共识。

在老婆临产前夕,我妈从老家赶过来照顾她起居,闲聊中我们提到给儿子起的名字。我妈一听就不依了,因为我外公是“家”字辈,和“加”同音,不行。不行就不行吧,可是,什么行?我们就没继续往下讨论。

现在,我拿着表格必须要填写儿子的名字,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不得不启用每一个脑细胞飞快地演算起来:

1998年,属虎。常言道,龙入深潭,虎归深山。嗯,虎必须要见山。有了,用“山”替换“加”,简单明了。可是,“黄山贝”怎么听都别扭。我在东北上大学,那里有句骂人的土话就叫山炮。不成,山还是得要,不如换一个字,山就是岭嘛,黄岭贝。就这么定了。

我呆了大概有那么几秒钟,然后,不动声色地填下了儿子的名字。从此,黄岭贝这个名字就注定要跟着儿子闯荡江湖了。



02

入学

入学择校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在金鹤园小区内就有一所小学,我进去转过几圈,也侧面打听过,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满意。于是,放弃。

金鹤园小区按划片,应该归钢花小学。这是一所刚刚组建的学校,虽然提出了小班制,每班不超过35人,但我还是对那些刚刚招进来的老师不太放心。于是也放弃了。

我们看中的武钢第一子弟学校,虽然离金鹤园小区不算太远,但分属于两个区,学校在青山区,小区在洪山区。要跨区入学,难度可想而知。

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还是邻居帮了大忙,我不得不庆幸自己良好的邻里关系铺垫到位。住在我家正楼上的郭老师,正是一小的。

不过,我和郭老师的交往并非一帆风顺,应该是不打不相识吧。

有那么一天,我下了班回家,一开门,好家伙,家里成了水帘洞。客厅天花板上,一道水幕哗啦啦往下流。我冲进去一看,不光是客厅,卧室墙顶也有水顺着往下流。我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转头冲到楼上。

一场意外不但没有让我们两家添仇,反而增进了了解,相互都很欣赏。春节期间,老婆特地做了一桌好菜,请郭老师一家来家小坐。

有了这些铺垫,我去找郭老师,她自然是二话没说,全力帮忙。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校长点头。一小的校长正好也住在金鹤园小区,郭老师带我去见了他。校长瘦高个子,温文尔雅,和我交谈了一阵子,就欣然同意了。

我暗自庆幸,遇到了好人,准备日后好好和校长交个朋友。谁知不久后他就调走了,听郭老师说,是另谋高就。我祝福他!

不管是人品相交,还是贵人相助,反正我特别珍惜这次机会,怀着欣喜把儿子送到学校。我做梦也没想到,校门口竟然人山人海,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孩子——他们都是顺理成章地划归这里,还是费尽周折才到这里?

孩子们当然不会知道这背后的故事,说的说,喊的喊,哭的哭,闹的闹,还有抱着妈妈的腿,拼命不让走的,好像这里不是学校,而是火坑。

儿子表现得特别淡定,说再见,他就挥挥手,然后,背着小书包,摇摇晃晃地往学校里面走了。

在嘈杂的人群中,望着儿子小小的身影,我突然有一种泪奔的感觉。不是不舍,而是感动——儿子小小的年纪,仿佛已经知晓了父母的不易。我无法猜测他对这所陌生的学校是充满了恐惧,还是充满了好奇,但从他最后的眼神我看得出来,他能忍,能直面前方的未知。无论如何,他从容向前的脚步,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03

青春期的险滩,我陪你一起过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上中学之后,儿子一大早就上学、很晚才能回到家。那天,他一进家门,就直接进了自己房间。我随后就跟了进去,看见他正铺开书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就像是从一个战场刚刚转移到另一个战场。

他听到了脚步声,猛地转过头来,非常不满地盯着我问:“你进来干什么?”

我根本没有料到他的火气会突然冲出来。那一刻,我一肚子的火也忽地一下冒到喉咙眼上了:怎么地?我是你爹,还不能进你房间了?

但就在火气要冲出喉咙的时候,我强迫自己冷静,硬是吞了一口口水,火气才慢慢下了肚。我非常清楚,这时我要一上火,这屋子非烧起来不可。他脾气这样大,一定是有什么事,许多事又是很微妙的,不能打听。那么,这一秒,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我自己。

我把手高高举了起来,往他肩膀上一搭,把头凑近,说:“一天都没有看到你了,想你了,不行吗?”话一出口,发现自己说的也许就是实情。其实,我从来就没有想要过来监督他,只是想亲近一下。

就在那一瞬间,我有明显的感觉:他就像一只刺猬,浑身竖起的刺慢慢耷拉下来。



他对自己刚才的态度其实已经有了明显的歉意,伸手摸了摸我的脑门,说:“好了,一边凉快去。”语气是柔和的,只是让我别来烦他。

这样的时刻在那些日子里经常出现,可以说时时都有暗流,处处都有险滩,但我没有过于紧张。因为我知道,我是在和儿子一起度过,只要我时时警惕,处处小心,就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舵手,避过一个个暗礁。

要绕过青春期的暗礁,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无非是要给儿子尊重、理解、信任,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宽容。

这样说,似乎还是有些复杂。我再简化一下,就是把儿子当作同事一样对待,就一切OK。

04

竞赛班

儿子其实对武钢三中并不陌生,不仅仅是此高中就在他们初中斜对面,时常可以到高中食堂混混饭吃(初中没有食堂),更主要的是,高中数学老师每周都会来到初中理科实验班,给他们上一课。

这种无缝对接无私奉献的背后给出了一个显著的信号:重点高中对优秀生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了。武钢三中显然是想把实验初中实验班的学生一网打尽,天时地利人和占全,岂有不打之理?

当然,最终也不可能通吃,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外流。但武钢三中也不示弱,响当当的省重点,振臂一呼,优秀生源蜂拥而至。然后、校方紧锣密鼓,就在赤日炎炎的暑期,通过挑选,电话通知了180名学生。

儿子也接到了电话。当初,我还以为是搞军训呢,儿子去了学校,回来告诉我说,是上数学课。课时安排非常紧,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先是老师讲课,后是学生做题,再往后,就是考试。学几天,考一次,就淘汰一批;再学几天,又考一次,淘汰一批……最后,剩下60名,被纳入竞赛班成员。

那段时间,儿子每大热得气都喘不上来,一进家门,我就打趣地问:“淘汰没有?”

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还没。”好像是一件悲催的事一直摆脱不掉。

儿子坚持到了最后,进入了竞赛班。

对于高中的竞赛,我和老婆都没有多少了解,印象中是高大上的果子,儿子一下摘到了,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没关系,老婆有办法,去找上一届竞赛班的家长打听。

有经验的家长一听,就笑了,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参加竞赛班了。竞赛班就是最好的班,你如果感觉压力太大,随时可以退出,其他的班级由你挑。还有呀,你如果只想考武大、华科,上个普通班就行了;但是,你如果想考北大、清华,就必须参加竞赛,在湖北,你想裸考北大、清华,比登天还难。

一席话让我们茅塞顿开,有退路,无风险,怕什么?儿子,上!

05

高考

高考是6月7、8日两天。就在之前,朋友让我到深圳做两场讲座,时间与高考时间重合。我有些犹豫,来跟儿子商量。儿子很淡定,说:“你讲你的,我考我的,有什么问题吗?”

没问题了,我放下心来。于是,就在儿子走进考场的时候,我踏上了开往深圳的高铁;就在儿子埋头答题的时候,我坐在深圳某学校讲台上,指手画脚唾沫横飞;就在儿子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的时候,我也讲完了最后一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出了会场......

关注儿子高考的不光是老婆,而是整个家族。第一天考试,中午,三姨妈就买了奶茶跑到我办公楼下。老婆接到电话,劝三姨妈不要上来,因为儿子正在午睡。另外,奶茶也不能乱喝,万一坏了肚子怎么办?三姨妈这才知道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买的东西不合适,只得转身离去。

大姨妈没有跑来,而是在家里做了几道菜,让表哥开车送来。儿子下午考完,来到办公室,就吃到了一顿美味的晚餐。

听老婆讲述着,我觉得儿子真幸福,亲情环绕,温情满怀,这又何尝不是他战斗的动力呢?但这场战斗不是一帆风顺,第二天一早,儿子就给妈妈打电话了,说他失眠了。

老婆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马上问他,是几点睡着的,几点醒来的?儿子说,十二点多睡的,五点不到就醒了。老婆听完,定了定神,用专业知识解释说,一个人在应急状态下,睡这几个小时,就足够了,不会有任何影响。

儿子听了,才稍稍心安。

上午考完理科综合,中午到办公室吃饭,儿子脸色不太好。吃完饭在沙发上躺着,翻来覆去,一个小时也没睡着。

老婆就问,想什么呢?

儿子说,上午有一道物理题,当时有些糊涂,现在越想越明白,应该是会做的。

老婆安慰说,过去的就不要再想了,下午多考个几分,就找回来了嘛。

这个道理儿子早就明白,考试要学会甩包袱,考完一门就甩掉一门,轻装前进。但是,说来容易,要做到其实不易。好在儿子挺过来了,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妈妈和亲戚们都是他的后盾,除了我这个甩手老爸。

我敢甩手,是因为我对儿子有极大的信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就是一个人的战斗,虽然我们都渴望关注的目光。

然而,以后的路还长,我希望儿子要习惯一个人的战斗,没有谁会天天为你鼓掌,也没有人能真正陪你走到最后。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