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说一堆乱七八糟的论证你也听不懂,就给你来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吕氏春秋》中有个故事,东郭牙远远地望见齐桓公「呿而不唫」,于是知道齐桓公「所言者『莒』也」。
你说「呿而不唫」是个什么元音?
7月22日更新
这个事还挺有意思。
我一开始只说了「呿而不唫」,就是觉得他肯定不知道这四个字啥意思
结果呢?他果然不知道啥意思。
他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口型和呿一样,和唫不一样,所以要打的是读着和呿差不多的莒」。
然后他肯定会去查这句话咋回事,肯定能看见「高诱注:呿,开;唫,闭」这几个字。他就觉得高诱是个垃圾中文学家,啥也不懂。
实际上呢,高诱是汉朝人,他说的就是上古汉语。如果他觉得「莒」不是开口的话,他也就不会写下「呿」的意思是「开」了。
然后他又发了篇文:
他的逻辑大概是, 要是「莒」有a的话,没法和「燕」区分了 。
但是逻辑学没学好的他没有意识到,要让「若莒当时读a,则不能与燕区分」成立,有个必要条件是「当时的燕是a」,但是他凭什么说当时的燕是a呢? 我一猜就知道他肯定说「因为周音理论里的燕是a」。
也就是说他的逻辑是:
因为周音理论里的燕是a 可推出:若莒当时读a则不能与燕区分 可进一步推出:莒不读a
然后问题来了,周音理论为什么是对的呢?
下面这句话他可能听不懂,但是还是应该说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常见的逻辑问题;
放在这就是,刘小羽想证明周音是正确的,他用了一套「因为周音是正确的,所以balabala,所以周音是正确的」这样的逻辑。这其实就相当于啥也没说。
所以我当然得给个实锤,要不然他也不服气。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候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原文里,东郭牙一共说了四个理由。
1、齐桓公神采奕奕,是要出征的神态。 2、齐桓公的口型像「莒」。 3、齐桓公手指的方向是莒国的方向。 4、诸侯里只有莒国对齐国不服气。
最可笑的是刘小羽在文章里给配了个地图。
他要不拿地图说事,还暴露不了他没看原文。
现在他都拿地图出来了,地图上能看出来, 燕国在齐国北边,莒国在齐国南边。
原文说「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东郭牙是傻子吗?他连南北都分不清?
笑死我了hahahahahaha
而且就他写论证的逻辑水平真是堪忧,只会用那种「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方式表达。他能像我前面那样,完整地写出谁能推出谁吗?他能写得出来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吗? 我一猜他就不能。
我发现这个事能暴露出 @刘小羽 这人的特点: 他能在啥也不知道的情况下觉得自己啥都知道了。
按认识曲线就是,他永远只停留在愚昧山峰的左侧,并且不愿意往右走。
从他的那个特著名的王力写诗平仄不对的问题上就能看出来, 他自己还分不清平仄,就敢骂别人分不清平仄。
同样,他四处和别人说别人逻辑有问题。 他自己逻辑都捋不顺,就敢骂别人逻辑不行。
你看他文章里骂这个骂那个的,基本上也都是, 他自己还不明白呢,就敢骂别人不明白。
你说他能意识到这点吗? 我一猜他就意识不到。
最后,我一猜就知道,他看完我写的这些之后,会一边骂我,一边给我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