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 ,作者:吴二棒
前几天,大家想必被这样一条博物馆展讯刷了屏:
台北“故宫”博物院把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送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展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祭侄文稿》,这次被台北“故宫”博物院送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展,在1月16日已经开展。
颜真卿在史料中以忠烈闻名,人品极高。这件《祭侄文稿》,是他追祭被乱军所杀的侄子所写,艺术价值极高,被公认为仅次于《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书”。因此, 这条展讯之前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媒体谴责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展一次伤一次”的国宝级文物就这么外借。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仔细想想也是,无论是哪家博物馆,都绝少将历史悠久的书画作品真迹作为展品。故宫博物院展出《千里江山图》,上海博物馆展出董其昌书画,对书画爱好者们来说,是一件难得的盛事。
我们还是从文物保护技术的角度来聊一聊:
1)为什么博物馆很少将明清以前的书画拿来展出?
2)对“展一次伤一次”的说法,应该如何看?
太长不看版:
1)纸质文物不容易保存,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2)一些修补和重装的技术可以弥补书画老化。
3)“展一次伤一次”不太严谨,但有合理性,外借展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4)展出之前详尽的调查和运输条件的提高,可以使外借展出的风险更可控。
由来只有新纸笑,有谁听到旧纸哭
中国国家博物馆前段时间借给河北博物院一批明清书画,1月16日也已开展。假如你看到这批书画,就能发现其中的纸本干净整洁,不像青铜器那样锈迹斑斑、风霜痕迹可见。你可能会想,纸质文物是不是更容易保存呢?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 |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保护工作者会回答你:想多了。
古人常说“纸寿千年”,但这所谓“千年”只是个夸张的说法。 古纸虽然分麻纸、藤纸、宣纸等类型,但组成成分差不多,都是纤维素,同时含有少量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一旦它们不安分了,纸张就会老化。
这三种成分是怎么“杀”纸的?
1)纤维素。这玩意儿在一定条件下会氧化,一旦氧化,纤维素链就会变短,纸的强度就会下降。新纸纤维素聚合度一般在1000以上,降到200时纸就会严重变脆。
2)半纤维素。 相比于前者,半纤维素的分子中含有更多游离羟基,所以它的吸水性更大。适量的半纤维素能提高纸张的柔韧性,但多了就会导致纸张易吸水变形。
3)木质素。它在分子结构上含有多种活性官能团,化学性质极其活泼,一个不注意氧化降解,就会生成多种有色产物,纸就变黄了。
明代钟钦礼《雪景山水》经由荣宝斋修复前后对比
这是纸老化的内因,外因就更多了。这里不提什么“水火兵虫”的极端情况,就说日常,一到夏天,温度湿度高了,纸张就会加剧降解反应;一到冬天,温度湿度低了,纸张就容易僵化发脆,失去韧性与活力。这哪是书画?这分明是祖宗。
光照也是影响纸质文物的一大因素。无论是自然光还是数码设备,其中的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都会对纸质文物造成损害:光子被颜料吸收,颜料分子被激化到更高的能量状态、继而发生化学变化。从我们肉眼来看,就是书画作品表面出现褪色、裂痕或者硬化等现象。
说来说去,纸质文物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环境。 1982年发掘的吴镇墓,墓主是明代一位收藏家,用了整整25幅书画随葬。随葬书画中,纸本的《太白骑鲸图》与《米氏云山图》等均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明·徐良《太白骑鲸图》| 中国漕运博物馆藏
当然,我们平时也不好把书画放古墓里。所以古人能做的,无非就是平时用樟木盒装着,避光避灰避潮,春秋两季晾一晾。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现在可以控制温湿度,只要把温度控制在16到20摄氏度,相对湿度控制在50%到60%,纸质文物就能减缓老化过程。博物馆的光照也有明确的要求:所有藏品的照明度不能超过300勒克斯,纸质文物更是不能超过50勒克斯。
可是,虽然道理大家都懂,这设备却不是一般的贵。做过相关实验的同学可能知道,一个普通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都是大几万起,何况是做成库房?更不用说后期的维护费用了。所以你要是想知道哪家博物馆的财政情况,直接看库房书画保存得咋样,就行了。
某博物馆库存书画现状
总的来说,有机文物比无机文物难保存,书画相对来说又更难保存。说来你不信,国内一些省博都没有条件给书画提供恒温恒湿的库房。因此别说“纸寿千年”了,清代书画破破烂烂,也是常有的事。
为了跟老化作斗争,中国人从南北朝起就给书画用上了“定妆”,俗称装裱。
装裱可以保护书画,但也会让纸张酸化
我们在博物馆看书画,没有说一张纸摊在那儿的,一般都用绫或纸裱成卷轴,或者奏折那样的册页,当然还是卷轴多。卷轴再细分,有手卷、中堂、条幅等,比如《祭侄文稿》属于手卷,不宽,但可以拉得很长。
手卷裱褙形式
裱卷轴万变不离其宗,大致流程如下:
托裱:把画翻过来,用一张大一圈的“命纸”贴在它背面;
镶条:再把画翻过来,用四条裁好的绫围在它四周,于是我们得到了裱好的正面;
覆背:再再把画翻过来,用一张大托纸把整个背部贴上,于是我们得到了裱好的背面;
装杆:再再再……哦,这次不用翻过来了,给两头装上天杆地杆,over。
民国时的装裱店 | Hedda Morrison
《装潢志》说:“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足见装裱对书画来说有多重要。 它从物理上保护书画是显而易见的,但一时爽之后,又会带来化学上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酸化”。
酸化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大量使用的浆糊,这种传统黏合剂是用面粉和水熬出来的。
第二是胶矾水。我们知道古代墨是加水磨出来的,等于说会融化,那么装裱时为什么作品不会洇墨?原来人们会在纸上先涂一层胶矾水,这样纸就会适度“板结”,从生宣变成熟宣。一般说生宣宜写意,熟宣宜工笔,就是因为这个。
如果胶矾水上不到位,装裱时就会出“跑墨”的事故
这两种东西都容易让书画酸化。浆糊不用说了,霉菌和细菌最爱吃淀粉,一旦在书画上赖着不走就会释放酸性物质,同时淀粉也有可能变成乙酸;而胶矾水里的明矾,虽然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可以固色,但副产品硫酸也会让纸张酸化。一句话:越老越“酸”。
天长日久的,这乱七八糟的酸就会让纸张发黄变脆。古人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装裱材料小破修、大破换,颜色掉了补上去,实在不行就揭裱重装。这就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原装的书画装裱的原因。
仔细看《祭侄文稿》“歲”的右边有半个圆弧。这本来是宋徽宗的双龙印,元代张晏看见时已经被重装损毁了
拿《祭侄文稿》来说,由于经过不知多少次重装,现在上面只有元以后的题跋,宋以前的收藏历史已经很难看出来了。正因为每次重装都会造成历史信息的缺失、且对画芯造成一定损伤,现在的书画修复大多是“保守治疗”,至于国宝级书画,就恒温恒湿伺候着。
别悲观,咱们还有新技术
当然,说了这些大家不要太悲观,这都9102年了,方法还是有的。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物修复就是上文说的修补和重装,我们这里说一些“见招拆招”的新技术。
首先,纸的老化不是因为纤维素氧化吗?那么就可以往里面添加杆菌、根瘤菌和假单胞菌等微生物,利用其快速产生纤维素的生理功能,来改善已损坏纸张状况。就目前来看,这种加固技术在丝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较广。
其次的问题是装裱带来的酸化。既然是酸,就可以用碱来对付它,比如用氢氧化钙等制成的脱酸剂。但这一定要把握好量,要不然碱多了也会伤书画。另一个方法是用超纯去离子水多次清洗,利用水溶解带走纸张里的酸。
也有一些书画家釜底抽薪,直接舍弃传统裱法。作品四周用白卡纸镶上,加个有机玻璃或塑料膜再配框,也挺好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较好隔绝水分和空气,而且拆了框还一样,缺点是占地方。
镶白卡纸,加有机玻璃或塑料膜再配框 | sssc.cn
最后是给书画一个稳定的环境。有些博物馆嫌恒温恒湿还不够,干脆把纸质文物真空保存,或者用氦气来隔绝氧气。由于是物理措施,所以通常对纸张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但这样维护成本也会变高。当然,上述新技术的最终效果会怎样,还有待日后检验。对于文物修复而言,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展一次伤一次”的说法,该怎么理解
前文提到过,多次重装会对画芯造成一定的损伤。因而,形容《祭侄文稿》“展一次伤一次”的说法可能不是那么严谨,但也有合理性。
随着书画放久变脆,什么问题都会被放大。比如当时托裱有个忽略不计的褶,或者哪处黏合剂失效导致的空鼓,都有可能造成日后的伤害。换言之, 每次展开收拢都是对古代书画脆弱纤维的考验。
图 | Pexels
同时,文物储存和展出时面临的条件也有不同。对于博物馆而言,展出的文物一般都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文物都在库房,所以库房的相关设备投资会更大。在库房,书画会卷好装进画盒里,避光避尘,恒温恒湿,同时有空气循环系统,保证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出了库房就不一样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运输。运到本馆展厅可能只需要十几二十分钟,但这路程是没有恒温恒湿环境的,而长途运输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运到展厅后,书画还要迎接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为了观众体感,展厅温度一般都比库房高;空气质量不好,文物可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微小颗粒物;即使展柜玻璃涂上了吸收剂,书画还是有可能受到紫外线影响。库房里基本不用担心的温湿度、光线和灰尘问题,在展厅里都得认真考虑。
如果技术达标,展厅环境可以做到相对稳定,但是无法达到库房的条件。而两者之间的这个“变”,就是导致书画展一次休N年的主要原因。
图 | Pexels
但是,也不必太过忧虑。涉及国宝级文物的出境展览,无论是借方还是收方,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
展出前,工作人员首先会对文物的状况做一个详尽的调查,确保文物符合外借的标准。同时还要认真评估对方博物馆的展览环境,满足一系列防震、防雷、防火、防盗、防虫、防菌、防潮、防尘、防空气污染等条件,确保文物的安全展出。
至于大家关心的运输问题,运输前首先要根据不同文物的材料、大小、形状进行严格的包装,这是文物的第一层保护。就纸质文物来说,一般要用无酸纸包裹书画,装入密封良好的有防水膜、防潮胶的专用木箱里,用海绵等抗震材料填充。
陆运的话,对运输车辆要求十分高,需要具备恒温恒湿以及减震功能的封闭式车辆,并配有监视器。针对跨境展览,空运相较海运更为安全,因为时间短且机舱内的温度湿度比较稳定,但是需要做好周全的安保措施。通常,文物的包装和运输有专业的艺术品物流公司负责。
王珣行书《伯远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
其实,年代久远的书画也并非不可展出。故宫“石渠宝笈”展曾经展过东晋的《伯远帖》,辽博及上博去年的书画展不乏唐宋名迹,都可以不用闪光灯拍照。《祭侄文稿》上次展出是七年前,就文物本身而言,它的展览条件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
1月16日,《祭侄文稿》等一百余件颜真卿书画作品已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始展出。据澎湃新闻报道,《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了一处独立区域进行展示,真迹展陈于低光玻璃展柜中。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展海报 | 澎湃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外借展出的确给文物安全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技术使风险更可控的今天,文物走出库房、走向世界,却也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学习、研究我们的文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 ,作者:吴二棒,编辑:Danny,vicko238,邓彪,Lun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