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市小学一年级《暑假生活》的一道“观月题”难倒有些天文专家,引发争议。在天文专家看来,科学探究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从而引导孩子掌握实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专家、一线老师认为,鼓励孩子观察周边变化、激发探究兴趣,远比月相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科学作业莫留漏洞
“从现在开始,请你每晚7时至9时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这是上海小学一年级《暑假生活》的一项作业,看上去是否简单又有趣?然而,这道题目却把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工作室高级主管汤海明难住了。原来,根据天文规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都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约一半时间,月亮要到第二天凌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孩子无法按照题目要求,在晚上7时至9时找到月亮的踪影。汤海明呼吁,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还需出题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谨细致。
翻开《暑假生活》,题目中补充说明,“如果那天下雨或者多云看不到月亮,可以先空着那一天不画。28天后,请你猜一猜,如果空着不画的那几天都能看到月亮,月亮可能是什么形状?把你猜测到的月亮形状补画上去,并在下面做一个记号。”汤海明提醒,这样的表述很容易造成误导。如果孩子认为无法看见月亮,只是因为下雨或者多云等天气原因,那就错了。
“如果孩子真的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完成月相图,恐怕只能熬夜不睡觉了。”汤海明坦言,借助搜索引擎或自然学科课本,“猜”出月相变化图并不难。但科学探究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从而引导孩子掌握实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他建议,这份作业不妨加一小题,就会变得很有意思。“当你没有在晚上7时到9时的天空中看到月亮,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如此一来,也能让孩子定时定点仰望星空,做好记录和观测,而不是凭空想象。
启蒙孩子科学素养
“10多年前,每年中秋节前的半个月,我们总会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观察每天的月亮长啥样,然后把它画下来。‘月亮婆婆一边做衣裳,身体是不是一边长胖了……’伴随着讲述《月亮婆婆做衣裳》的故事,鼓励孩子们每天晚上看看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并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看到,那就空着。”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园长、上海市特级园长、特级教师周剑说,这项观察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特别是生活中一些平时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和客观记录,激发孩子们对探究的兴趣。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这是一个培养实事求是态度的小小考验。周剑说:“题目本身的要求是画下看到的,如果看不到就应当不画;如果画了,那反而有问题。”在专家看来,暑假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让孩子们收获真实的体验。开学后,老师若在作业反馈时予以强调,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则大有裨益。如果家长或教师有心,在后面同样的日子记得让孩子再观察一下,验证自己补画的是否和观察到的一致,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还有一些小学语文老师认为,作业对孩子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巩固技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素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专注、坚持,质疑、想象,以及实事求是、努力探究的学习素养更为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学生学习写作要有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因此老师会经常结合生活中的内容设计、组织一些活动,引导、鼓励孩子去观察,把自己真实看见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对其中搞不清楚或有疑问的东西大胆质疑。
因此,这一自然学科的作业,鼓励孩子坚持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所得进行质疑、探究,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当然,一年级孩子在完成这样的长作业过程中,还需要家长和老师恰当引导。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