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关注者
31
被浏览
48,213

17 个回答

伟男扛枷贾雨村

文/周思源

曹雪芹写出人性的复杂性,避免写好人全好,写坏人全坏,丑不全丑,这种写法其他作家尤其是现代作家不难仿效。曹雪芹特别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写坏人时并不停留在这个人物本身的品质表现上,而是将笔墨指向环境对人的腐蚀。这样,批判的矛头就不仅仅是指向个人,而同时指向了人物所处的社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雨村。这个人物除了形象本身的意义外,还有结构作用和象征暗喻作用。通过他和冷子兴的对话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基本情况,表达了贾雨村对正邪善恶的看法。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对贾雨村的印象都很深,因为这个人物有几点很引人注目。一是他在小说中出场很早,第一回就开始了他的生命历程。二是他的名字显然和甄士隐一样,借助谐音“假语存”具有暗喻义,体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从而为“闺阁昭传”。贾雨村是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人格化。三是贾雨村曾为林黛玉的启蒙老师,是他受黛玉之父林如海之托,将林黛玉从扬州带入京师的贾府。四是他恩将仇报,制造了著名冤案葫芦案,等等。不过贾雨村后来在前八十回中就很少出场,即使来到贾府,也只是从别人口中提到而已。从贾雨村第一次为官就“贪酷”,也就是贪污和对百姓残暴,以及在葫芦案中徇私枉法,断送了英莲找到生身父母的最后希望,将贾雨村定性为坏男人,是不委屈他的。曹雪芹通过甄士隐说的《好了歌解》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脂批认为就是“贾赦、雨村一干人”,曹雪芹没有给他好下场。但是曹雪芹却给了贾雨村一个极好的上场和一个本来很不错的中场。因此曹雪芹在塑造贾雨村艺术形象时,有一些地方很值得琢磨。


在《红楼梦》的男性人物中,除了贾宝玉,曹雪芹罕见地对贾雨村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述,从姓、名、字、别号、籍贯、家庭出身,尤其是如今只能寄居葫芦庙内,卖文作字为生的尴尬现状,一一交代得十分清楚。有意思的是,还特意通过甄士隐家丫鬟娇杏的眼光,写出贾雨村的容貌、服饰:“敝巾旧服,虽是贫(困)窘(迫),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完全是一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大魁梧的大丈夫形象,而不是一般戏曲小说中坏男人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的样子。所以甲戌本脂批对此十分赞许,说:“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


接着曹雪芹又通过贾雨村口占五言律诗“未卜三生愿”,高吟一副对联“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lián)内待时飞”,以及中秋在甄士隐家酒后所吟的“人间万姓仰头看”那首绝句,写出了他的不凡抱负和出口成章信手拈来即成佳篇的出众才华。由于贾雨村说到自己囊中羞涩,无钱进京赶考,甄士隐马上命小童拿出50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相赠。对于如此厚重的资助,贾雨村“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按理说,一般人受此厚赠,虽不至于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多说几句“多谢”、“愧领”之类的话是应该的,即使起立、垂首、抱拳致谢,也不辱没身份。但是贾雨村没有。这个细节写出了中国文人重义轻利讲究气节的特点。脂批者在此写道:“写雨村真是个英雄。”虽然有的地方脂批也说他是“奸雄”、“奸诈”,但总的说来评价很高。结果贾雨村没有接受甄士隐的建议,过四天等到十九这个黄道吉日才走,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进京去了,还让和尚给甄士隐带话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事业)为要,不及面辞了。”咱们现在都21世纪了,许多受过高中、大学教育者还迷信得厉害,这一点还真不如当初的贾雨村呢。曹雪芹还写出贾雨村一开始是个重感情的人。当初他落魄之时,甄士隐的丫头娇杏看了他三次,贾雨村误以为娇杏“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以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贾雨村考试高中进士,后来升为知府,就立即派人来寻找娇杏,将她娶了去。夫人去世后,便将她扶了正。所以贾雨村从一出场到迎娶娇杏为止,从容貌、抱负、才华、行为,从一个穷书生到知府,经历了苦读、赶考、高中、升官,全都是作为一个标准的正面形象出现的,几乎无可挑剔,简直称得上是一个伟丈夫,一个从外到里都非常优秀的男人。贾雨村仕途也十分顺利,几年之内就从七品官(考中进士一般可以担任七品或从七品的各种官职)晋升为从四品的知府。这可以看作是贾雨村形象的第一阶段。


紧接着曹雪芹写的一段文字就需要我们仔细琢磨一番了,要不然很容易忽略过去,不仅无法体味他那深刻含义,也失去了许多审美趣味。他写道:“(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贪酷就是指贾雨村做官贪污钱财,对老百姓残酷虐待。这就怪了,好好的贾雨村怎么就“未免”有些贪酷起来了?这不正说明,在那个至今还被称为“盛世”而实际上曹雪芹指出已经是“末世”的时代,即使一个本来很不错的读书人,如贾雨村,一旦为官,在那个腐败的土壤中也很快就会变质,也不免成为贪官、坏蛋么!那么贾雨村究竟为什么被革职呢?显然不是因为他“贪酷”,反正大家都贪酷嘛;而是因为他“恃才侮上”。封建社会在官场混,最主要的诀窍是不能得罪上司。上司喜欢你就升官,上司讨厌你就下台。贾雨村确实有才,但不仅没伺候好上司,还居然恃才傲物,对上司有不敬甚至得罪之处。妙还妙在上司要找贾雨村的茬还不太好找,因为贾雨村除了“贪酷”,没有别的比如杀人放火、强奸民女之类,而“贪酷”呢,官场上比比皆是。最令人佩服的是曹雪芹用了“不上一年”四个字。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快,一年都不到,实际上是很长,上司几乎花了近一年才终于找了个茬。当然不是参他贪酷,而是“擅篡礼仪”之类。皇帝也是个昏君,就把他革职了。曹雪芹真是天才!就这么百把个字,骂了贾雨村、他的上司,还有皇帝。曹雪芹在这百把个字中将贾雨村被环境(官场、上司、皇帝)腐蚀的过程几笔就勾勒出来了。尤其是“未免”二字,真是春秋笔法,力重千钧!令人钦佩不已。


但是贾雨村被环境腐蚀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贾雨村被革职后安顿好家眷便云游天下,后来到了扬州,在巡盐御史(相当于今司局级)林如海家给黛玉当启蒙老师。由于林如海的举荐,他带了林黛玉进京到贾府,又经过时任工部员外郎(相当于今副司长)贾政“竭力内中协助”,结果“题奏之日(当天),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就到金陵应天府上任去了。“轻轻”二字,看似很轻,其实极重,非常尖锐。因为一个相当于专员和司局长的高级职务,就因为有贾政这样的官员保举,皇帝当天就批准,于是轻易落在了贾雨村这样的贪赃枉法之徒手里。曹雪芹对当时任命官员制度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


不过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没有彻底堕落。曹雪芹非常注意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人性蜕变的过程。贾雨村刚到金陵上任就碰到了冯渊家人告状。当他听说死者家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时,不禁大怒,马上就要发签让差役去抓捕凶犯。可见这时贾雨村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还有一点正义感。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未必没有在金陵应天府知府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但是站在他身旁的一个门子对他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让他不要发签抓人。曹雪芹紧接着写道:“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所谓“门子”只是个最普通的差役,可是堂堂知府大人居然就“只得”罢手,而且立刻退堂,还一直退至密室,并让其他仆人统统下去,只留下这个门子。曹雪芹真是惜墨如金,仅仅用了31个字就把贾雨村接受上次被上司参了一本罢官的教训极其生动地写出来了,其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体味。也只有读者自己慢慢琢磨,读起来才有滋有味,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贾雨村显然明白,这个门子居然敢在知府衙门大堂之上如此暗示,必有道理。此人不是有过硬后台,连自己这位新知府都不放在眼里,就是有充足理由要讨好自己,免得自己这个知府一上任就吃亏。总之,贾雨村从上次的官场失败中明白了许多为官的道理,最主要的是:上司是不能得罪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包括官场中的某些小人物,也不能随便得罪,或者说有时候很用得着。果然,门子拿出了护官符。那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不仅家家显赫,“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而且他贾雨村复职就是靠的贾府之力。曹雪芹在写贾雨村听门子叙述英莲被拐卖和冯渊被打死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简单化。贾雨村既有同情,也有不忍徇私枉法的想法。但门子说,“只是如今世上(那些大道理)是行不去的”,否则“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雨村低了半日头”,思想斗争,结果良心被黑心彻底击败。不过他还要掩饰自己,装模作样地说:“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或可压服口声。”于是次日他就在衙门大堂之上判了那个葫芦案,使英莲彻底断送了回到父母、亲人身边的可能。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贾政是薛蟠的姨夫,王子腾是薛蟠的舅舅。节度使是唐五代时期主管一个比较大的地区军政事务的主官,地位相当于清代的巡抚甚至总督。所以这是贾雨村给举荐自己复职的恩人贾政报恩,并且乘机巴结官位更高的王子腾,以便为自己将来升迁铺路。贾雨村真是把历次升官、罢官的经验教训充分接受了,找了个空子,把那对他知根知底的门子充军发配到远方去了。按说,这门子可是对贾雨村有功的,甚至可说有恩。可是对贾雨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甚至还可能会构成威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如此而已。


这样,贾雨村也就彻底完成了由好男人向坏男人的转变。


在完成了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之后,前八十回贾雨村就不再正式出场了,而是通过别人的口介绍,他如何在坏男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官却越做越大,其秘诀就是巴结贾府这种显赫人家。最主要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三十二回贾宝玉正和史湘云、袭人等说话,下人来说,贾政让宝玉去见贾雨村。贾宝玉非常讨厌这个家伙,说他“回回定要见我”。可想而知已经由地方官成为京官的贾雨村不但常跑贾府,而且知道光讨好贾政还不够,还要在贾府的命根子贾宝玉身上下功夫。套用一句现在的话,贾雨村讨好贾宝玉,是在做期货呢!四十八回还通过平儿的叙述写到,贾雨村与贾府结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最新一件是,贾赦看中了石呆子收藏的20把古扇,千方百计要弄到手,石呆子誓死不卖。结果是贾雨村“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五十三回提到贾雨村升了大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而且协理军机,参赞朝政,那就位列中枢了。后来他有降有升,直到肩上枷锁扛。


总之,《红楼梦》通过贾雨村一生的经历,写出了封建社会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一类知识分子生涯的全过程:苦读、赶考、高中、为官、升官、革职、复出、高升、获罪。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在贾雨村为官时期。一个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做一些好事的文人,逐渐被黑暗的官场腐蚀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这样,贾雨村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人物本身,而是突出了这个被曹雪芹反复称为“末世”的社会的罪恶。社会环境腐蚀了好人,保护和得志的是坏人,那么结论就只能是:这个社会环境必须改变!这个被称为“盛世”而实际上是“末世”的社会必须灭亡!


因此《红楼梦》反映的社会是,一方面它不允许贾宝玉这样的优秀分子发展,另一方面它腐蚀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贾雨村这样的人,而使得贾赦、贾珍、贾琏、薛蟠等人如鱼得水。老一代不能为下一代楷模(贾赦和贾琏、贾珍和贾蓉);相反,老一代还以自己的丑恶行为毒害腐蚀着下一代,那么,当然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样的社会自然应该灭亡。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坏男人的描写,主要并不在于批判这些个人,矛头最终指向的是那个至今仍然被津津乐道为“盛世”的末世。


备注: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著名红学家。上文摘自《周思源看红楼》

谢谢邀请。居然是第一个回答~~

其实我对这个人物没有仔细关注过,只能简单说两句吧。

我觉得贾雨村是个有慧根、有志向,但无信仰的能干人儿。区别于贾宝玉/通灵宝玉生在红尘中央却一直相对被动地在历经世事,贾雨村是主动往俗世中心做向心碰撞,从“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到“ 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 ”,完成了一个从被“ 書誤了 ”也同时“ 把書糟踏了 ”的读书人逐步沦为“ 国贼禄蠹 ”的完整过程。

但当走到繁华尽头,以此人的资质若能回首体悟到先前“智通寺”门旁“ 身后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这副对联的真义,倒也有可能达成“ 自色悟空 ”的彻悟与度脱。

总之,我觉得贾雨村的人生路径是众“有志之士”在一个披着“盛世”外衣的末世中所呈现出的典型(若非“必然”的话)生命轨迹,由简入奢,由善生恶,最终一切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