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9 13:54:08

已经过去的2017年上海高考必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实行二十多年的上海“3+1”高考科目设置调整为“3+3”,考生自主选择的三门选考科目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实行十多年的上海春季高考成为上海考生的第一次高考,探索数学文理合卷、实践基于题库的第一次外语高考、实现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想,考试对象几乎覆盖到全体应届考生;实行三十多年的经验性命题模式向基于题库命题过渡,满足外语一年两考的试卷等值要求,形成计算机优化组卷与专家主观命题相结合的模式;第一次发布多语种考试说明,结束小语种三十多年高考缺乏统一标准的局面,同时实行一年两考;第一次将计算机引进高考,以人机对话方式实现外语听说测试;学业水平等级考科目全部开考,实现同一考点不同科目考试的管理方案;终结数学文理分卷的历史,考查各类人才所需的共同数学知识基础、通性通法等;结束了文理分科的以院校为招生单位的投档录取模式,以“院校专业组”方式实现学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专业科目之间的对应要求;适应高考由多次考试组成的变化,完成志愿填报方式由考前调整为考后。

高考服从于考试选拔与培养体系的互相适应与支撑,从如此多的考试改革中可以判断高中培养与高校招生所发生的变化之多。诸如社会实践、走班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构成了新的高中综合培养模式,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有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有了更多的研究性学习经历、有了统一的高中学科学习要求、有了各不相同的学科特长,但没有了文理科的区分,高校的招生专业也提出有科目的要求,高校在录取时既收到考生的高考总分和志愿表,也接受综合素质纪实报告等等。

改革总是带来变化、带来与原先模式的不同,尤其是高考改革牵涉面更广、影响更大,不同的参与方其直接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觉得改革使自己与理想目标更为接近,有人觉得改革会加强所长但没有提升弱项,也有人会觉得改革付出更多所获有限,凡此种种都是正常的观点和思想。但是教育肩负着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它必须领先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这就对社会的每个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未来的眼光与视角规划和实践现在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当然也包括现在的高考,这就是高考改革的初心所在,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四十年前的十二月,上海恢复了高考,连同全国各省市区同一时期恢复的高考,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年终岁末,我们回顾2017年集中推出的如此多的高考综合改革举措,相信也必将为未来中国的强盛再次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