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变
“作”字的初文是“
乍
”。可是“乍”为何物,学界尚无一致意见。
[21
]
“乍”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3等形。有人认为甲骨文下端模拟耕作土地的农具“耒”,上端模拟耕作时翻起来的土块,这两个构件合起来表示耕作的意思,本义是耕作。
[1]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字形像人胸前的衣领形状。上面的小叉形是靠近脖子的衣领部分,下面大的叉形是衣领的花纹标志。初民用这形象来表示缝制衣服,于是产生了“做”“为”“制作”之意;表示刚刚缝制出衣领部分,于是产生了“起”“开始”之意和“暂”“恰”“正”“忽”等义(也就是“乍”字的本义)。
[19]
[20
]
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同。实际上都是“乍”。春秋战国文字或沿袭初文写法,如图7,或增加“又”(表示手)为形,又或增加“人”为形,如图9。“又”“人”这两个形旁的作用在于强调人的劳作,劳作的方式。从古代文献来看,“乍”还未变成“作”之前,字就已经含有劳作之义。只是成为“作”后,其原义已经消失。至秦及《说文》小篆、汉隶,只保留意符“人”,以此结体。
[1]
从文献资料来看,“作”最早之义是劳作,就是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如《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作息时间”的“作”也是工作的意思。
“作”的另一方面意思是“兴起”“起来”。如“风雨大作”是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枪声大作”是响起枪声。由此又引申为精神的兴起,就是“振作精神”的“作”,《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就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起来。又引申为其他事物的发生,就是“发作”,如“兴妖作怪”“令人作呕”都是这个意思。
[19]
[22]
详细释义
|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
zuò
|
动词
|
起;兴起
|
rise
|
峻青
《敬礼,光荣的海防战士》:“正是碧空万里的大晴天,忽然间就黑云满天,风浪大作。”
|
|
|
开始
|
|
|
|
||
|
劳动;工作
|
work;make
|
《尚书·尧典》:“平秩东作。”
|
劳作;操作;耕作
|
||
|
制造;制作
|
make
|
|
|
||
|
做某事;进行某种活动
|
engage in;
do;make
|
|
|
||
|
特指举行节庆等活动
|
|
明·高启《照田蚕》词:“东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
|
|
||
|
写作;创作
|
write;
compose
|
《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
|
||
|
写成;写为(多用于校勘和辞书)
|
|
|
|
||
|
故意装出(某种样子)
|
feign
|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
|
做作;作态;装模作样
|
||
|
当作;作为
|
work as;
serve as
|
《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
|
作罢;作傍;作废;认贼作父
|
||
|
发生;发作
|
occur;
break out
|
作呕;作怪;怫然作色
|
|||
|
及;等到
|
|
《尚书·无逸》:“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
|
|
||
|
像;似
|
be similar;
like
|
|
|||
|
同“斮(斫)”。去除;削除
|
|
||||
|
名词
|
作品
|
work
|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郁达夫·张天翼两君之作,我特为选入。”
|
杰作;诗作;遗作;译作;新作
|
|
|
事情;事业
|
affair
|
|
|||
|
zuō
|
名词
|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工场
|
workshop
|
周立波
《盖满爹》:“在乡政府的享堂里,他摆开一个临时的木作。”
|
|
|
zǔ
|
动词
|
通“诅”。诅咒
|
|
|
|
近义辨析
古籍释义
又振也。《书·康诰》:作新民。
又造也。《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诗·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又为也。《诗·郑风》: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诗·鲁颂》:思马斯作。
又坐作。《周礼·夏官》:大司马敎坐作进退之节。
又将作,秦官名。《前汉·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宫室。
又作犹斮也。《礼·内则》:鱼曰作之。注:谓削其鳞。
又汨作,逸书篇名。
又姓。汉涿郡太守作显。
又与诅同。怨谤也。《诗·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子贺切,音佐。《后汉·廉范传》: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无襦,今五袴。韩愈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去问方桥,方桥如此作。今方音作读佐。俗用做。
又《韵补》:叶总古切,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叶子悉切,音即。《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陈琳《客难》:太王筑室,百堵俱作。西伯营台,功不浃日。
[6]
古籍书影
字形书法
“亻”窄“乍”宽,顶部“亻”略低,底部“乍”低。“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乍”,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尖抵“亻”,收于横中线;竖在竖中线右方;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
[16]
篆书书法
(9张)
[7-10]
音韵汇集
|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作
|
作
|
遇
|
去声
|
十暮
|
精
|
合口呼
|
一
|
全清
|
臧祚切
|
tsuo
|
|
佐
|
果
|
去声
|
三十八个
|
精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则个切
|
tsɑ
|
||
|
作
|
宕
|
入声
|
十九铎
|
精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则落切
|
tsɑk
|
||
|
集韵
|
祖
|
遇
|
上声
|
十姥
|
精
|
合口呼
|
一
|
全清
|
揔(总)古切
|
tso
|
|
|
诅
|
遇
|
去声
|
九御
|
庄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庄助切
|
ʧiɔ
|
||
|
作
|
遇
|
去声
|
十一莫
|
精
|
合口呼
|
一
|
全清
|
宗祚切
|
tso
|
||
|
左
|
果
|
去声
|
三十八个
|
精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子贺切
|
tsuɑ
|
||
|
作
|
宕
|
入声
|
十九铎
|
精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即各切
|
tsɑk
|
||
|
礼部韵略
|
|
入声
|
铎
|
即各切
|
|||||||
|
增韵
|
|
去声
|
御
|
庄助切
|
|||||||
|
|
去声
|
暮
|
臧祚切
|
||||||||
|
|
去声
|
个
|
子贺切
|
||||||||
|
|
入声
|
铎
|
即各切
|
||||||||
|
中原音韵
|
柞
|
入声作上声
|
萧豪
|
精
|
开口呼
|
全清
|
tsɑu
|
||||
|
中州音韵
|
|
去声
|
鱼模
|
叶租去声
|
|||||||
|
|
入声作上声
|
萧豪
|
叶杲
|
||||||||
|
|
入声作上声
|
歌戈
|
叶左
|
||||||||
|
洪武正韵
|
作
|
去声
|
五暮
|
精
|
全清
|
臧祚切
|
tsu
|
||||
|
左
|
去声
|
十四个
|
精
|
全清
|
子贺切
|
tsuo
|
|||||
|
作
|
入声
|
六药
|
精
|
全清
|
即各切
|
tsak
|
|||||
|
分韵撮要
|
作
|
|
阴入
|
第十刚讲降角
|
|
|
|
|
|
|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鱼
|
ts
|
a
|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鱼
|
ts
|
ɑɡ
|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鱼
|
ts
|
aɣ
|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鱼
|
ts
|
agh
|
|
东汉
|
鱼
|
|||
|
魏
|
鱼
|
o
|
||
|
晋
|
鱼
|
o
|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ts
|
u
|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s
|
uo
|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s
|
uo
|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s
|
uo
|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ts
|
u
|
|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suo
|
51
|
去声
|
未标注异读原因
|
|
tsuo
|
55
|
阴平
|
|||
|
tsuo
|
35
|
阳平
|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suɤ
|
21
|
去声
|
未标注异读原因
|
|
tsuɤ
|
213
|
阴平
|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suo
|
21
|
阴平
|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so
|
213
|
阳平
|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so
|
21
|
阳平
|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suɐʔ
|
4
|
入声
|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saʔ
|
4
|
入声
|
|
|
晋语
|
太原
|
tsuəʔ
|
2
|
阴入
|
文读
|
|
tsuaʔ
|
2
|
阴入
|
白读
|
||
|
吴语
|
苏州
|
tsoʔ
|
4
|
阴入
|
|
|
tsɤʔ
|
4
|
阴入
|
口语读法
|
||
|
吴语
|
温州
|
tsoʔ
|
323
|
阴入
|
|
|
湘语
|
长沙
|
tsoʔ
|
24
|
入声
|
|
|
湘语
|
双峰
|
tsʊ
|
13
|
阳平
|
|
|
赣语
|
南昌
|
tsɔk
|
5
|
阴入
|
|
|
客家话
|
梅县
|
tsɔk
|
1
|
阴入
|
|
|
粤语
|
广州
|
tʃɔk
|
33
|
下阴入
|
|
|
粤语
|
阳江
|
tʃɔk
|
21
|
下阴入
|
|
|
闽语
|
厦门
|
tsɔk
|
32
|
阴入
|
文读
|
|
tsoʔ
|
32
|
阴入
|
白读
|
||
|
闽语
|
潮州
|
tsak
|
21
|
阴入
|
文读
|
|
tsoʔ
|
21
|
阴入
|
白读
|
||
|
闽语
|
福州
|
tsauʔ
|
23
|
阴入
|
文读
|
|
tsɔʔ
|
23
|
阴入
|
白读
|
||
|
闽语
|
建瓯
|
tsɔ
|
24
|
阴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