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专访
她们当中
有人是后来居上的“学业黑马”
有人是学业与生活的“平衡大师”
有人在校园里读万卷书
同时也在象牙塔外健步越野、行万里路
她们是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是当之无愧的“教院之光”
本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报道
将走近来自
2017
级公共事业管理和教育学的
三位同学
王健慧 陈奕喆 吕佳忆
王健慧
公共事业管理
1701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未来规划:
清华公管学院读公共政策硕士,继续探索公共政策学研究
奖项和荣誉:
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不动产基金奖学金、王老吉奖学金,凯泰资本杯创业大赛三等奖,浙江大学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五星级志愿者;曾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青马学院二期班长,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公共事业管理
1701
班学习委员。现为文化中国人才培养计划十一期成员、
ASES 2020
成员。
我的大学四年
改变与不变
大学四年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对“学习”这个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发生了改变。大一的时候觉得学好课本知识、考高分数就是“学习”,现在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我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学习,故而现在更加热衷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广泛尝试。
在校四年,“为公致新”的理想一直没有改变。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引领我这个公共管理领域的“小学生”入门。学校的老师总是不吝赐教,丰富的讲座和课程资源让我能够自由选择和旁听;课程培养模式让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并认识一群志同道合,能够互相助益、互相提携的朋友。专业班的同学们、文化中国的小伙伴们以及学生会的同事们带我重新认识了世界,也让我跳出狭隘,更好地成长,希望自己今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管理学者。
我的教院故事
非常想要感谢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的老师们,他们能够尊重我的兴趣,给我提供学习、科研和生活上的支持,并且也乐意倾听学生的分享,让我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是在学校和学院的帮助下我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认识了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特长的优秀的同学。
对于专业的理解
公共领域始终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领域。公共管理学科的存在,是帮助人们解决广泛存在的公共问题,包括教育、行政、卫生、土地等一系列的问题。公共管理学人需要学会审视时代背景判断问题性质,并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语境来设计体制、机制和工具等不同层面的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自诞生起就肩负着重塑公共精神的使命。公共精神,即一种有志于关怀公共事务,并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态度。公共管理学则是公共管理学者们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为公共精神的践行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保障,核心是“洞察”“理解”与“制度设计”。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关于学习与生活:
学习与生活不是冲突关系,是镶嵌和互补的关系。特别对于立志从事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的同学,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增加,课堂外的学习才是认识世界。
关于心态调适:
大学生活很充实,节奏也很快,容易被卷入盲目的“追逐”当中而迷失了自己。我在大学的前三年曾反反复复地迷失,寻找,所幸及时回归把住了生活的锚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拼命奋斗之余偶尔静下来想一想自己为之努力的意义,厘清自己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关于读书做事:
多读一些课堂外的书籍,尝试啃一些“硬书”,一些能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现状有所思考的书;要习惯今日事今日毕,努力建立起一套有秩序的生活节奏。
陈奕喆
教育学
1701
“
舒适感与被甩开同时到来”
未来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学方向攻读研究生
奖项和荣誉:
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三等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青年志愿者五星荣誉奖、雏鹰义工助学优秀志愿者、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团体);曾担任教育学院挂职团委副书记、丹青学园第六团总支兼职辅导员、教育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教育学
1701
班心理委员。
我的大学四年
改变与不变
最大的变化在于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刚来到浙大的时候,感觉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自己也不是特别自信,有时候会觉得闷声不响、安安稳稳地隐藏在人群中似乎也挺舒适的,但事实上相比于追求卓越,我更不习惯处于平庸的状态。在大一春夏学期后,我经历了一个心理和学习状态调整的过程。之后当面对一些任务与挑战的时候,我会在开始前就默认自己一定能做好。
另外,不打“安全牌”的思维习惯,则是我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可能在生活上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安利、推销一些爆款产品的人,但是在学习上我会很不喜欢自己的观点、作品、成果落入俗套。每当我开始一个任务之前,我都会先想一想最普遍的做法是什么、最常规保守的路径是什么、最容易想到的观点是什么,然后我就一定要做的不一样。可能这就意味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开发一条没什么人走过的路,但是这是我比较习惯的做法,我不希望别人拿到我的成品,第一反应是“不过如此”。
最后,能成功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也算是比较圆满地实现了从大一就开始为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我的教院故事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所以会更习惯和人打交道,对我而言帮助最大的也是教院人,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教育学院有一批很优秀的辅导员老师,除了周到细致的学生思政工作外,我在这些年里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几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仅有责任的捆绑,还有感情的联结。无论我在何时何地遇到了何种棘手的情况,辅导员会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并且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我觉得这一点是很有感染力的,对我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启发。
对于专业的理解
我觉得教育学是一个“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专业。本身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有其自身的学科边界,但与此同时又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处在交叉之中,因此我认为在教育学学习中,要秉承一种“博观约取”的态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广博的知识,以术业专攻的精神解决专业的问题。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秉承着“学习优先,兼顾其他”的原则。学习始终是一名大学生最本职的任务,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活应该全部围绕着绩点和学业展开。学生工作、科研经历、社会服务可以让我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而忙碌实际上是保持高效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绩点之外的活动就像跑步时的摆臂一样,它看似与你在跑步的双腿是无关的,但摆臂加快,也可以带动腿的步伐加快。
试炼的终点是花开万里,天道酬勤,愿诸位不负梦想。
吕佳忆
教育学
1701
“
有意识有感受地生活”
未来规划: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研究生
奖项和荣誉:
国家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江大学三等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学业优秀标兵、公益服务标兵、社会工作标兵,浙江大学五星级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2020
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队长);浙江大学“网络学习我有招”主题作品征集活动漫画类二等奖,浙江大学第二十一届校园文学大奖赛征文活动小说组三等奖,求是学院院徽征集活动“创意奖”。
我的大学四年
改变与不变
和大一的时候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学会接受自己和发现自己
。刚升入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被动,往往拿自己与别人、外界的标准进行
比对
,常感到失落和焦虑,但当经历增加、眼界开阔之后,加上身边人的启发,我在逐渐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进而确定了比较稳定的学习生活节奏,拥有了
更明确的目标和更从容的行动
。我想这也是最大的收获,因为它将持续影响我整个人生。另外,结识很多朋友和老师也是很重要的收获。很焦虑的时候,和朋友交流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保研夏令营的时候和一些老师交流,获得了很多帮助。
学院的价值导向是
“诚真、认真、启真、守真”
。四年里时常告诫自己的是保持
“真诚”
,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学习生活。
我不会做自己不齿的事情,想做的事就真心实意地好好做
。
我的教院故事
我觉得自己比较深入接触的教院老师都很“慷慨”,不管是学科知识,还是对生活和未来的想法,老师都不吝给予指点。事实上,接触得越多,看见老师们除了讲台上威严的一面背后更多的形象,就会觉得都是很可爱的人。
对于专业的理解
教育就像人人都能谈上几句但谁也无法保证说准的天气。所以,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育学就是学着发现人、发展人,让人成为他
/
她自己。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在校内,学业肯定是最主要的,生活之中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新体验。
要平衡学业、生活和学生工作间的关系,首先要在理性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明确三者对自己的价值所在;其次更多的关注个人感受,内心状态的稳定和快乐可以防止自己被吞噬;同时,可以在时间、地点上做一个明显的划分,比如工作日的学习之后,周六离开图书馆,用来感受学业以外的生活或维系友情,放松心情充实生活。
保持健康和快乐,认识自己,有意识、有感受地生活。
(本专题由教育学院全媒体中心策划、学生会和研博会共同执行,感谢王健慧、陈奕喆、吕佳忆同学接受采访并提供图文素材)
采编
/
毛兴嘉
审核
/
苏洁
2021
年
1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