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

[zì wǒ jiào yù]
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
收藏
0 有用+1
0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 受教育者 的身心 发展阶段 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 自觉性 ﹑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於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 自我监督 自我评价 的能力﹐善於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指导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见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文名
自我教育
含    义
学校德育的一种方式
简    介
自我反省及改正的自我教育方式
沿    革
中国 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封建主

基本信息

广义指受 教育者 以一定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认识 主观世界 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 自己实践 结果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

沿革

自我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 历来重视 封建主义 的自我修养。如 孔丘 强调立志,要求人们"志于道","择善而固执之"。他还提倡“内自省”,“ 内自讼 ”,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大学》说的“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 孟轲 强调德性涵养要依靠“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马克思主义者的 德育论 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 受教育者 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毛泽东提倡在人民内部让人民"用民主的方法, 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提倡“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并且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这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改造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民内部的安定团结,起了良好的作用。

任务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阶段 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 自觉性 、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 自我监督 自我评价 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 要指导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见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 学校中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少年先锋队 和学生会都是受教育者进行集体自我教育的组织,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让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意义

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高点是自我教育。 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要提高孩子的 自我意识 ,就需要教师和父母的 反馈作用 。相反,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是这样的——凡事都喜欢做“ 交通警察 ”,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学生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自我 生命观
1、“ 三生教育 ”即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 生命质量 ,实现 生命的意义 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 生存意志 ,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 适应能力 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 生活常识 ,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 生命观 、生存观、 生活观 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2、“三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 历史唯物主义 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种 社会思潮 价值观 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伟大使命,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 人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 动力特性 ,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 发展性教育 转变。
3、学生进行“ 三生教育 ”的紧迫性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现在,在许多高校,我们不时听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不可以否认,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的生命因各种原因从大学校园里消失,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
这些生命的离去,对学生有没有什么触动?应该说基本没有,当代学生对同龄人的离去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去思考这个群体的安全,更没有想过想方设法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然而,仅仅责怪学生是不够的,最主要的应从 教育体制 教育方法 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的学生自杀现象,已引起了各级教学 行政部门 、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已不仅仅是一个 社会问题 ,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4、其他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是影响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对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 他人教育 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 人类历史 ,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 外因 必须通过 内因 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当然,培养孩子的 自我教育能力 ,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承认。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 全面发展 ,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作用

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
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如实的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
自我教育
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靠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取得体验;二靠别人的准确的评价,在别人正确的帮助下认识自己。
所以,自信是指建立在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信心。
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自己有克服缺点的能力;
自信也不是教条地认为人应该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即使有某些缺点,也不影响自己从整体上仍是优秀的,值得骄傲的。
自信并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超过别人,而是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 否定自己 ,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的一种信念。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
自我教育
自强就是有 进取心 ,善于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激励自己,有一种奋发图强,战斗不息的精神。
自强是出自内心自愿的要求,而不是教师、家长一厢情愿从外部强加的;
自强,是在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打算,自己积极提出来的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更不是出于嫉妒的盲目攀比。
自强有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受到年龄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受到认识水平,尤其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从动机到内容,可以将自强分出若干等级,如为满足生存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的需要,为满足情感的需要,为满足 虚荣心 的需要,为满足实现远大理想的需要等不同层次的自强。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
自立就是勇于实践,敢于负责,顽强地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自立体现了务实的作风和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立,需要自觉地做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具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
自立又是指一种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敢于负责的态度,而不是那种处处依赖别人,毫无创见,喜欢随大流的心态。
自立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品质。只有通过自我践行才能产生自立的品质。自我践行是四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去践行,自我认识,自我要求都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和家长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想到做这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关系到动机的远大或渺小的 实质性 的一步,涉及到事情的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一步。
通过自我评价培养自尊的品质
自尊,就是自我尊重。究竟自己应该尊重自己什么?自尊要有个标准,自尊的核心问题是 评价标准 ,所以 苏联 心理学家科恩说:“ 自尊心 就是个人的 价值判断 ”,自尊也就是自己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追求标准。
自尊应该是体现了 社会价值 的一种 自我价值 追求,是指向深远的人生目标的追求,而不是为了虚荣心,为了面子的肤浅的价值追求,更不是出于狭隘目的,寻求私利的价值追求的自尊。
著名的詹姆士公式是:自尊=成就/追求。
这个公式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具体内容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对成就、对追求,每一个人的标准可能不一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自尊表现又很不同。例如,有的人把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追求;而有的人则把生活享受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有的人把“面子”作为重要的追求。因此他们的自尊表现必然不同。虽然表现不同,但对每个人来说,因为它是人的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重要性这一点上,又是完全一样的。
应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强大的 精神动力 ,准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做出贡献,用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价值。
要使孩子具有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又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超出物质利益的浩然气节。

形成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 ,力争达到一定 预期效果 ;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
自我认识内容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1、对最基础的 物质 层面的认识: 有对 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2、对 生理 层面的认识: 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3、对 机体 活动力的认识: 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4、对 心理 层面的认识: 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 气质类型 等等。
5、对 社会文化 层面的认识: 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 人生观 ,价值观, 知识积累 ,爱好特长, 行为习惯 等等。
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 西方心理学 说的 自我概念 是一致的。据研究,4、5岁,10岁,青春期是 自我概念发展 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自我认识制约
自我认识的内容虽然很广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认识的深度能达到哪一个层面,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是作为客体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没有经过多种测试,不易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如何;和别人交往极少的人,难以判断自己的 性格类型
另一方面,是作为主体的我,自身 中枢神经系统 发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儿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气质特点,这样一些带有抽象性质的品质,小学生也不可能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既不会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即使别人提出了,他们也无法去在这一层面上认识自己。
自我教育的前提
正确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现实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 智力测试 时,面对着一堆能组成马的形象的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因就是她处在一个教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的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同时,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就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是她还是不愿离去,边装边说“我能行”。后一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恩格斯 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所以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目标提出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然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还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仅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局面,从而满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计划安排
安排计划是自我 教育实践 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 过程管理 、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而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筹备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过程。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低龄孩子 自我监督 更是困难,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多是向外,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在违犯纪律,而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在违犯纪律。为了帮助他们,有的教师或家长不但要采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进行提醒,有时还要教会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自己的表象,以此来监督自己(如建议他们设想自己飞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样做作业的景象)。
通过自我监督发现了问题,有些是属于外界并没有什么干扰,是自己主观上就没有付出努力,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这种自身的坏习惯,只能是用自己的 意志力 来解决了。当然,毅力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
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干扰引起了自己的心理冲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坚持下去(如隔壁电视声的引诱),这就要善于重新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能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这些做法,只要是同学出于自愿,往往效果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
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 最佳表现 。过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发明 永动机 ,誓不罢休”的可怜人,当代也有成千上万个“不当上文学家,死不瞑目”的糊涂人,当他们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 造纸厂 时,也从不思考自己当文学家的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是否具备,仍然是咬紧牙关,一篇篇地写下去。
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战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下去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 自我评价 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雷锋的战友 乔安山 ,热心助人,将一位被别人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强加给乔安山。这时乔安山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个自我评价,如果认为“救人反被诬”,“ 好心不得好报 ”,从事情的全部过程看,看来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当前 社会现实 ,做了一件傻事,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会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而乔安山却是坚定地用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来评价这件事,宁肯自己受委屈,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 自我评价 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价值

自我评价 要有标准。人每当做完一件事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价值”这把 尺子 量一量,即通常说的“值不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把尺子并不是不变的,不但每一个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自己用的尺子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是较低层次的价值意识,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则是较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在系统化和理论化之后,就成为对人影响极大的价值观了。
自我践行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看到实践的对象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极大地影响自己的认识,不但影响对 客观世界 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小男孩把大石头搬开,他评价自己是大力士;小女孩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手工,她评价自己为“巧姑娘”,这些都会增长信心,获得新的动力。幼儿把自己的好吃的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得到了“好孩子”的评价,产生了一种幸福的体验;小学生把字写得特别工整,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他感觉特别光荣……这些开始虽然都是他人的、间接的评价,但是都会进一步变成为他的 自我评价 ,成为继续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相反,间接的批评性评价,也都会成为一种痛苦体验,转化为他自己的评价,从而削弱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例如,有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学雷锋,做了好事,回到家里,得到的却是:“都什么年代了,还学什么雷锋,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大 傻冒 ”的讽刺挖苦。这种 他人评价 ,使学生得到的是负面的体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往往会转化为他自己的错误评价,从而改变了他的前进的方向。
自我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价值意识会影响自我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自我践行也会影响 人的价值 意识,并进一步影响自我认识,使他重新认识自己。尤其对于不成熟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有的中学生在 班集体 中,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拖集体的后腿,自己也努力使自己学习成绩上去。在这种目的尚不远大,认识也不深刻形成的动力驱使下,自己的学习的确上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掌握知识和本领的愉快,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的需要,形成了新的价值意识。用这种价值意识评价自己,就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上的问题,对那种不求上进的心态感到羞愧,对自己不再是“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他将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走上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
这个过程,对于那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变与发展更加重要。

方法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中,如何发挥学生自我 教育作用 ,其方法与途径很多,它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知、情、意、行的全过程,归结起来可以在发挥自我认识、自我实践、 自我评价 三个系列教育作用上狠下功夫。
1.自我思考。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思想道德 行为准则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了解,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2.自我介绍。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堂 教学活动 ,恰当引导学生针对其相关相联的主题,介绍自己的认识、看法、体会、感受和思想行为,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检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照道德 行为规范 ,鼓励学生大胆自我检讨,以达到自我认识、教育之目的。
1. 自我体验 活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以及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对其道德观点、 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 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评论,以期通过自我体验活动,达到对这种观点、品质、行为深化、巩固之目的。
2.自我 训练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义务劳动 、生产、 服务劳动 等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训练,从而产生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节律活动。 教师结合教材、 学生守则 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要求,指导学生自订自我节律约束的 规章制度 ,自我规范执行,以此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评价 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自我教育活动,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1.组织自我评述活动。 教师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对某一观点或某一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评述,从中进行自我教育。
2.组织自我评判活动。 在教学中,对照有关内容,组织并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评判。
3.组织自我鉴定活动。 组织学生自我评述、自我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鉴定,明白自己思想品德行为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要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当,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仅如此,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