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 玛斯塔巴(Mastaba):公元前40世纪,古埃及一种墓的形制。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最初用于古埃及住宅形式。其特点是在地下建造宽大的墓室,在地上建造砖制的祭祀厅堂,呈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设入口。
2. 奥西里斯柱: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位于皇帝祀庙里一种柱式。其特点为在柱子前面有一尊穿着彼岸之神奥西里斯服装的女皇立像,但面容是皇帝的,表示皇帝死后成为彼岸之神。
3.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出现在神庙前,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50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例如爱德府神庙前的方尖碑。
4. 山岳台(Ziggurat):古代两河流域的一种高台形的宗教建筑物,用以表达对山岳崇拜及敬畏,其特征为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首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代表建于公元前21世纪的乌尔山岳台。
5. 空中花园:古代西亚的杰出建筑,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新巴比伦内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妃所建。这是一座阶梯式的花园,被描述成披首花木盛装的小山。
6.萨艮二世王宫(亚述):古代两河流域,位于西亚的亚述帝国王宫。
7.人首翼牛像:位于萨艮二世王宫大门的一种浮雕,其特点是在正面2条腿,侧面4条,转角1条两面共用,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所以并不显得茺诞。
8.帕赛玻里斯宫(玻斯):建于公元前4世纪,位于西亚的玻斯王宫。
9.百柱厅:位于西亚帕赛玻里斯方宫里的一个典仪性的大厅,因其中有石柱100根而得名。
10. 克诺索斯宫殿(克里特):建于公元前20世纪,位于克里特岛的爱琴文化宫殿。
11.狮子门(迈锡尼):辸锡尼时期一咱卫城城门形制,其特征为高、宽均为3.5米,门上的过梁中央厚约90厘米,两端渐薄,结构上很合理。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券里填一块石板,浮雕着一对相向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央一根象征宫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细的。
12. 卫城(Acropolis):古希腊的一种政治、军事、宗教的中心,被认为是守护神或自然神的圣地。常有神庙作为其中心建筑,供奉神灵,如雅典卫城。
13. 围廊式:古希腊神庙的一种典型平面形制,中间设大厅,围绕其有一圈列柱围廊。
14. 柱式(Ordo):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已经有了相当稳定的成熟的做法,这套做法被古罗马人称为柱式。
15.多立克:古代希腊的三种典型柱式之一,其特点是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檐部较重,极少线脚,表现出雄壮有力,代表建筑有帕提农神庙外廊所有的多立克柱式。
16. 爱奥尼:古代希腊的三种典型柱式之一,其特点是比例修长,开间较宽,檐部较轻,柱头为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多用桂叶和忍冬草叶作雕饰。
17. 科林斯:古代希腊的三种典型柱式之一,其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叶,作为 副处 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后被罗马人继承。
18. 雅典卫城(Acropolis Athens):古希腊卫城的典型实例,建于公元前5世纪,由帕提农、伊瑞克提翁、山门、胜利神庙等组成,成自由式布置,建筑排布顺应地势。
19. 帕提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里的古希腊典型神庙代表,建于公元前4世纪,设计人为伊克底努、卡里克拉特,神庙采用列柱围廊式,多立克柱式,东西各8柱,南北各17柱,形制隆重、华丽。
20.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雅典卫城里的古希腊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建筑师为皮忒欧,爱奥尼柱式的典型代表,平面由三个矩形组成。
21.奖杯亭: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主要特征是下面有台基,上面是圆形实心的亭子,亭子有壁柱,顶上有奖杯。代表是古希腊雅典奖杯亭。
22. 集中式:建筑物的形制,主要是指建筑的构图的对立统一首先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垂直轴线,各部分统率在这条轴线之下,向心性很强。代表如罗马万神庙、意大利的坦比哀多。
23. 列雪柱拉德音乐纪念亭:公元前3世纪希腊本土后期的作品,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圆亭立于一2.9米见方的基座上,顶上为得奖奖杯。从杯底至地面为10米多,造型秀丽,装饰自下而上渐丰富。
24. Agora:在建筑中特指古希腊广场,如Assos Agora 为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
25. 叠柱式: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立面构图形式,即下层用比较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上层用比较欣修华丽的爱奥尼柱,上层柱子的底径等于或稍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下下层的柱式都是具备完整的三部分,不会因为叠置而省略或简化。代表帕迦马雅典娜庙。
26. 拱顶体系:古罗马时期,在券拱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其特点是:一列十字拱串边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侧推力由两侧的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代表是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
27. 肋架拱(骨架券前身):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一种结构形式,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此种做法发展成为罗马风时期的骨架券。
28. 尼姆加尔输水道:建于古罗马时期,现部分遗址位于法国戛河河谷,由三层连续券组成。
29.券柱式:起源于古罗马的券拱与柱式组合起来的立面样式,其特点为把柱式放置在卷拱之间的壁上,作为一种装饰,而卷洞则在柱式的开间里,代表为古罗马斗兽声立面。
30.连续券:起源于古罗马的券拱与柱式组合起来的立面样式,其特点为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代表为卡瑞卡拉温水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