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明刘慈欣所作的《三体》一书有多厉害,仅需提及它是亚洲首部摘得有科幻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以及中国首部被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的中国小说,就够了——雨果奖和星云奖,是全球科幻圈内公认的两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大奖。
因此,《三体》代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高地,它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让世界认知到中国厉害的科幻文学作品。
但是,抛开专业奖项的意见,为什么这部首发于2008年的小说能够在科幻迷、乃至更大的读者圈中
,
长红至今?
就在最近,我们在2020年世界读书日,发起了荐书征集活动,《三体》也成为最多读者票选的书籍之一。
很巧的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陶亮和工学院PI张岳,也都想推荐《三体》——这也是春读接力栏目开设以来的首度“撞书”。但是,他们的阅读方式大相径庭——陶亮是看完了《三体》,而张岳是听完了《三体》;而他们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有所不同。
你的《三体》体验和他们一样吗?
或者,如果你还没勇气开启这部90万字大部头,不妨试试陶亮与张岳的阅读建议。
读了多遍的陶亮如是说
阅读心得
科研科幻相通,我推荐做科研的人看它。
阅读建议
如果你觉得难读,可以3部分开读。
作为《三体》的书迷,陶亮几乎是追着《三体》小说的更新,同步进行阅读的:第一部,他是跟着《科幻世界》杂志的连载,一个个月一期期追的;第二部是买了书看的,但书在美国搬家的时候遗失了;第三部,也是在美国时买的书,回国后还一直带在身边,目前就放在办公室书架上,时不时他还会拿出来翻一翻。
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本“独立”的阅读模式,陶亮有个给大家的“亲民”阅读建议:“如果你觉得一口气读完三本太累了,那就分开读吧。”当然,作为代价,这种读法会有损欣赏《三体》全书故事的流畅感和宏大感,可能会相较没那么过瘾。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陶亮发现科幻与科研,具备相通之处——科幻是科研前瞻性的延伸,“很多时候,科幻,尤其是硬科幻小说中的科幻设定,你会发现随着人类发展,最后变成了现实——比如说《海底两万里》中关于长程自给潜艇的畅想。”
所谓硬科幻,指的是以基于科学基础上进行严格推演作为背景设定的科幻作品,与借着奇幻的包装讲故事的软科幻相对应。而《三体》,正是这样一部具备严谨设定的硬科幻小说。这部小说中即便是“超现实”的设定背景,也俱有合理的逻辑性,站得住脚的。
甚至于,陶亮发现:“有的内容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东西。”陶亮举了个例子,比如书中出现的冷冻人体的技术,虽然迄今我们还未在人体上实现,但是在低等动物或者细胞的层面,已经不是“痴人说梦”——比如可以低温冷冻细胞,随后根据需求再“复苏”。
同时,陶亮觉得,这部获得了雨果奖“认证”的小说也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它在情节上非常吸引人,即便从放松休闲的角度看,也值得一读。
不过,前提是你得“撑过”相对晦涩的第一部——“第一部很多部分都是铺垫和伏笔,在交代故事背景,在阅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你甚至会怀疑自己在读的是不是科幻小说,甚至连‘三体’这种文明都没有正面出现。”陶亮说。
总体而言,陶亮还是建议你耐心去读一读时间跨度大、世界观宏大、又充满哲学思考的《三体》。尤其是,如果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你一定可以在阅读中感到强烈共鸣,也许,还能汲取科研灵感。
《三体》英文版
听完了全书的张岳如是说
阅读心得
文学性科幻性兼备,还有可贵的想象力。
阅读建议
三部的精彩程度递增,值得你坚持住——又或者,你可以选择听书。
很难说张岳看了《三体》。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张岳并没有读过其中的文字——他是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听完全书的。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2012年左右,张岳在做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恰好有朋友推荐了这套书,有听书习惯的他,便在App上开始了独特的“阅读”旅程,在吃饭时候,断断续续听完了全书。
尽管“消化”方式不一样,张岳跟陶亮一样,对《三体》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赞不绝口;此外,张岳对刘慈欣饱满的想象力印象尤其深刻。比如:第一部里,用一根新材料的细线切割一艘轮船,以及两个质子可以锁定地球的科技;第二部里,通过核聚变实现地下城市的构想,以及黑暗森林法则的设计;第三部中,对于整个宇宙演变过程的理解;这些构思都非常有趣。
但追溯到刚开始,在听作为铺垫的第一部时,张岳并没有觉得“有意思”——情形是从第二部开始扭转的:“我个人觉得这三部一部比一部更精彩。你会感受到一种震撼,格局很大,同时构思也非常巧妙。”
张岳举例,在想象与外星人的接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外星人长什么样,说什么语言,但是思路就此就卡住了。
而刘慈欣的写法如此不同,他从社会、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包括在第二部中发散出的“宇宙社会学”的概念(一套描述当前宇宙社会大图景的大体系的一门学科),张岳回顾道:“事实上,纵观整个故事,三体人(即书中构思的一个外星智慧文明种群)和人也没有怎么接触过,但他可以把这个三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写得很复杂且有意思。”
书中的场景宏大,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吸引人。太阳系被降维打击变成一幅图画的场景栩栩如生。一个星球跨越亿年颜色更变也充满沧桑。书中有一个片段,是地球看到发送回来的被三体人捕获的云天明割麦子的场景,像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在宏观宏大的同时,微观到角色上,张岳认为《三体》的人物性格刻画也很精彩。第二部中对罗辑幻想女友的描述充满文学色彩。第三部中被三体人复活的云天明在虎视眈眈的监视下通过讲述的三个故事,巧妙地把引力波飞行器如何制造的关键传递给了程心,构思也很精巧。
对了,关于听书,张岳觉得这样的“阅读”形式有一个好处:“如果是读书,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往后翻,再回头读,反而会落掉很多细节。但是听书,像看电视剧一样,你不会错过内容。”
所以,如果觉得读厚重的《三体》缺乏开始的勇气,不妨试试张岳的听书法。
再聊一点
:
关于阅读,他们这么认为
虽然近来几年,因为科研繁忙,陶亮看书较以往少了,但是喜欢逛书店的他,还是建议大家多看看书:
“它可以不断地增强你的阅历,各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而且,不同阶段的你,也会喜欢不同的书。总体来说,书还是人类心灵的一个慰藉,有时候也可以作放松打发时间之用。读书和看一些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还是不一样的。”
除了《三体》,他还推荐大家阅读不同风格的书,比如《时间简史》、《从一到无穷大》,又比如西湖大学工学院PI张紫阳在世界读书日给大家也推荐了的《三个火枪手》等。
在英国牛津求学期间,张岳经常造访的牛津大学图书馆
张岳比较喜欢历史书,在他的办公室中,依然可以发现不少他的“心头好”,比如西方哲学史,又比如《道德经》。同时,身为父亲的他,现在“带领”全家,在家吃饭的时候听书比较多,最近听过的包括《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张岳阅读的类型,总体来说比较杂:
“人一辈子都需要学习,阅读可以陶冶自我,了解更多世界的不同侧面,也会使得你的胸怀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