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Xi Bao Xuan Letters" is a collection of letters by Yao Nai in his middle and later year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t richly contains layers of literary theories, Confucian ideology, as well as trivial matters in life. Its narrative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are rare in Yao Nai's other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essays, thus indispensable for Yao Nai research. Although, most researchers regard this book as an addi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his poetry and essays, and only quoting fragments of its content instead of discussing it as a whol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Xi Bao Xuan Letters", explores its extraordinariness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personages he communicates with, life trivia, literary theory, Confucian ideology, and art of his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based on the five aspects listed above;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views previous literature, define the research scope and approach, formulat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plan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Xibaoxuan Let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Yao Nai”.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discuss about Yao Nai’s relationship and bound with his teachers, family and relatives, peers and friends, four mast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respectively, building up the foundation to understand “Xi Bao Xuan Letters” ; Chapter 3 "The Trivial Life Matters " categorized into four writings including personal life, family life and Patriotism, experience inheritance, and Feng Shui burial custom, from which we could explore subtle sentiment in daily life; Chapter 4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in "Xi Bao Xuan Letters"" analyzes the Confucianism the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standpoint and study methods explained in the book;
In Chapter 5,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and Orientations in "Xi Bao Xuan Letters"”,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of the book is discussed in 3 approaches include General Literature theory, Crea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theory; Chapter 6 "The Writing Art of "Xi bao Xuan Letters"" presents the writing style, text art and common rhetoric techniques of "Xi Bao Xuan Letters" ; Chapter 7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Xi Bao Xuan Letters"" extends inside-out, elaborate the value of "Xi Bao Xuan Letters"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field, how it completes the essays collection, demonstrate unique merger of scholars and literati's viewpoints. We also discuss how it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Yao's disciples and influe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ongcheng School; Chapter 8 is the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sequentially extends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ner, from the inner to the expansion of influence, hoping to fully present the beauty of " Xi Bao Xuan Letters ", thus deepen our knowledge of the study of Yao Nai and Tongcheng School.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 4
一、尺牘的流變與近代尺牘研究回顧 4
二、姚鼐與桐城派的研究回顧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版本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一、研究方法 24
二、研究步驟 2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預期成果 27
第二章 《惜抱軒尺牘》的重要交流對象與其關係 29
第一節 師 長 29
一、劉大櫆 30
二、姚 範 34
第二節 親人、親戚與同族 37
一、兒子:姚景衡、姚師古與姚執雉 38
二、妹妹:畹容閣四姑太太 43
三、姪孫輩:姚瑩與姚元之 45
第三節 同輩與好友 50
一、謝啟昆 51
二、汪志伊 53
三、翁方綱 56
第四節 姚門四傑與其他學生 59
一、陳用光 61
二、鮑桂星 65
三、姚門四傑 67
結 語 76
第三章 《惜抱軒尺牘》的生活書寫與題材 77
第一節 個人生活 79
一、「衰老將盡年」的身心狀況 79
二、「貧而能守善」的經濟情況 89
三、「文章作滿家」的受託代筆 97
第二節 家國關懷 102
第三節 經驗智慧 110
第四節 風水營葬 117
結 語 128
第四章 《惜抱軒尺牘》的學術觀點與取向 129
第一節 漢宋之爭與時學批評 130
一、姚鼐與《惜抱軒尺牘》的學術背景 130
二、《尺牘》對乾嘉學者的批評 139
第二節 治學態度的建立 168
一、閎通明澈,不受障蔽 168
二、漢宋調和,擇善而從 175
三、著書立說,成一家言 182
第三節 讀書方法的分享 190
一、選擇經典 190
二、用功精專 194
結 語 201
第五章 《惜抱軒尺牘》的文學觀點與取向 203
第一節 本源論 204
一、根極於性命,探源於經訓 204
二、盡其才學,博聞彊識 210
第二節 創作論 229
一、命意 230
二、立格 234
三、行氣 236
四、遣詞 240
五、理充於中 244
六、聲振於外 247
第三節 批評論 251
一、風格批評 251
二、作家評論 262
三、時文批評 276
結 語 285
第六章 《惜抱軒尺牘》的寫作藝術 287
第一節 《惜抱軒尺牘》的篇章藝術 287
一、敘事尺牘的篇章藝術 288
二、論說尺牘的篇章藝術 293
第二節 《惜抱軒尺牘》的寫作風格 304
一、詞雅氣暢,語簡事盡 307
二、理得情當,審明守篤 314
三、信手任心,謔浪笑傲 327
第三節 《惜抱軒尺牘》的修辭藝術 334
一、《惜抱軒尺牘》中的表意調整及修辭 334
二、《惜抱軒尺牘》中的形式設計及修辭 340
結 語 344
第七章 《惜抱軒尺牘》的價值與影響 345
第一節 《惜抱軒尺牘》的價值 345
一、建構中晚年生活的面貌與研究主題 345
二、和《文集》相輔互證的經學與文學思想 351
三、兼具學者尺牘與文人尺牘的雙重特質 356
第二節 《惜抱軒尺牘》的影響 362
一、平行的影響 362
二、垂直的影響 367
結 語 369
第八章 結 論 371
附錄:《惜抱軒尺牘》中姚鼐書信往來者一覽表 375
主要參考文獻 411
主要參考文獻
一、姚鼐《惜抱軒尺牘》版本
姚鼐:《惜抱尺牘》,北京:中國書店,1909年,宣統初元小萬柳堂據海源閣本重撫刊。
姚鼐撰,龔復初標點:《姚惜抱尺牘》,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年5月。電子資源:https://goo.gl/3S2FnQ。
姚鼐撰,佚名編:《清代名人尺牘‧姚惜抱尺牘》,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8月。
姚鼐撰,楊以增輯:《惜抱先生尺牘》,載《海源閣叢書》,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姚鼐撰,陳用光編:《惜抱軒尺牘》,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據宣統初元小萬柳堂據海源閣本重刊本影印。
姚鼐,吳汝綸撰:《尺牘新編‧姚惜抱尺牘;吳摯甫尺牘》,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12月。
姚鼐撰,盧坡點校:《惜抱軒尺牘》,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姚鼐撰,于浩編:《清代名人尺牘選萃》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10月。
姚鼐撰,徐宗亮編:《惜抱先生尺牘補編二卷》,載《惜抱軒遺書三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出版時間不詳,電子資源:https://goo.gl/hVJ5Pn。
二、姚鼐著作
姚鼐著、宋晶如、章榮譯編:《古文辭類纂》,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2月。
姚鼐撰,懶散道人標注:《惜抱軒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姚鼐:《今體詩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姚鼐撰,楊家駱編:《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7月三版。
姚鼐:《惜抱軒手札》,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姚鼐撰,姚永樸訓纂、宋校永校點:《惜抱軒詩集訓纂》,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再版。
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8月。
姚鼐撰,黃鈞等注譯:《新譯古文辭類纂》,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4月。
姚鼐撰,劉季高標校:《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再版。
姚鼐撰:《惜抱軒九經說》,網路資源: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75629.cn/page/n2/mode/2up。(檢索時間:2021/06/01)
三、其他古籍
撰者不詳;嚴一萍選輯:《黃帝宅經》,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春秋】左丘明;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二版三刷,2017年1月。
【三國】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9月。
【三國】曹丕著,孫馮翼輯:《典論‧論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三國】曹操著、曹丕著、曹植著:《三曹集》,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1月。
【西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隱公-桓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西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隱公-文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南朝宋】陶淵明原著;溫洪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南朝梁】任昉撰;【明】陳懋仁註:《文章起源注》,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10月。
【南朝梁】蕭統編;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北魏】酈道元原注;陳橋驛注譯:《水經注:注譯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唐】李白著;【唐】杜甫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8月。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韓昌黎文集校注》,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北宋】歐陽修著;楊家駱主編:《歐陽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6月。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合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大眾書局,1935年8月。
【南宋】朱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南宋】朱熹著;曹美秀校對:《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12月。
【南宋】朱熹撰;王貽梁校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9月。
【南宋】彭龜年撰:《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8月。
【南宋】龔頤正著:《芥隱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李漁:《閑情偶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
【明】吳訥等著,陳慷玲校對:《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7月。
【明】徐善繼、徐善述撰;北京故宮博物院編:《重刊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
【明】高棅:《唐詩品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頁37。
【明】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明】歸有光撰:《歸震川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清】王芑孫:《淵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文治撰,嚴一萍選:《夢樓選集》,臺北:藝文書局,1968年。
【清】王文治撰,劉弈校點:《王文治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
【清】王韜著,汪北林、劉林編校:《弢園尺牘》,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12月。
【清】王昶著,周維德校輯:《蒲褐山房詩話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清】孔廣森著;崔冠華點校:《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清】方苞著:《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
【清】方苞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
【清】方東樹纂;漆永詳點校:《漢學商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6月。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點校:《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清】尹會一:《健餘先生尺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月。
【清】江藩著;鍾哲整理:《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李祖陶:《國朝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汝綸著;朱秀梅校點:《吳汝綸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清】周亮工著,米田點校:《尺牘新鈔》,湖南:岳麓書社,2016年1月。
【清】杭世駿:《科詞掌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3月。
【清】姚元之撰、李解民校點:《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姚瑩:《中復堂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姚瑩著,沈雲龍主編:《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外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清】姚鼐選,方東樹評,汪中編:《方東樹評今體詩鈔》,臺北:聯經圖書出版公司,1975年。
【清】姚範撰;【清】姚瑩編:《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
【清】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清】秦瀛:《小峴山人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
【清】陳用光原作;許雋超、王曉暉點校;蔡長林校訂:《陳用光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5月。
【清】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陳確著:《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4月。
【清】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清】桂馥:《晚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袁枚著,王志英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袁枚著,欒保群點校:《小倉山房尺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清】馬其昶撰,彭君華校點:《桐城耆舊傳》,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7月。
【清】梅曾亮撰,彭國忠、胡曉明校點:《柏峴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張維屏編撰;陳永正點校:《國朝詩人徵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清】張聰咸:《左傳杜注辯證》。
網路資源: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74695.cn/page/n102/mode/2up。(檢索時間:2021/06/01)
【清】梁章鉅:《制藝叢話》,上海:上海書局,2001年12月。
【清】章學誠撰:嚴一萍選輯:《丙辰劄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清】章學誠著;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12月。
【清】程晉芳撰,魏世名校點:《勉行堂詩文集》,合肥:黃山出版社,2012年1月。
【清】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月。
【清】曾國藩撰;彭靖等整理:《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2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曾文正公書牘》,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7月。
【清】曾國藩著:《曾國藩文集》,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清】曾國藩編纂;孫雍長點校:《經史百家雜鈔》,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惠棟撰;嚴一萍選輯:《春秋左傳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葉燮、沈德乾等著;郭紹虞主編:《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清】趙慎畛撰,徐懷寶校點:《榆巢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清】廖大聞、金鼎壽撰:《桐城續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劉大櫆撰,舒蕪校點:《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劉大櫆著,吳孟復標點:《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清】劉聲木撰,徐天祥校點:《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合肥:黃山書院,2011年12月。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
【清】錢謙益著:《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2版。
【清】戴震著:《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清】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群,呂宗立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清】顧炎武撰;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清】龔萼著;余軍校注:《雪鴻軒尺牘》,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0月。
四、桐城派相關研究專著
王鎮遠:《桐城派》,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11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
任雪山:《桐城派文論的現代回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朱玄:《姚惜抱學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朱修春主編:《桐城派學術檔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主編:《桐城派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何天杰:《桐城文派:文章法的總結與超越》,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7月。
汪孔豐:《麻溪姚氏與桐城派的演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吳薇:《桐城文章與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周中明:《桐城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周中明:《姚鼐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陳用光、梅曾亮、曾國藩、吳汝綸四大古文圈子為中心》,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10月。
姜書閣:《桐城文派述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11月。
張器友:《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趙建章:《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9月。
賈文昭編著:《桐城派文論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葉龍:《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香港:繁榮出版社,1998年12月。
楊懷志主編:《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漆緒邦:《方苞‧姚鼐》,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鄧心強、史修永編:《桐城派文體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盧坡:《姚鼐詩文及交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
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
五、尺牘、書信研究專著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尺牘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山陰道上人:《詳註分類尺牘集成》,上海:會文堂,1919年。
今古尺牘通覽編輯組:《今古尺牘通覽》,福州:福建省永春文化館,1982年4月。
王闓運等著、陳龢祥編:《廣註分類文學尺牘全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李慕如:《應用文:尺牘書信與日用文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李茂肅:《歷代書信賞析》,濟南:明天出版社,1981年1月。
希夷:《歷代名人書信精華》,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吳大逵、楊忠選注:《歷代書信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吳瑞書:《尺牘辭海》,上海:春明書店,1947年。
金寒英:《尺牘新範》,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許慕羲:《尺牘大全》,臺北:廣文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程星生等編:《文言尺牘示範》,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9月。
黃保真:《古代文人書信精華》,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3年1月。
楊文科:《尺牘寫作指要》,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10月。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鄭逸梅:《尺牘叢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
六、散文、文體、文章學、章法學、辭章學研究
刊授大學編著:《中國實用文體大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10月。
吳承學、何詩海編:《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李小蘭:《中國古代批評文體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振甫:《中國文章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3月。
徐興華、徐尚衡、居萬榮編:《中國古代文體總攬》,瀋陽:瀋陽出版社,1994年12月。
姚愛斌:《中國古代文體論思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曉芬:《中國古典散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二版。
程福寧:《中國文章史要略》,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傅璇琮主編,黃維畢注譯:《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書信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楊民:《萬川一月──中國古代散文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劉衍主編:《中國散文史綱》,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顧彬等著、周克駿、李雙志譯:《中國古典散文: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散文、遊記、筆記和書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七、文學史、文學批評史研究專著
王鎮遠、鄔國平著:《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2016年9月。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周寅賓:《明清散文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青木正兒著、楊鐵嬰譯:《清代文學評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1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8月。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書局,1983年。
段啟明、汪龍麟著:《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八、其他
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德毅:《清人別名字號索引》,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85年3月。
王國維撰;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王國維著;靳德峻箋證;蒲菁補箋:《人間詞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編:《中國文學家辭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輯:《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6月。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三六》,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一四八一‧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江慶伯編:《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朱太忙編:《名儒尺牘》,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1935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杜連喆、房兆楹編:《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月。
李人奎:《風水辭林秘解》,臺北:泉源出版社,1995年12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門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9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月。
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佚名著,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李春光:《清代學人錄》,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沈永寶編:《錢玄同五四時期言論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0月。
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作人:《周作人書信》,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3月。
金天翮:《皖志列傳稿》,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月。
胡適、陳獨秀著:《文學改良芻議‧附錄一‧文學革命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月。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社,1977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社,2016年7月。
徐世昌編、舒大綱等校點:《清儒學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惜春外史:《花影尺牘》,上海:上海進德圖書局,1925年。
陳德芸:《古今人物別名索引》,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
陳乃乾:《清代碑傳文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月初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梁樹風等著;香港中文系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編:《明清研究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張靜二:《文氣論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4月。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98年6月。
張昇編:《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0月。
張仁青:《應用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3月第四刷。
舒蕪等編選:《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增訂三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葉百豐編著:《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2月。
葛虛存原編;琴石山人校訂;馬蓉點校:《清代名人軼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9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錢仲聯主編,馬衛中等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錢基博:《韓愈志》,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下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蓋博瑞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杜念中譯:《不確定的年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二印。
魯迅原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6月。
蔡長林:《文章自可觀風色: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12月。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7年2月六版。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3月。
魏聰祺:《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8月。
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臧勵龢主編:《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九、期刊論文
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第3期,2004年9月。
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加與人口壓力〉,《復興崗學報》,第82期,2004年。
王基倫:〈《春秋》筆法與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的古文創作〉,《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期,1982年7月。
王鵬凱:〈紀昀撰《四庫全書總目》說之論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97期,2009年10月。
王鵬凱:〈從《閱微草堂筆記》中之儒者形象看紀昀的治學趨向〉,《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0期,2010年6月。
方志紅:〈選本批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方法之一〉,《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方美芬:〈談《何處尋你》的史料運用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7年9月號,2008年9月。
甘秉慧:〈八股文經世乎?──兼論劉熙載之經世觀〉,《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
朱曙輝:〈論姚鼐對厲鶚之詩學批評〉,《宿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12期,2011年12月。
李秋華:〈從《惜抱軒書錄》看纂前提要與纂後提要之差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5期,1999年。
李國慶:〈紀曉嵐潤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舉例〉,《山東圖書館季刊》,第3期,2008年。
李李:〈由序引、尺牘小品看袁小修之文論〉,《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期,2008年。
李李:〈由尺牘小說看袁小修之生活與個性〉,《中國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7期,2008年。
李向昇:〈性情與法度:論汪琬對錢謙益古文觀的批評〉,《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
吳宛蓉:〈從《孟子字義疏證》的著書成因及內容剖析戴東原晚年思想〉,《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
汪惠娟:〈從清代考據學談起──論戴震的義理思想〉,《哲學論集》,第35期,2002年7月。
尚麗姝:〈一代能吏汪志伊及其與姚鼐交往論述〉,《斯文》,第四輯,2019年3月。
金鎬:〈姚範及其詩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1999年。
邱詩雯:〈桐城詩法與史家筆法--以《昭昧詹言》為例〉,《雲漢學刊》,第20期,2009年。
林淑貞:〈生死關懷與生命美典的書寫──以方苞傳、祭文、哀辭、墓表、墓誌銘為視域〉,《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4期,2003年。
祝尚書:〈論宋代時文的「以古文為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7年第4期,2007年。
侯美珍:〈明清科舉八股小題文研究〉,《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
徐國能:〈桐城詩派杜詩學析探──以姚鼐、方東樹為中心〉,《中國學術期刊》,第30期,2008年。
徐雁平:〈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漢學研究》,第45期,2004年。
孫淑芳:〈袁中郎尺牘之修辭特色──列舉、排比、與層遞〉,《儒光學報》,第18期,2000年。
高衛紅:〈不事雕琢而字有風味──重讀歸有光〈項脊軒志〉〉,《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8年11月。
陳平原:〈文派、文選與講學──姚鼐的為人與為文〉,《學術界》,2003年5月,第102期。
陳韻竹:〈桐城派古文家──劉大櫆思想研究〉,《逢甲人文學報》,第9期,2004年。
陳欽忠:〈尺牘與六朝書風〉,《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5年。
陳玉女:〈晚明僧俗往來書信中的對話課題──心事‧家事‧官場事〉,第14期,2010年。
張靜二:〈姚鼐的詩文理論──以「氣」為中心的創作觀〉,《中外文學》,第20卷5期,1991年。
張循:〈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2009年3月。
張循:〈漢學內部的「漢宋之爭」──從陳澧的「漢宋調和」看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深層意義〉,《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
張素卿:〈惠棟的《春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2年12月。
張麗珠:〈紀昀反宋學的思想意義──以《四庫提要》與《閱微草堂筆記》為觀察線索〉,《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黃嘉音:〈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踰越〉,《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1994年。
彭衛民:〈學歸大統:清代「漢宋之爭」的三個階段〉,《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8期,2010年。
彭衛民:〈在「尊德性」與「道問學」之間:清代「漢宋之爭」的內在理路〉,《史學彙刊》,第25期,2010年。
程克雅:〈敖繼公《儀禮集說》駁議鄭注《儀禮》之研究〉,《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賀科偉:〈秦漢簡牘官文書收藏管理制度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第5期,2014年5月。
路楊:〈厲鶚詩學主張淺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年7期,2010年7月。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
楊淑華:〈「詩文一理,取徑不同」──姚鼐「以文論詩」觀點釐析〉,《臺中師院學報》,第14期,2000年。
楊淑華:〈中國傳統詩選集的「典律」交替:以《古詩選》為探討核心〉,《臺中師院學報》,第17卷2期,2003年12月。
楊儒賓:〈「性命」怎麼何「天道」相貫通的──理學家對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卷5期,2011年9月。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年10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3期,2013年5月。
熊偉華、張其凡:〈《惜抱軒書錄》與姚鼐的學術傾向〉,《史學月刊》,第5期,2007年。
蔡英俊:〈曹丕「典論論文」析論〉,《中外文學》,第8卷第12期,1980年5月。
蔡長林:〈乾嘉之際的非原教主義論述──姚鼐《易說》的經學見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2期,2021年1月。
蔡妙真:〈微言與解密──阮籍〈詠懷詩〉引用《春秋》傳的闡解效應〉,《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
劉杰:〈何謂作者?試以「述而不作」的孔子為例進行分析〉,《圖書資訊學刊》,第13卷第2期,2015年12月。
劉天琪:〈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成書考〉,《中華書道》,第63期,2009年3月。
劉祥光:〈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臺大歷史學報》,第45期,2010年6月。
劉祥光:〈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5期,2011年11月。
鄭永昌:〈評介岸本美緒著《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期,1997年12月。
盧坡:〈姚鼐尺牘輯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19年3月。
顏智英:〈姚鼐「復魯絜非書」之文學理論〉,《孔孟月刊》,第29卷1期,1990年。
十、學位論文
王啟芳:《晚清桐城詩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
吳微:《桐城文章與新學的興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吳慧貞:《姚鼐古文義法及文章寫作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吳惠雯:《晚明傳教士的中國意象──以社會生活的觀察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汪孔豐:《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與桐城派興衰嬗變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李圍圍:《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金華珍:《桐城派詩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金鎬:《梅曾亮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洪博昇:《江聲與王鳴盛《尚書》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
郝蔚倫:《姚鼐墓誌銘作品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孫上雯:《湯顯祖尺牘小品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春榮:《姚惜抱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張迪平:《桐城派美學思想研究》,揚州: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6年。
張秀玉:《文人治生與桐城派》,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
陳美秀:《梅曾亮文論及其在桐城派之地位》,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桂雲:《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實偉:《楊慎《赤牘清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陳春華:《清代書院與桐城文派的傳衍》,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5
謝嘉文:《「穿戴腳鐐」與「掙脫腳鐐」的舞者之舞------姚鼐《古文辭類纂》與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選文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黃如焄:《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盧坡:《桐城派尺牘研究──以姚鼐與弟子交往為中心》,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