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个回答
同学, 你可能不知道你这不经意的一问,是多少学者掉光的头发。
如果你问的是现代的分类,那么基本可以认定,国乐中,横吹的叫笛子竖吹的叫做箫。
可如果你问的是古称,那麻烦可就大了。
当你在古文中, 特别是宋之前的古诗词中读到笛和箫的时候,很有可能,其中所表现的乐器,与你今天的理解很不一样,甚至相反。
先给个总结,你先大致感受一下这个“乱象”,然后再往下看。
秦汉之前
这个时候,没有笛箫之分,无论横吹竖吹都叫做笛,或“篴”。
篴这个多音字,通“笛”,读音为dí或zhú,两个完全没关系的读音完美的诠释了我们国乐中笛子的材质特点。
秦汉时
秦汉时期是笛子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时,开始有管乐横吹和竖吹在叫法上的区分,此时无论横吹竖吹,也都还可以统称为笛。
如果区分的仔细一些,横吹的笛子,可以叫做笛或雅笛。
竖吹的“笛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箫,那个时候,叫做“长笛”。
汉马融有一篇《 长笛 赋》,其中有一句
“近世 双笛 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这其中“ 双笛 ”我们不熟悉,但是 羌笛 我们肯定听说过。
王之涣写过“ 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写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笛 。”
王昌龄写过“更吹 羌笛 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特别标明一下,以上三句诗, 虽然讲到羌笛,但其中的羌笛是不是羌笛,其实是存疑的, 原因在后面讲隋唐时期的情况时会再分析)
这“羌笛”,最常出现的场景是边塞诗,看名字就能知道,这不是一种塞内之物。
它长这样。
看看这形制,是不是就明白为啥叫做“羌笛”了?
羌笛是一种竖吹双管簧片乐器,虽然竖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箫,而更像我们今天的双簧管。
古希腊倒是有一种乐器,跟它不仅原理一样,外形也基本差不多,叫做“阿夫洛斯管”。
回来回来,那么马融《长笛赋》中的“长笛”就是“羌笛”吗?
并不是。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专门解释过马融提到的“长笛”,他是这样写的:
“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孔, 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于是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马融所赋者。”
会吹箫的小伙伴看到这个描述,一定马上明白这讲的根本就是洞箫。
以我的这支箫为例,“一孔出其背”指的正是这个需要拇指按住的孔。
至于尺八,这种乐器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箫的老祖宗,在唐时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再说箫,秦汉时候,箫这个概念也是存在的,只是秦汉的箫指的是排箫,是编管乐器,张这个样子。
这种乐器也能在世界各地找到兄弟姐妹。
例如在西方,这类乐器被认为与牧神潘有关,所以这种编管乐器被统称为“Pan Flute”。
隋唐时期
这是如今笛箫的概念逐步成型的时期,也是笛箫之辨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
先看笛
在这之前,基本是以横吹的笛为主,来区分竖吹的箫。
然而隋唐时期,又出现一种及其别扭的区分方式,即管竖吹的叫做笛,横吹的有时则刻意称之为横笛。
特别在文学圈,这时的文人们有一种倾向, 认为只有竖吹的笛是可以入雅乐的,有时直接与萧混同;而不入雅乐的横吹之笛,则刻意称为“横笛”。
有学者曾以福建南音中的发音特点为依据,指出“古代叫笛的,我们现在叫箫,古代叫箫的,除了排箫之外,我们现在叫笛,扭了个个儿”。
宋时的朱熹也有称:
“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
——《朱子语类》 卷九十二
所以
唐及宋早期的诗词中,提到“笛”这个概念时,我们无法判断说的是笛还是箫。
例如:
唐,陈羽,“ 横笛 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个横笛一定是笛子,这没问题。
但是,同样是唐,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
一声人倚楼。”中的“长笛”具体指的是“长的横吹的笛子”,还是竖吹的箫,这个就有些存疑了。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 “羌笛”还是不是前文提到的“竖吹的簧片乐器羌笛”,也开始出现歧义。
在唐代,常有“羌笛横吹”的说法。例如李白诗:“ 羌笛横吹 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
至于横吹指的是就应该是横吹,还是偶尔炫技横吹(箫也是可以横吹的),这个并不明确。
不过有学者从诗句中提到的《阿嚲回》这个番曲做了推测,
“大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帝御 玉笛采其声 ,翻为曲子名。当时左右皆传唱之。”
——《唐人说荟》 【清】陈世熙
很有可能,在军旅中,唐人已将羌笛与横笛画上等号 ,但是不是真实如此,抱歉,我并不知道,我看到的文献也都是主观推测,并没有明确无疑的证据来支持。
倒是那种原汁原味的“羌笛”,在古诗中,确定无疑的称呼变成了“羌管”。
如白居易:“ 羌管 吹杨柳,燕姬酌蒲桃,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横笛在军旅中是有其特殊作用的。
例如:
汉乐府诗集,有这样的描述: “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南朝江淹则有《横吹赋》
“其声也,则鞅郁有意,摧萃不群,迢遥冲山,崎曲抱津,绵幂顺序,周流街吕。故西骨秦气,悲憾如怼;北质燕声,酸极无已。断绝百意,缭绕万情。”
——《横吹赋》【南朝】江淹
横笛,自古以来是军乐中极其重要的配备,比起洞箫,无论是声音还是形制,都符合行军征战的需求。
所以边关将士听到的笛声,还是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横吹的笛的。
再看箫
箫,除了排箫和洞箫的区分,这个时期,又出了一个变数,尺八这个称呼出现了。
尺八,可以明确,是根正苗红的箫。
但是你搜索一下这个时期的记录就会发现,关于尺八的记录并不多。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有时 “尺八”和“竖笛”这两个名称,也是混用的。
例如陈旸《乐书》说:“第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可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
翻译下,就是陈旸将定调的竖笛(篴)中间“黄钟”那一支成为“尺八”,其区分只在于律制。
也就是说 尺八是竖吹的(篴)笛,是十二支笛中的“黄钟”那一支 , 因其长短、声均居中,故又称“中管”。
尺八之外,这个时期还有种名为笛实为箫的乐器,叫做
泰始笛
,跟主线无关,就不继续展开了。
宋
宋兴之后,横吹笛竖吹箫的概念,逐渐彻底拎清,和今天几无区别了。
这个过程最大的助力,应当是唐时膜笛的发展,让笛和箫在音乐表现上有了鲜明的区分。
最早记录笛膜的,是宋时陈旸。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之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幪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用之雅乐。”
—— 陈旸《乐书》
有意思的是,在这部《乐书》中,陈旸还记录了 贴笛膜的箫。
“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
可见那个时候,笛膜不光是笛子的标配,箫,也有“箫膜”。只是很显然,“膜箫”并没有流行开来,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笛箫之分具体明确于何时,已无法追踪确切的时间,不过至少在苏轼时,笛箫之分已然明确,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在苏轼的推动下,现代笛箫的概念最终形成。
苏轼描述的笛声,是:“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苏轼描述的箫,直接以现在的称呼洞箫:“客有吹洞第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可见,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已于我们今天的理解别无二致。
多管的排箫呢?苏轼也写过,只是用了另一个名词,叫做“ 凤箫 ”,曲排箫形制有如凤凰之尾之意,如:“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总结一下,当我们读北宋之后的诗词时,出现笛和箫的时候,已经可以按照今天的概念理解了。
笛就是今天笛,箫就是今天箫,留意一下“凤箫”指的是今天排箫,也就ok了。
好,基本写完了,其实又只写了一点点。
笛箫之辨,是国乐史一个很大的课题, 我只能从我能找到的一点有限的文献中整理了一些观点,其中有很多至今也还有争议,很可能永远不能尘埃落定。
如果你读到这里,是否理解了我开头的那句话:
“笛子和箫有什么区别?你这不经意的一问,是多少学者掉光的头发。”
参考资料:
[1] 黄翔鹏. 工尺谱探源[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2(4):5.
[2] 万博. 中国古代笛箫类乐器名实问题研究中的歧义与焦点[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7(2):5.
[3] 林克仁. 中国箫笛史[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笛箫是我们经常放在一起的两个民族器乐,两者的通性很多。但现实来看,笛子的热度要比箫高出不少。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大致来聊一下几个大的区别。
1. 论入门
如果是入门的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笛子好吹一些
首先吹响是个问题,因为箫的古色古韵是需要相对长且大一些的竹子来制作。所以,这个方向来看,笛子的吹响就要容易很多。如果描述的再具象一点。用大G调的笛子初学和洞箫G调来对比才是起点差不多。这样看来,可能横着吹的笛子手拿起来反而更累一些。
第二个,口风和出气的方式
箫的气息要缓而均匀,要有明显的一个气流柱产生,才能真的吹响。而笛子的话,尤其是小一些的笛子,可能你用力大一些,就更容易吹响。(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吹的是高音还是低音啥的)
2. 常见技巧
笛子:颤叠打震,吐滑剁花历等等~
笛子:由小调(小C 小D为例)到大调(大C大D调)大概十几个调,不同调不同大小长短运用不同的技巧搭配。曾经一度以南北不同派别,就是因为技巧的不同运用,最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箫:颤叠打震等~
而箫常规调F调和G调 其余都是比较少用的调。最需要注意的是气息的运用,所以基本都是长线条的曲子。相对表现技巧就会少一些。
3. 自学摸索阶段
笛子:在这个阶段的时候,笛子大多已经在表现各种双吐三吐历音等等。笛子技巧看的眼花缭乱,虽说单独领出来练习大部分都不是太难,但是要在曲目中的灵活运用,就是要多靠自己摸索了。
箫,这个时期箫的气息功力已经有5-6层了,并且会一些气震音等等,那大部分的曲子已经是可以吹了。不过,此时再去仔细听笛子的气息,会明显感觉箫的气息要更好一些,笛子则显得音不够实。
4. 笛箫升华阶段
笛箫互通有无~不以技巧论好坏,只凭意境识曲风~
这个阶段都是大师了~可能都是各种即兴啊,各种自己的风格都有了。更多的都是曲子的理解和意境的表达。
5. 角色互换
学了几年笛子的小伙伴,可以稍稍琢磨,大概能吹几个箫曲~
学了几年箫的小伙伴,想要吹笛子,则会感觉完全在学一个新乐器~
淡淡的忧伤~0.0
从长久来说
你会笛子,以后学箫就简单了
你要先会吹箫的话, 学笛子,等于又是一门新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