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6 秦
假道于周以伐韩线路图
周赧王八年(
前307年),秦军攻占韩之宜阳。自宜阳沿洛水向东约70公里处,即为周之洛阳。一旦秦军进入洛阳,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向东进军,过东周与韩国交界之虎牢关而攻占荥阳(今河南荥阳);二是向东南进军,过东周与周韩交界之轘辕关而攻占阳城(今河南商水)。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经由周之洛阳,而穿越周韩边界,这就让身处于秦、韩之间,两边都不敢得罪的东周感到难以抉择。
【原文】秦假道于周以伐韩①,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②:“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③:“秦敢绝塞而伐韩者④
,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
:“韩强与周地⑤,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白话】
秦国向东周借道
以讨伐
韩国,东周
武公担心借了
道
就
会得罪韩国,不借道
又会得罪秦国
。史黡对东周
武公道
:
“
君上
何不派人
去
对韩国公叔说
:
‘秦国之所以敢穿越关塞而讨伐韩国,是因为信任东周。你何不将土地送给东周,派重要的使者出使楚国。这样一来,秦国必定疑心,不再信任东周,就不会讨伐韩国了。’之后又去对秦王说:‘韩国强行要送土地给东周,想要让东周见疑于秦,寡人不敢不接受。’秦国必定没有理由而让东周不接受,这样一来,东周就既获得了韩国的土地,又听从了秦国的要求。
”
①假:借。
②史黡:人名。《
史记·周本纪
》
记作“史厌”,《战国策》【22.20】等处亦记作“史厌”。
③公叔:韩国宰相。与公仲共同掌管韩国朝政。
④绝:穿越,通过。塞,关塞,隘口。
⑤
强(qiǎng)
:强行,勉强。
秦欲伐韩而借道于周,周若借道则得罪于韩,不借道又得罪于秦,这似乎是一道两难无解之题。为此,东周只能退回原点,即令秦不欲伐韩。依秦之计,其军事实力远胜于韩,又有借道于周所获得的地利,故而伐韩是极有胜算的。欲令秦放弃伐韩,除非能够抵消秦在军事和地利上的优势,以创造新的均势。于是,史黡建议东周武公派人游说韩国公叔,通过赠送东周土地的方式,令秦怀疑韩周结盟,使秦不再占有地利优势;通过派重臣出使楚国的方式,令秦怀疑韩楚结盟,使秦不再占有军事优势。秦既怀疑军事和地利上的优势皆不可靠,遂不敢轻易进兵。然秦之不欲伐韩,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猜疑,而不是源于东周的公然背弃,故亦不得以此为由而讨伐东周。这样一来,东周就得以在夹缝中两不得罪,甚至获取实利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