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成于1811年-1812年,那时的欧洲正是烽火四起,各国之间兵戈相向,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进入了后期,拿破仑的侵略也开始受挫,拿破仑帝国开始土崩瓦解。然而《第七交响曲》的欢腾仿佛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但却如此的伟大。
此时的贝多芬也陷入了自己的窘迫期,维也纳因为战争物价疯涨,自己的灵感也仿佛断了线,同时还要忍受着耳疾的折磨,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而《第七交响曲》作为贝多芬经过五年蛰伏后的复出之作,无异于给当时的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用热情似火的旋律震撼着当时动荡的欧洲大陆。
贝多芬对人性的探索与解放
《第七交响曲》仿佛是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向世人宣告,再黑暗的地方,人性的光辉也要普照。此时,他的音乐已经不再有过多的约束,尽情的释放属于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贝多芬在这个时期虽然饱受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但是他能超然其上,来诉说着人类的渴求,和对如何前进的思索。
这部作品不同于贝多芬之前的作品,《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更像是他的尝试,还有自己老师的影子。到了《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贝多芬还在尝试讴歌强者。《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自己的一种释怀。
而到了《第七交响曲》,欢乐是属于人民的,不再属于高高在上的强者,而是普遍的喜悦。
让我们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贝多芬的济世情怀。
第一乐章——欢乐的开始
这个乐章有一个很长的引子,由管弦乐合奏的一个和弦开始,然后单簧管承接,管乐明亮的音色仿佛象征着黎明正在悄悄到来,大地万物正在慢慢苏醒,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引子用卡农的方式逐渐展开,为第一主题的进入做好铺垫。
进入呈示部以后先是长笛奏出了它的主旋律
,如鸟鸣般清脆。
渐渐的,整个乐团接住了这个来自百灵鸟的旋律,将它变得更加雄伟,而后将这段旋律转变为小调,使得其显得更加俏皮,活泼。展开部利用第一主题不断地扩大,变成了一种盛大的欢腾。最后再现主旋律,以狂欢结尾。
第二乐章——庆典后的沉思
这个乐章开门见山,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合奏进入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低沉而悲壮。
描述死亡的阴森恐惧,对当时战争的一种控诉。贝多芬用这种阴森的旋律来勾勒出万里荒原,累累白骨的凄惨的战争画面,来表现自己对战争带来的死亡的不满与谴责。
第二主题转入大调,描述了一个没有死亡,没有战争的世外桃源,
这才是人们想要的,是和平的美好,而不是鲜血换来的。两个对立的主题在第二乐章中碰撞出奇特的火花,启发着当时充斥着战乱和流血革命的欧洲。
第三乐章——欢乐的颂歌
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十分欢快洒脱,仿佛胜利后人们庆祝战士们的凯旋,手舞足蹈着,欢呼着。紧接着出现的就是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用铜管作为前奏,营造出庄严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仿佛是人们在讴歌他们的将军或者君主,接受上帝的启示。整个乐章都在这种狂喜和庄严中进行。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颂歌,讴歌喜悦,赞颂人性,对光的期盼与赞许。第二主题将单纯的放纵上升了一个高度,
让尘世的欢喜多了些许的神圣,仿佛在聆听上帝的福音,是人性的呼唤。
第四乐章——酒神的疯癫和人性的光辉
图片:酒神的狂欢
这个乐章是整首交响曲到最后的一个爆发,是贝多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中美好的追求的一种推心置腹的表达。他的主旋律已经不能用欢快来形容,而是一种疯狂的舞蹈,用这种极富有热情的舞曲来展现自己内心无限的欢乐。
这里贝多芬用神话中酒神醉后狂舞的形象来描述纵然释放喜悦的景象,是以前的作品中很少见的。
以前的作品,例如《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他的庆祝场面是规规矩矩的,是在英雄主持下的的庆典。而在《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中,这种欢乐是尽情的释放,无拘无束。这说明贝多芬已经开始有意的将欢乐的主体转向普通的人民,没有宫廷教条的约束,而是醉酒后的欣喜若狂。高潮迭起的旋律将整个乐曲推向了最后的疯狂。
因为折磨,使得贝多芬更懂得生的可贵,因为斗争,使得贝多芬更懂得人性的伟大。在与折磨的斗争中,贝多芬意识到人具有强大的意志,可以和外界抗衡,没有神助,只有来自自己意志才能对抗命运的不公,所以他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着摆脱枷锁,释放自己的天性,启发世人解放人性。而在《第七交响曲》这无尽的热情中他做到了,也为以后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共同期待十二月三号来自德国纽伦堡交响乐团带来的《第七交响曲》,让我们共同去体验来自贝多芬的那份热情与愉悦。
本文作者:余清泉 审校:胡伟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Overture of Meistersinger from Nuremberg
Wagner
Schubert
Beethoven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