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模型
有这样一些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
投资品
,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
规模报酬不变
;③资本—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
资本—劳动比率
(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
资本存量
为K且没有折旧。
经济增长理论
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1928年以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称之为
古典增长理论
(为了与
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称呼相一致);1928年以后是经济增长理论的
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
内生增长理论
。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
丰富多彩
的
思想库
,而这些思想或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分析框架、不同的研究思路,因此,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也不可能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归纳出系统的结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像马克思包括制度
内生变量
的增长理论、熊彼特强调金融因素与
产业资本
结合的增长理论,在古典增长理论中确实包括了比现代增长理论更加丰富的思想。
古典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研究方法
上的。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以
劳动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理论
为主要的分析框架。而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则完全是建立在
奥地利学派
的分析传统之上。
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作为
古典经济学
家的
亚当·斯密
、马尔萨斯、马克思等人是将
经济理论
与增长理论完全结合起来的一代人。如果
经济增长
研究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远远富于其他国家”、“如何解释真实收入随时间的大幅度提高”(戴维·罗默,中译本1999)的话,那么,
古典经济学家
无疑是真正的增长理论家,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然而,继古典经济学范式之后崛起的
新古典经济学
范式在性质上发生了
重大转变
——
经济学
研究的重点转向了“静态的
市场均衡
”(马歇尔语),也就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均衡”,这种转变促使经济增长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了。而那些明确申明自己不屑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如杨格、
熊彼特
等人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增长理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低潮时期。
2.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拉姆齐-至今。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起点。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出现。如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因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将
凯恩斯
的思想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
资本积累
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从方法上具备了研究动态问题的角度来说,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
弗兰克·拉姆齐
在《
经济学期刊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的经典论文。所以,新古典方法论上的起点最早可以前推到拉姆齐。20世纪60、70年代卡斯和库普曼斯的工作主要是运用拉姆齐的思想对索洛模型进行新古典式的改造。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三个高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的第一个高潮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哈罗德、多马开创的,他们是
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家,致力于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动态化。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洛和斯旺建立的
新古典增长模型
推动了一个持续更久、规模更大的兴趣浪潮。这次浪潮在1970年到1986年间经过一段相对被忽视的时期后又重新兴起。
第
三次浪潮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因
罗默
和卢卡斯的研究工作而兴起的。这次浪潮引发了
内生增长理论
的发展,而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模型中理论上、实证上的缺陷而产生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特点不是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是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在古典增长理论阶段,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这就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呈现出研究方法与
研究结论
上丰富多彩的特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通过不断采用标准化、主流化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代理人(agent)的最优化决策与动态
时间序列
方法。
现代
经济增长
理论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研究结论上。与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结论不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显示了良好的
可比性
、扩展性,它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解释都可以放到
生产函数
中加以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增长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1.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核。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增长理论和现代增长理论
两个阶段
,伴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增长理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内核。这些内核构成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经济增长理论第一个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经济增长中的“均衡”思想。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建立在
均衡分析
框架基础上的。因为均衡的概念已经构成了
主流经济学
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以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内核当然也离不开均衡概念。
在阿罗—
德布鲁
静态
一般均衡
中,均衡概念继承了瓦尔拉斯的均衡内涵,不过在阿罗—德布鲁的世界中,构造模型的方法适合用来说明静态的一般均衡,然而
经济增长
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家必须从
静态均衡
概念上发展出
动态均衡
。
均衡概念从静态条件发展到动态条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使均衡概念动态化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均衡概念动态化的方法也导致
理性预期学派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出现。
回顾历史,从20世纪20、30年代,哈耶克和
缪尔达尔
就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后,希克斯、哈罗德、卢卡斯、
普雷斯科特
等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预期概念如何将静态条件扩展到动态条件。毫无疑问,正是由于预期概念的引入,均衡概念才可以扩展到经济增长研究。
均衡是“一种典型的由于应用了某些投入而得到的结果,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参与者的预测。许多理论家,特别是那些应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家,还要求均衡的其他条件,使每一个参与者实现正确预期的最优化”(Phelps,1966)。显然,阿罗—德布鲁的静态一般均衡中,均衡就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
市场出清
),市场处于
帕累托最优
状态,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均衡意味着每一个市场在每一个时间位置上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市场持续出清)。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均衡就是通常所说的“
平衡增长
”。
从均衡的内涵出发,经济增长理论分离出了理论角度的两个特征:市场总是出清的,市场出清总是最优的。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核是
经济增长
中的“最优”思想。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均衡”内核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最优”的思想。对于经济增长理论而言,增长意味着所有的
潜在资源
都处于充分利用的状态,这当然是建立在充分就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理论中确实包含着“最优”的思想,而且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最优”不仅是某个时点上的,还是整个时期的。
2.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可以从理论研究中找到,也可以从
经验研究
中找到。我们借用卡尔多的说法,经济增长的全部理论与经验研究都是围绕着两个
主题展开
的:
(1)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
增长率
并不趋于下降;
(2)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各国之间的差距巨大。
用更加精炼的方式表述,这两个主题就是(1)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到底是什么?(2)经济增长是否会产生
收敛性
的结果?前者代表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增长
因素分析
主要试图从经验角度计量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不同的增长模型则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后者代表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关注——即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