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有用+1
0

马海龙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吴式太极拳传人
展开 24个同名词条
马海龙,男,是一名 太极拳 大师。在武林中,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马海龙这个名字。但是,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不知道 吴式太极拳 宗师吴鉴泉的,没有不知道当代太极拳大师吴英华和马岳梁的。马海龙就是吴鉴泉的外孙子,吴英华、马岳梁之子。
中文名
马海龙
毕业院校
上海第二医学院
职    业
太极拳大师

人物经历

马海龙,面容平静,举止从容,言语平和,颇有大家风范。他演练的 吴式太极拳 ,动作中规中矩,平静安舒,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于平缓柔和中显现出绵绵不断地劲力。
与马海龙先生长谈,在他那平凡的话语中时常闪现出睿智的光芒。这时的马海龙给人的感觉,已经不仅仅是个太极拳名家了,而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
马海龙,“我开始跟我外祖父吴鉴泉学习太极拳,外祖父过世后,我又跟母亲吴英华学拳。那时学拳,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爱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是太极拳世家,我们必须把太极拳继承下来。”马海龙说。正像许多中国的武术世家一样,他们把祖传的武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小就严格要求,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千古。
按理说,子承父业,作为太极拳大师吴英华和马岳梁之子,又从小得到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真传,马海龙顺理成章应该成为武林中人,早早地就在武术界打出一片天地。可是,马海龙从少年时代起就从未涉足武林,而是活跃在医疗科学领域。
20世纪50年代,马海龙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他长期在上海 长宁区 中心医院的临床实验室从事技术工作,曾经任中心实验室主任,职称是副主任技师。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知识分子,马海龙感慨颇深:“我们这一代人是共产党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对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虽然没有进入武术界,可是我一直没有间断太极拳的练习和研究。受过高等教育对我研究太极拳理论有很大好处。因为古典太极拳理论的文字古雅难懂,没有好的古文基础是不行的。”他一再声称,研究太极拳理论是他的业余爱好。
马海龙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他终于又重返武术界--担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
“说心里话,我一直不愿意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安静,不愿抛头露面,爱好研究问题,写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又加上我长期在武术界之外,对武术界内部的事不了解,所以当这个社长真有点勉为其难。”谈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鉴泉太极拳社,马海龙感慨地说。
1985年,当时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的吴英华老人准备让儿子马海龙将来接替自己的社长一职。可是,马海龙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一直没有答应。随着父母年事越来越高,看着他们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奔波劳碌,马海龙深受感动。在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后,马海龙承担起了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
在上海,鉴泉太极拳社是除了精武体育会外历史最悠久的武术社团组织,是1932年吴鉴泉先生亲手创办的,已经成立有六十多年。鉴泉太极拳社一直致力于传播吴式太极拳,培养了大批的太极拳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担此重任,马海龙深感责任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总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在鉴泉太极拳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年社里的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拳社有会员400多人,每个月都组织活动,或举行观摩表演,或举行学术讲座。2000年我们参加上海第五届国际武术博览会,在会上,鉴泉太极拳社做了专场表演。我们还编辑出版了《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为武术界留下了珍贵的资料。2001年,我们多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太极拳活动。”马海龙介绍道。

功夫

马海龙深入浅出地讲着深奥的太极拳理论,他认为天下太极是一家,就说吴式太极拳吧,人们都说 杨式太极拳 分大架和小架,吴式太极拳继承的是小架。其实,吴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出现后来的差别,是杨露禅祖师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分化不是人为的分化,是继承革新的问题。”
最后,马海龙说:“现代社会很浮躁,人们学太极拳也没有耐心。有的人重视推手,不重视拳架,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推手很重要,但是拳架更重要,不练习拳架是练不出柔化的劲力来的。小时候,外祖父教我们拳时,开始是不教推手的,要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学推手。”
“基础很重要,一定要把基础打好。”马海龙反复强调这一点。
“如果三千元连我自己都养不活,那我愧为一个人;如果三千元能让我带领三千人走向富裕,那我不愧为一名当党员”

人物评价

他来自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的04级学生,他的道路不是很平坦,但是就是这不平坦之路让他明白了,命运并非上天注定,有梦天翼就能飞翔“。
他很崇拜力帆老总,他说“异想天开,才会茅塞顿开;胆大妄为,才能大有作为”。相信马海龙会用他的信念创造一个属于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