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
箱:
ganjin@whut.edu.cn
个人简介:
甘进,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武汉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引领项目
“
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技术与产业化
”
青年骨干,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专家;兼任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
-
武汉理工大学水下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武汉理工大学先进水下检测装备研发中心主任,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工程师。曾获得武汉理工大学
“
师德先进个人
”
及
“
优秀班主任
”
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等
10
余项。
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及延寿技术、江海直达船及大型邮轮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水下结构物检测与安全评估技术、柔性结构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海上风电工程施工安装关键技术、海上沉船(物)打捞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及海洋工程结构模型试验与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子题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技术开发与服务类项目
10
余项。与国内相关研究所及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军民融合先进装备技术、工程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物施工建设与养护技术、深水大流速环境下的打捞关键技术、水面光伏电站浮体结构设计方法、大型工程结构水下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
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与可靠性;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与开发;大型结构水下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
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海洋平台设计原理》、《海洋工程装备》和《救助与打捞》
研究生课程《海洋工程结构》
代表论文:
[1]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atigue damage of designed T-type specimen with high-low frequency superimposed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Volume 143 , 2021, 105985. (SCI
收录
)
[2]
Fatigue Characteristic of Designed T-Type Specimen under Two-Step Repeating Variable Amplitude Load with Low-Amplitude Load below the Fatigue Limit,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 9: 107. (SCI
收录
)
[3]
The Effects of Shot Distance and Impact Sequence on the Residual Stress Field in Shot Peen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Metals. 2021, 11: 462. (SCI
收录
)
[4]
Fatigue damage of designed T-type specimen under different proportion repeating Two-Step variable amplitude load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Volume 221, 2019, 106684, (SCI
收录
)
[5]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of T-welded joint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boundary condition.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2017, 40(6): 894-908
. (SCI
收录
)
[6]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tailed buckling process of similar stiffened panels subjected to in-plane compressive load, Thin-Walled Structures,Volume 148, 2020, 106620. (SCI
收录
)
[7]
The effect of shot peening on fatigue life of Q345D T-welded joint,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2016.11.01
,
126
:
74~82 (SCI
收录
)
[8]
Prediction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42CrMo after spot continual induction hardening based on a novel co-simulation metho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9, 357: 252-266. (SCI
收录
)
[9]
含缺陷船体纵骨节点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评估,中国造船,
2020
年
01
期:
29-40
页(
EI
收录)
[10]
切口节点疲劳试验及损伤演化仿真研究,船舶力学,
2018
年
10
期:
1249-1256
页(
EI
收录)
[11]
一种特殊动力吸振器阻抑结构声传递特性分析
.
振动与冲击
, 2016, 35(10):218-224. (EI
收录
)
[12]
Study on wave load prediction and fatigue damage analysis of river-sea-going ship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 - OMAE2018.
(
EI
收录)
[13]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flatable fabric beams of floating composite causeway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 - OMAE2018.
(
EI
收录)
[14]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Welded Joints of River-Sea-Going Ship
,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2017)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 154-161, 2017.
(
EI
收录)
[15]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T-welded Joint under Repeating Two-step Load
,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2017)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 146-153, 2017.
(
EI
收录)
[16]
A multi-purpose offshore operation plat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a-crossing bridge
,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 178-181, p 2294-2298, 2012.
(
EI
收录)
[17]
基于雨流计数法的高低频复合疲劳试验研究,船舶工程,
2018
年
10
期,第
40
卷:
27-34
页
[18]
两级交变载荷下船体结构典型节点疲劳试验研究,船舶工程,
2019
年
8
期,第
41
卷:
15-19
页
[19]
变历程两级交变载荷下切口试件疲劳试验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第
44
卷第
2
期,
244-249
页,
2020
年
05
月
[20]
激光喷丸强化高强钢
Q345B
残余应力分布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19
,
43(05)
:
P882-885
,
892.
[21]
水面光伏浮体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18
,
(04)
:第
631-636
页.
[22]
基于
AQWA
的沉船打捞作业安全性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16
,
40(03)
:
466-471.
[23]
海上风电打桩船运动响应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16
,
40(05)
:
830~833.
[24]
一种海上风电场钢管桩浮运装置,发明专利(已转化),专利号:
ZL201510151171.9
[25]
一种气囊式智能助浮救援潜器,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610338177.1
[26]
一种钢管桩多功能施工辅助船结构,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510487589.7
[27]
一种预浮力插接式柔性浮桥,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710771515.5
[28]
一种水上多用途刚柔组合式浮箱模块,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711158739.5
[29]
一种用于浮桥模块连接的缓冲连接器,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1710889913.7
[30]
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及其操作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810539674.7
[31]
旋转扰流式防波堤及其防波浮体单元,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1811615269.5
[32]
自动升降式桥梁桩基水下检修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1811615283.5
[33]
混凝土锚碇现浇筑工艺方法及浮式结构物,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1910016226.3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子题《宽扁肥大型江海直达船结构疲劳评估》和《高技术远洋客船开敞区域振动预报与分析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级交变载荷下船体节点疲劳损伤规律研究》
参与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江海直达节能环保集装箱船示范船开发》、《江海直达多用途船换代开发》和《目标船异型及新型结构设计技术研究》等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题《港珠澳大桥长大管节海上寄放、浮运和沉放施工试验》
参与国家国防科技项目和军工科研项目
10
余项
主持科研项目《基于模型试验及数值仿真的海洋工程结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研究》、《大型桥梁下部结构病害多维度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声学标识物的水下检测目标精确测量技术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沉船(物)吊船打捞关键技术研究》、《水面光伏电站研发》、《大比例复杂结构模型激振响应测试试验》、《航道整治工程
HJ-30
水下检测装置研发》、《柔性浮式防涌浪装置研发》和《一种浮式柔性囊体
-
格栅组合型消波减流装备》等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网络评审专家
《
Ocean Engineering
》、《
Materials & Design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等杂志审稿人
获奖情况:
获
2019
年度
湖北省科学技术
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