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导言:如果你不了解摩尼教,那你是否听说过它在中国另一个称呼?明教。“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金庸老爷子笔下的《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面临灭顶之灾。然而明教众人却似生死如无物,只是坦然地吟诵着这句话,慷慨赴死。在书中明教被描绘为邪教,凡有良知的正道中人必将除之而后快。事实上,古代中国对于摩尼教的态度亦是如此。它是在对宗教非常宽容的古代中国唯一一个遭受严厉打击的宗教教派。这与其产生、教义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摩尼教起源
摩尼教起源于公元三世纪的古巴比伦地区,是一个分支于古代波斯宗教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的教派。又称牟尼教、明教、尊明教等。在《权力的游戏》中奉光之王的红衣女祭司所信仰的宗教便是此。相传为波斯王子摩尼所创立,据称先知摩尼是在12岁时受到“天启”。在他24岁时,受到神我一次最重要的启示,这次的经历促使了摩尼教初步教义的产生。
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来到了泰锡封,当时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的兄弟、呼罗珊总督卑路斯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
但和其他新兴宗教一样,摩尼的传教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打破旧有宗教体系的新兴宗教,势必会受到旧势力强烈的反扑与震压。法赫兰一世继位之后,受到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在前往东方的贵霜未被允许之后,他收到了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菲的朝廷。在那里他受到了国王的指责,摩尼在进行抗辩时被投入监狱并死于狱中。之后他的信徒也便四散离去,直到公元282年前后一个叫西星尼乌斯的人重新将摩尼教统一起来,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东至印度和中国,西至巴勒斯坦和埃及,整个地中海沿岸各地到处都是摩尼教的信徒。
摩尼教的基本教义
摩尼教的教义来源众多,其中以基督教、祆教和佛教为主。可以说它主要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派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同时采纳了不少的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在传播到东方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的色彩。
摩尼教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摩尼教崇尚光明,认为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基本经典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律藏经》、《秘密法藏经》、《证明过去经》、《大力士经》、《赞愿经》等。
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此人类是黑暗魔王之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我们从摩尼教的教义中就可以看出摩尼教有着很强的善恶是非观。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美丽与丑陋,与中国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有所不同,摩尼教的世界里是非此即彼的。摩尼教信徒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就要来临。因此他们十分不满于社会的黑暗,敢于反抗。这便使得在其传播地区,摩尼教屡有反政府之举。宗教历来被认为是维持统治、塑造稳定的一种方式,但摩尼教却不是然。这势必会受到统治者强烈的反感,事实也是如此,即使是在对宗教十分宽容的中国。
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摩尼教大约在6—7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传入漠北之回鹘,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应回鹘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在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前,便已经日渐式微。事实上,中国一直是摩尼教寄予厚望之地,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却只能用“所托非人”形容。
从最初的将现成的的女神形象“善母”和中国有广泛基础的弥勒下生信仰结合,把武则天包装成降临尘世的弥勒佛,把武周代唐比复成摩尼教神话中的“光明王国”,在为武则天称帝贡献理论基础之际以依附于上层获得传教允许,到之后的受到会昌灭佛的波及,摩尼教始终在中国没有掀起大的波澜。之后摩尼教在安史之乱后攀附上了回鹘势力成为国教,并借助于回鹘的国力在中国进行扩张。这也许是摩尼教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刻,但仅仅是昙花一现。随着唐政府与回鹘关系的恶化,唐朝自然而然将矛头对准了摩尼教。一封《讨回鹘制》
“令煞天下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煞之”。
摩尼教至此在中国正式灭绝,剩下的也只是在民间苟延残喘。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翻译为“明教”,教众有农民、秀才、官吏、绿林好汉各色人等,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奉“明使”为教内尊神。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形式。由于处于地下地位,受到朝廷压制,行事极为诡异。
北宋末年,方腊便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宋朝半壁江山。后来明教与白莲教联合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重要角色。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字便与明教有关。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亦是明教中人。只是他在登极之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脱离明教。后来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自此明教衰落。
结语:在传入中国的众多宗教中,摩尼教并不是最有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支,但它一定是经历曲折、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支。善恶二元、嫉恶如仇的教义使得摩尼教有着强烈的救世反叛精神。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几次充当下层民众反抗暴政、救亡图存的精神武器,虽为官方所不容,却被深深地写进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里。秘密结社、拯救苍生也让它如墨家一样成为“侠”的代名词,至今为人憧憬。
参考文献:
摩尼教经典 《下部赞》
金庸 《倚天屠龙记》
第一星座网 《详解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人文小萃
作者 人文小萃
|
2020-05-08 14:12:54
阅读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