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PE(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专业就读是什么体验?
16 个回答
写给要申请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们看看,或许你们的文书中能用到,或者你们会考虑自己想不想学这个专业
越学你越会觉得,ppe这个专业是为培养政治家量身定做的。
哲学 :帮助你有严谨的分析能力和理性思考、加以批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应用这个能力去思考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给知识祛魅。洞悉人性的本质。你会看到各种价值观念是如何演变和形成的,时刻尽最大可能保持专注、反思和批判,运用各种强怀疑论审视所有道德信仰。以及如何更好地鼓励引导大众与群氓继续保持对于道德判断和信念为真的热情:a.深信某些道德规则和义务具有必做性(must-be-done); b. 善和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具有可追求性(to-be-pursuedness)。
政治学 :帮助你提供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现代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全面认识。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洞悉权力(power)的本质,以及国家和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一种社会思潮是如何兴起的,如何理解社会良序和正义的本质。通过政治科学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一个政治系统中如何做决定,使学生能够解释这些系统是如何维持或改变的,如何运用回归和统计推断,去评估你的政策的影响力和政治中的因果关系。
经济学 :研究消费者、公司和政府如何做决策,从而共同决定了资源分配的一门学科。对于PPE学生来说,重要是为了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被制定的、理解公司的行为以及世界范围经济体的运行状态。如何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法律行政手段去影响国民经济。
大概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都会抱有这点理想: 一个人类想改变世界是很难的,至少这一生应该让这个世界为我稍稍倾斜一下吧。
经济,经世济民。政治,权力游戏。哲学,怀疑与重构。
具体体验还是要看在哪个大学读的,因为每个大学的设置和要求都不一样,比如牛津的是tutorial制,而美国大学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博雅教育)的教育哲学下,还会鼓励你在这三门专业以外修其他的课程,比如历史、外语等等,这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体验。
我是在美国的一所文理学院Pomona College里读的PPE。Pomona对于这个专业的设置蛮straightforward:
- 在三个学科里面各必修4门课;
- 选其中一门作为concentration,并再额外上2门课;
- 最后大四时上一门把三门专业融合在一起的seminar;
- 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一篇起码融合了其中两个学科的毕业论文
后来大三也选择去了英国在政治、经济方面最富有盛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进行一年的交换。在LSE期间选修的也是相关课程(原来LSE是没有PPE专业的,不过最近几年也开设了)。
选了这个专业是因为大一时人云亦云跟随潮流,以为自己要成为经济专业,于是上了几门经济课;后来上了一位哲学教授的课,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于哲学,于是从ethics上到political philosophy,所谓上了哲学的贼船了;最后大四的毕业论文又主要写关于政治学的内容。
因为人类社会交错复杂,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并需要从政治、经济、哲学这三个角度去分析。要讨论经济体制和效率,就要涉及到这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这又会需要你知道这个社会演变到今天的政治体系背后的历史以及这个经济政治架构背后的哲学理念…所以三个学科其实是有很多交叉的,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你会看到一些经典书籍既会出现在哲学课的书单上,也会出现在政治课的书单上;或者经济课读的书其实哲学和政治课也适用,等等。而且单个学科内也有相关的具体方向,比如哲学里包括了political philosophy(政治哲学)这个方向、经济学里有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这个方向。
读完这个专业,你会读到很多塑造、影响了西方历史进程的经典书籍,对西方的文化、历史、人文都有深厚的了解和沉淀,培养广博而全面的知识,成为全人、通才。或者是如我一个教授所说,"someone you'd like to invite to your dinner parties." (一个让人愿意邀请到家里晚餐聚会的人)
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很多新知识都是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所以这样的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能让你从多视角、跨学科地研究问题,从而对问题形成完整的认识和独特的洞察。
但是,作为非英语母语的中国人,这个过程也许会是痛苦的。因为你:
- 要对很多艰深晦涩的英文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有时候是速读——一个星期就要读完两本大部头;有时候则是一个星期就琢磨4页A4纸的哲学论文,都还读不透是什么意思。
- 除此之外,你的英文写作能力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你将学会怎么分析问题,并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简明扼要地为自己地立场作辩护。
- 因为美国大学课堂基本都会要求你课堂发言,和一帮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进行舌战,对课堂讨论贡献自己的观点,又或者是作presentation,所以你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 写essay和thesis需要你自己去寻找文献和资料,所以你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你会就觉得再没有什么事真的是问题了。有了问题你就知道哪里去找答案,找资源。
很多人关心的是这个专业听起来很牛逼,但英语能力要求高,而且听起来这么形而上,具体对口什么工作呢?其实这个专业旨在提升你的各种基础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公共演讲能力等等),但是并没有对特定的行业或者职业作直接的准备。你既可以说它没有直接对口的专业,也可以说有了这些能力,其实可以说想做啥做啥…下面是一些常见的PPE出路:
- 进入法学院,然后进入法律行业(在美国要成为律师,都必须去法学院获取JD学位。而JD学位必须是拿了本科学位后才能申请进入。历史、政治、哲学等人文社科的专业都会被认为是为JD学位做准备最好的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培养了很好的阅读、写作、分析能力。)
- 政府/公共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说西方很多政客、首相、总理都是PPE专业毕业的;与之对比,我国更多的是technocrats,很多领导人都是理工科毕业)
- 外交和国际关系
- 管理咨询、经济咨询
- 非政府组织
- 金融和banking
- journalism,也就是记者、传媒行业
- 作家
- 教育(K-12老师、教授、科研)
-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 广告和营销
- 地产
- 商业管理
可以看出,都是些对于阅读、写作、沟通、公共演讲能力、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下面来说一些比较general的选专业建议:
长远看来,要做好/学好一件事情,都是要有真正的兴趣。也许在学校的时候,你学习能力强、掌握了应试技巧,即使科目不感兴趣也可以考得高分。但是等你出了学校,你就会发现找到自己的true passion有多么重要,因为长久地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真的很痛苦,也不可能做好。而且少了学校里来自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压力,以及少了明显的“考上(好)大学”的目标,没有人能够长久地做继续去做自己根本不感兴趣、不care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曾经的学霸进入社会以后就“萎”了,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能把人和人之间区分开来的不是上班的8小时,而是下班后的8小时。如果你不是对一样东西有持续的热情、好奇和坚持,下了班后都愿意自发地去钻营,为自己设定目标和计划,是不可能获得长久的成功的。
另外,一个专业听起来再牛逼、就业前景再好,如果不是你自己所感兴趣的,那你也很难做到起码top 10%,长远来看对于你的职业和个人发展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如果要选专业时,最好经过仔细的调研,再来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 如果你是在美国读本科,那大一大二是你最好的探索时期。Keep an open mind,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find out what each discipline is about. 有多少人对一些学科都有望文生义、或者人云亦云的误解呀。比如每次我跟别人说,“我大学专业是学哲学的”,有些人就问,“那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我……其实在美国大学里,很多很多人都是进大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是会修某个专业,因为觉得某个专业听起来酷啊,或者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业啊,其他专业听起来无聊啊。但经过探索,才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最后都换了其他的。
- 你还可以跟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聊天,问一下他们的体验、他们的打算、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前人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是很有了解的价值的。
- 这个专业的教授以及你的academic advisor也是很好的资源,因为他们已经见过很多学生了,也了解他们的出路,说不定还能为你介绍各实习或者shadowing,让你亲身体验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比如去英国读大学,在高中的时候就要决定专业的话,也可以提前自己找一些大学相关课程的书单来读,或者在网上看看名校公开课。不过这个还说不准。因为很多书和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比较晦涩难懂,自己读会很枯燥;但有个好的教授领着你就能感受到其中有意思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