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实现质的飞跃。

《道德经》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高的台子,也是由一堆堆的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都是由小及大的。毫末长成大树,累土堆成九层的高台,足下之步成就千里之行,就是事物的质变。而这种质变,是由量一点点积累所引起的。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刚开始决不是重大的事,无一例外地从细微的事开端。

老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大事业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串成的,要想干成大事业,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完成,不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大事也将是空话。

当我们盖一座房子,如果不从一砖一瓦垒起,房子怎么能拔地而起?房子就是目标,就是最终要成的大事,而一砖一瓦就是一个个的小事,只有把一砖一瓦垒好,才能盖成一座房子。

要建立巨功伟业,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去做一件一件小事。只要走好每一步,步步都走好,千里的目标就可实现。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处着眼,用心地去做一件一件小事,把一般认为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做。

有的人好高骛远,目标很远大,只看到远方,看不到眼前。东汉时期的陈蕃,他15岁时,一个独处一个庭院读书学习。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望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垃圾满地,就对陈蕃说,小子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来招待宾客?

陈蕃当即不屑地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以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在意一间房子呢!这个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认为他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慨之余劝他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薛勤就是要告诫陈蕃,打扫天下是远大的目标,但是在没有打扫天下之前,先从打扫干净自己的屋子做起。干大事要从小事、从身边事开始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陈蕃觉得薛勤说的有道理,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现实生活中,像陈蕃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有些高校刚毕业的年轻人志向高大,一工作就想让单位得到重用,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大显身手。然而,却让他们干一些不起眼的工作,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大材小用,满腹的委屈,经常抱怨怀才不遇,看不起手中干的小事,做事漫不经心,结果小事反而也做不好。

刘备临终前交代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善小而不为。”告诫儿子,不要因为坏事太小造不成什么损失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它。小的坏事做多了就成了大坏事,好事虽小做多了就能成就大事。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看似困难的事情,在它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十分难的。所以,要解决天下的难事无一不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做起,把一般人认为的容易好做的事当作特别难的事来做,最终会无难事。

有些人一见到有点难做的事就退缩,觉得做不成。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难事并不是铁板一块,没有下茬的地方。先从容易做的地方下手,一点一点去做,就一定能攻克难关。

道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明了成大事与做小事之间的关系。

他在《劝学篇》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就是量的积累,而“风雨兴”、“蛟龙生”是由量变到质量,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最终成就了大事。

虽然说成大事从小事做起,但是,小事最磨人的性子,有些人会急于求成,想一嘴吃个胖子,容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还有的人做了许多小事,还看不到成大事的尽头,不免灰心丧气,半途而废。

荀子提出,要成大事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能够坚持做下去。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事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自能成其大。

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老子告诫人们,要想成就大事,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容易的事做起,还要坚持不懈地把小事做好,最终才能成就大事。

#道德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2021-03-23 阅读 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