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他出生,他孤独且厌世,他不被人理解,也被所有人误解。他可以为一个姑娘送上自己的耳朵,也会一个人坐在星空之下沉浸于巨大的灰蓝之中。当他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却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我不是梵高的粉丝,我也不太懂艺术,但作为一名吃瓜群众,依然会被这部电影所折服。

“Loving Vincent”,中文译名为《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如果要评选2017年最好的电影译名的话,我会选择这部片名,因为“至爱”二字。爱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挚爱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因为这种爱是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的挚爱;但是至爱是对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爱、不管对方接不接受;你都可以按着你个人的心情对每个值得你爱的人去做到这种至爱。这就是电影作者对梵高的崇敬,也只有这种崇敬和至爱,才有了这部电影。

一部95分钟的电影,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大概真的只有粉丝才能做到。

我不想去讨论用这种方式去制作一部电影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很多人再说,在如今这个用DV甚至手机去拍一部电影的时候,这样繁琐的手绘方式,还不如用滤镜去完成。没错,我相信在如今滤镜满天飞的情况下,绝对会有开发商去开发出一套“梵高滤镜”,但这样一来,当艺术品格已经变成了大众消遣的时候,那么这种形式也就真的不会成为“艺术”了。

所以,在这个大众快餐消费的世界里,还是有这一部分人的存在,为了信仰为了艺术,去制作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的故事,其实就是为了查明梵高的死因,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这样的剧情有点类似悬疑片,或者说这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剧情片,类似《刺杀肯尼迪》这样的电影。

不过就像上面说的,《至爱梵高》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表现形式,虽然个人不是梵高的粉丝,也不太了解本片是否每一个镜头都是梵高的画作。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影的考究的风格和极佳的艺术造诣,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无论是角色还是景深,那些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的画面,让从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让观众进入到一个充满个性化和情绪化的油画世界中。而且梵高的风格,那种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在电影活动的画面之下,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

电影以《星夜》为画面开始,以《罗纳河的星夜》为结尾。电影里也提到,梵高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晚期作品里明亮的星星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也是电影片名中“星空之谜”的意义所在。《悲惨的自画像》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感到寂寞、伤感。《有乌鸦的麦田》告诉我们他带着悲伤离去,飞到天堂,也许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天堂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或许梵高不曾想到过,这么多年后他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被无数人效仿,一副《加歇医生俏像》竟卖8250万美元天价......可惜,这一切梵高永远不会知道。

但有了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17-12-08 阅读 2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