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名字到底怎么读?古籍当中都打架
#古籍里的历史#
女皇武则天在中国无人不知,围绕着她有很多谜团,有些甚至到今天都没解开。比如,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彟”到底怎么读?这就是个问题!
因为在现实中,“彟”会有四个读音——yuē、huò、hù和yāo。而在那么多研究武则天的问题当中,这个小问题却似乎没有引起人的注意。
现在的大部分字典当中,“彟”字当然读yuē了。但,一些传统历史学家说了:“反正,我老师教我的时候这个字就读huò。”而在传统戏曲、曲艺当中,这个字却又被读或唱成hù,如传统评书《薛刚反唐》中,武士彟就被说成武士hù。而“彟”做为“用称称量”之义时,在口语中发yāo音,我们经常写做“约”。
其实,这四个读音再归纳起来,只有两类读音,即yuē和huò。因为yāo是yuē的口语发音。而在过去,一些地区的人或在说唱艺术中经常把huò读或唱成hù。比如,在戏曲、曲艺中,被诸葛亮七擒的南蛮王孟获(繁体字:獲)就被常常读或唱成hù,也就是说huò和hù只是转音的区别。而yuē和huò就是天差地别、声韵皆异了。
那“彟”到底应该读什么?
“彟”这个字读hu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古时本身“彟”字就通“蒦”字。《康熙字典》引《说文》:“本作蒦;蒦,度也。或从寻,寻亦度也。”而“蒦”是一个会意字,它的金文就像一只手抓住一只小鸟。“获”的甲骨文也是手抓住一只鸟,表示收获、获得之意,小篆给它多加了个反犬旁,才成了“獲”,以此区别之前由“获”的甲骨文演变出的另一个字“只”。由此可见,“蒦”是由“获”字转演而来的。随着“获”字字义和字形的稳定,“蒦”的字义逐渐变成了规度的意思。因此小篆在保留了“蒦”的字形同时又在旁边给它加了一个表示度的“寻”,从而造出了“彟”字。故此,《广韵》《集韵》上有“胡麦切,音获”、“乌虢切,音擭”的明确标注。
但问题是,武士彟的“彟”读不读huò?这就如同问陈寅恪的“恪”读不读kè一样。
要知道“彟”当它有了“规度、尺度”的字义之后,它也成为了“矱”字的异体字了。《广韵》上又说是“忧缚切”,《韵会》上也说是“郁缚切”,这个字又读yù了。当然,我们现在标注的可是现代拼音,在古时yù和yuē很可能是一个读音或者极其接近。
这样一来,武士彟的“彟”似乎既可以读huò也可以读yuē了。但,两唐书里对另一个人名字的记载似乎确定了武士彟名字的读音。
《旧唐书·韦思谦传》记载:“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1]《新唐书·韦思谦传》同样也载:“韦思谦名仁约,以近武后父讳为嫌,遂以字行。”[2]这里明确记载了大臣韦仁约因为名犯了武士彟的名讳了,所以,他平常就用自己的字而不用自己的名了。他的名是“仁约”二字,能和武士彟“音类”的只有“约”字。上面我们不是说了吗?“约”是“彟”作为“称量东西”之义时的俗写字,两字都可以读“yuē”在口语中则都可以被读成“yāo”。唐朝颜师古在给《前汉·礼乐志》“明德乡治本约”一句作注时说:“约,读曰要。”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音中“yue”(曰)和“yao”(要)是有区别的。如果“彟”和“约”在当时“音类”,则看来“彟”在当时很可能读音更接近“yāo”。
所以,现在“破案”了。除非在古音中yuē和huò差别很小这个可能,武士彟的“彟”可以读成huò。否则,武士彟的“彟”就应该被读作yuē,而在当时其音应接近“yāo”。
[1]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十八 列传三十八
[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