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 检波器 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 震源 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 地球物理勘探 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难题是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从而更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
爆炸震源 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 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 震源 ,如重锤、 连续震动源 、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 炸药震源 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 工程地质勘察 、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 金属矿 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也称勘探地震学,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的波阻抗差异,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
2、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屮传播的规律与特点,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标服务;
3、地震勘探的 投资回报率 很高,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 都依赖地震勘探资料来确定勘探和开发井位;
4、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果能提供丰富的地质细节,极大地促进了油藏工程的发展。
地震 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 人工地震 产生的清晰的 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发展历程
阶段
地震仪
代表技术
数据维数
解决主要问题
50年前
光点照相记录
人工处理
1D
查明区域构造特征
50年代
模拟磁带记录
多次覆盖
2D
60年代
多次覆盖、偏移技术
2D
70年代
预测和识别 圈闭
80年代
三维地震
3D/3C
查明复杂构造 隐蔽油气藏
90年代
21世纪
万道数字地震仪
4D/9C
精细油藏描述
进入21世纪后, 三维可视化 解释系统、时移地震技术、随钻井孔(测井、VSP〕监测技术、弹性阻抗反演技术, 叠前深度偏移 技术、深度域地震信息展示技术、全矢贵波场成像技术、固体地球模型技术、智能化油田开发监测技术、新塑计算机技术等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并逐步投入生产实践。
国内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简况
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是从1939年开始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开展物探普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石油物探大发展的阶段,物探队伍超过350个,1973年成立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同年在东部地区全面推广多次覆盖技术;
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物探资料处理技术和解释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国先后建立了多个计算机处理中心,反褶积、偏移归位等较复杂的处理方法已被列为常规处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油田分别进行了新一轮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换代。多节点、并行算法的巨型计算机和相应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高新技术(如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随钻井孔监测技术、深度域地震信息展示技术、全矢量波场成像技术、智能化油田开发监测技术、新型计算机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必将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 测线 等间距布置多个 检波器 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 放大器 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
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 检波器 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 震源 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削弱干扰、提高 信噪比 分辨率 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 震源 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 速度滤波 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 随机干扰 。预测 反褶积 和共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 多次反射 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 混响 ,并使 反射波 频带展宽,使 地震子波 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 波动方程 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 电子数字计算机 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地震勘探 资料解释

包括 地震构造 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 地震地质 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 时间剖面 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 标准层 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 地震标准层 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 岩相 变化分析。划分 地震层序 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 地质时代 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 地震相 转换为 沉积相 ,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 油气层 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地震勘探 反射法

利用 反射波 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
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 反射系数 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面、 不整合面 (见不整合)、 断层面 (见断层)等都可产生反射波。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随着检波点至 震源 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 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反射波振幅与 反射系数 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进而对地层岩性作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 面波 、浅层 折射波 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 组合检波 ,即用多个 检波器 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 震源 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录到经过 多次反射 的地震波。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 多次覆盖 技术。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方。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CDP道集。多次覆盖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CDP道集之外,视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 多次反射 进一步削弱。
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相同,从而使纵波 反射系数 发生变化。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物理基础。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振幅并不发生相应变化。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因而,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作出可靠判断,进而作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地震波波速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的地震显示。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 波组 ,反射信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地震勘探 地震测井

直接测定地震波速度的方法。 震源 位于井口附近, 检波器 沉放于钻孔内,据此测量井深及时间差,计算出地层平均速度及某一深度区间的 层速度 。由 地震测井 获得的速度数据可用于反射法或折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地震测井的条件下亦可记录 反射波 ,这类工作方法称为 垂直地震剖面 (VSP)测量,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准确测定速度数据,且可详查钻孔附近地质构造情况。
“数字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木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首先,地震勘探由解决单一的构造问题向解决岩性,地层和油气检测方向发展;
其次,地震勘探由油气勘探向油田开发、油藏工程方向发展,并卓有成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界的新浪潮——“高精度、复杂化”正处于另一次飞跃性变革时期,这期间的主要标志是:
1、三维地震逐步取代二维地震,并在确定评价井位、计算油气储量、制定开发方案等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现象的精确成像问题;
3、其他领域的理论、方法被引入地震勘探领域,如神经网络技术、小波变换、分形分维、模式识别、生物进化等。
进入21世纪后,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时移地震技术、随钻井孔(测井、VSP〕监测技术、弹性阻抗反演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深度域地震信息展示技术、全矢贵波场成像技术、固体地球模型技术、智能化油田开发监测技术、新塑计算机技术等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并逐步投入生产实践。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必将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