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yì shí xíng tài]
一种观念的集合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哲学范畴词汇,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 [7-8]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家德斯图特·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首次将这个概念用于定义一种关于人类观念的科学。 [8-9] 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理解,人们对该概念的普遍理解是政治意识形态。现代政治中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主张小政府、低税收、自由放任的政策。保守主义则更注重传统、秩序和稳定,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主张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主张通过政府宏观干预和经济计划来实现社会福利和公平。 [10-12]
学术界认为意识形态容易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偏见,从而难以客观中立地研究社会现象。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往往与特定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相关联,容易产生主观性和偏见。此外,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政治派别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容易导致分歧、对立和冲突。 [13-14]

历史

播报
编辑
中国历史 上占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 最有 代表性 的是三个: 封建主义 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 。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最突出的可以举出六个: 古希腊 罗马 时的 帝国思想 城邦 建立以后)、 神学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就是在十九和 二十世纪 ,西方出现了成千上万个“主义”,多在一般 精神文化 艺术 层面上,少有在意识形态层次上的“ 主义 ”,这是为其与 社会结构 政治体制 等关系所决定的,并非谁想出个“主义”就能达到 意识形态 层次的, 非理性主义 结构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 ”者的有些“主义”,也如此。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是 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因 政体 的关系 巩固发展 并变化着。社会主义的 意识形态 ,已成为社会主义体制和 人际关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定义

播报
编辑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孔狄亚克 的学生 特拉西 [5] (Destutt deTracy)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
意识形态 是一定的 政治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 主张的精神形式。意识形态多在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中显示意义和作用,因而国外许多探讨意识形态问题的 论著 ,常把它放在 政治结构 和社会结构中,或在 政治学 社会学 中进行探讨。一个 政党 政体 ,尤其是近现代的政党和政体,没有意识形态是不可想象的。其 党章 政纲 体制 不仅规定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1]
马克思与恩格斯

地位

播报
编辑
意识形态 的地位由 政治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 上层建筑 所决定,它是其所属的上层建筑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分。上层建筑的地位、作用、力量决定了 意识形态 的地位、作用和力量。上层建筑不仅要体现 经济基础 体制,而且它本身居于整个社会的上层 决策 权力 、权力保障、自身建立和完善等环节之中,因此,其所属的意识形态既有与经济基础体系直接或间接互相发生作用的意义,也有直接为上层建构的巩固、发展、完善而产生 效益 的意义。 [1]

构成要素

播报
编辑
意识形态 的构成要素,主要指其作为精神形式的构成要素,它是对意识形态的精神属性的展开说明,是对其 内涵 进行界定。 [1]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体现政权关系和权力关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引导、指导、疏导、监督、打击、破坏、消灭等方式。 意识形态 对于精神界拥护其所属的上层建筑及其政权和权力关系的 精神探索工作者 ,多采用引导、指导的方式,燃起其创造热情,为扩充和深化意识形态服务;对于可以团结并暂时并非同一战线的精神工作者,则采用疏导的方式;对于随时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观念和作品,往往以监督的方式处之;对于 非意识形态 反意识形态 的人和观点,特别是危及乃至已经破坏意识形态的时候,许多情况下是采取打击、破坏、消灭的方式,以捍卫自己的精神旗帜,维护其所属的上层建筑,并通过上层建筑的其它力量,体现其 权力意志 [1]

基本精神

意识形态 内涵构成的另一方面,是其精神形式自身范围内的基本精神。这是与政治上层建筑有联系、又大为不同的、有其特殊性的一个方面。 意识形态 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形式,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和众多的门类,规定其 精神实质 不仅要有相应的广泛性,也要有高度的集中性。 [1]

反意识形态

反意识形态 的社会层次具有特定的意义。它也有一种鲜明的、坚定的意识形态,但并非正统的,而是反正统的。正统的是指 社会结构 中占居统治地位的并被认为是正确的正宗的 意识形态 ,反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被视为正确的正宗的意识形态的一般属反意识形态之列。 [1]

战略任务

播报
编辑
建设具有强大 凝聚力 和引领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断提高 工作质量 和水平。 意识形态 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在人的思想领域、 精神领域 做工作,必须研究人的思想、精神的活动规律,研究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同社会 环境变迁 、教育引导工作的相互关系,找准 社会思想 脉搏,把握好宣传教育的选题、内容和重点,把 意识形态工作 同人们精神生活的新变化更好结合起来。 [4]
马克思

世界各国

播报
编辑
国家
意识形态
德意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由 马克思主义 经典创始人 马克思 恩格斯 共同撰写的经典文献,也是他们继《 神圣家族 》之后共同撰写的第二部著作。基于马克思的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他们撰写《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主要目的是要阐明他们的见解与 德国哲学 意识形态 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要彻底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 [2]
俄国
俄罗斯 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民族和国家。它首先意味着意识形态对俄罗斯来说必不可少,是除武力外整合这个帝国的核心手段。因此,当 新俄罗斯 宪法 的形式摒弃 国家意识形态 时,就注定了它在不久后会重新走上寻找新 意识形态 之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俄罗斯 对“民族思想”的探求便是这种回归。其次,意识形态使俄罗斯成为俄罗斯,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核心元素。就其 意识形态 纲领内容来看,“ 新保守主义 ”是对此前的“新思想”和“ 主权民主 ”的综合,并无多少新鲜的内容,但是它越来越反映俄罗斯走向 孤立主义 的趋势。 [3]
美国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当代美国的 意识形态 出现了极化现象。本来 二元对立 的美国意识形态越来越极化,以 民主党 为基础的 社会自由主义 强化 自由贸易 女性主义 同性婚姻 合法化 平等主义 全球化 ,与以 共和党 为基础的 右翼 保守主义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右翼保守主义的极化则表现为贸易保护、 白人 至上、反 同性恋 、反 移民 逆全球化 等主张。当代美国 意识形态 的极化分布在各个领域,既有经济领域的 民主社会主义 与保守主义,也有政治领域的政党极化、精英极化和民众极化。极化的重点领域还是在文化方面,在种族、道德、宗教、教育、语言等各个领域,意识形态的极化都是非常严重的。同时,这种极化还在全球交往的层面展开,构成了 意识形态 极化的全方位图景。当代美国意识形态的极化有着非常复杂的根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自由主义 的引领作用下降。

政策解读

播报
编辑
李星良 教授提出,美国涉华舆论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晴雨表,也是双边关系的风向标。上个世纪,以 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和平演变战略和意识形态的舆论战对东欧地区展开攻势,导致 苏联 以及 东欧 国家的解体。如今,中美关系愈发紧张,中国开始调整在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战的政策,以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舆论攻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