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随着INTO1组合宣布解散,内地通过综艺选秀而产生的限定团,已经一个不剩。
话说,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解散,蒙羽还真不知道INTO1是什么东西。
虽然我也号称娱乐博主,奈何娱乐这趟浑水,深不见底。
赶紧找来资料一看,所谓INTO1,还有一个更国际化的名字,就叫“国际男子组合”。
其中,“INT”代表“International”和“ Internet”,意为国际的,互联的;“O”代指地球,后边还有个1。
再看其成员,共11个,分别来自于中国、美国、日本、泰国。
果然够International。
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样黄皮肤,平均年龄20岁。
年龄不大,口气不小。
可好好的全球第一不做,为啥又解散了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名词解释:限定式选秀团。
而正是这个名词的产生,在内娱界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而恶臭无比的全民造星运动。
01、全民造星的前世
选秀类节目,我们并不陌生。
前有超女快男,后有好歌手好声音。
就连说相声、演小品的,都要出来搞个喜剧人。
但那还是不一样,那属于艺人选拔,是从茫茫人群中海选有实力的明日之星。
而成团类的选秀,则属于艺人成长,你不会唱,我教你,你不出名,我包装你。
是手把手的造星。
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明星,就给你们造什么样的明星。
全民定制,批量生产。
这一理念,来自于国外的练习生机制。
早先,吴某凡、张某兴、黄某韬、鹿某晗等人,都是先到国外练习,混不下去了,然后以一副镀金海归的模样,回来发展。
美其名曰:归国四子。后来,又派生出:归国四美。
诸如此类,云云。
既然外国人能搞,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搞?为什么还要大老远跑去看人家脸色?
大约在2010年前后,终于有人发现了“练习生”这一空白市场。
在蒙羽的印象当中,第一个练习生成团的,大概是TFBOYS。
2013年,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三名平均年龄仅有13岁的孩子,正式组团出道。
彼时,还没有专门的选秀节目培养他们,多数情况下,还是公司行为。
给他们打造形象,给他们录制歌曲,给他们找电视台露脸的机会。
三小只很争气,不久就以“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而走红。
他们一跃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孩子。
既然是练习生,既然是艺人成长,那肯定不会选30、50的老家伙。
13岁,是刚上初中的年龄,别人都在为一元一次方程发愁,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那时的人们,都没怎么见过世面,觉得小小年纪能唱会跳多好啊。
所以,不光是同龄的孩子喜欢,孩子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也喜欢。
当然,也有人觉得他们小小年纪,起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作用。
不喜欢他们的人,管他们叫掏粪男孩,从而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骂战。
也许,那是人们第一次对“粉丝”二字感到恐惧。
02、全民造星的今生
追星需要花钱,捧星需要花钱,那造星岂不更需要花钱?
明星养成的代价是很高的,不仅要包装他,推广他。
还得管他吃,管他穿,管他长大成人。
钱从哪里来?
娱乐也是一个市场,随着资本的介入,更多成长秀选,更多全民造星,如雨后春笋爆炸开花。
你有《偶像练习生》,我有《创造101》。
你找阴柔妩媚的汉子,选男团,给女生看,我找肤白腿长的妹子,选女团,给男生看。
你的《青春有你》搞一二三季,我的《创造营》搞前后三年。
无论细分市场,还是目标受众,都极其精准。
都齐刷刷指向了各自的韭菜……额,粉丝们。
于是,很多男团女团纷纷成立。
诸如:NINE PERCENT、火箭少女101、UNINE、R1SE、THE9、硬糖少女303……
还有:时代少年团、天空少年团,等等等等。
开头解散的那个全球第一,就是由《创造营2021》倾情打造。
这些组合的名字,让人看半天也理不清头绪,摸不着头脑。
但要说出里边的成员,大抵都不陌生。
NINE PERCENT有蔡徐坤、范丞丞。
火箭少女101有孟美岐、吴宣仪,还有一条大鲤鱼杨超越。
其他组合,有周震南、刘雨昕、虞书欣、希林娜依·高等。
前两天在北京电影节上摔跤的那位赵小棠,也来自其中一个组合。
这样一拆分,大家就好理解多了吧?
说句有些夸张、容易惹众怒的话:近几年,你所看到的一些雌雄莫辨的男星,和像不良少女的女星,大多都来自于选秀团。
这些人,看起来,没什么学识,没什么修养,好像也没什么实力。
但是你千万不能骂,你一骂,就有无数声音反过来骂你。
其中,甚至还包括你家小学没毕业的孩子。
这都是他们的爱豆,对其了解,胜过双亲,对其关心,也胜过双亲。
这些人,年龄都不大,多是00后。
他们的粉丝,也不大,甚至更小。
但小也有小的好处,冲动、易怒,战力强,忠诚度高。
因为很多粉丝,都是看着自己的爱豆一步步长大的。
你长我也长,这才是全民造星的成功之处。
大家彼此捆绑,市场固若金汤。
03、全民造星的恶趣味
既然说他们没什么实力,又凭什么成功呢?凭什么赚钱呢?
资本家,可不是慈善家。
明星都是赚钱机器,哪有什么光荣梦想?
首先,选秀、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过程。
这类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低智、低龄,很多还在青春期。
男孩看着女偶像修长的腿,女孩看着男偶像阴柔的脸,胸中激情,总是澎湃难忍。
流量为王的时代,你每一次狂欢,都能为商家拉来一笔赞助。
2021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
可就在当天,某档明星成长类选秀节目的粉丝,花钱雇了一大堆人,帮他们倒牛奶。
因为牛奶盖上,有他们为爱豆打榜投票的通道。
他们不喝牛奶,只要牛奶瓶盖。
有时候,年轻人就是这么疯狂,为亲妈,都不曾如此拼命。
牛奶倒进沟里浪费,可惜,而粉丝的智商、三观掉进沟里,却成了看不见的大问题。
后来,这档节目被停播了,大概也是唯一一档没有成团的选秀。
没错,终于说到成团问题了。
在这些节目中,艺人通过层层学习、考核、选拔,最终争取有限的名额,成团出道。
即限定式选秀团。
限定团的官方解释: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临时性团体或组合。
限定团的成立,就是为了解散。
这话怎么理解呢?
选秀而生的男团女团,人数一般都比较多,不是7个,就是9个,甚至11个或更多。
他们刚刚成团时,热度较高,正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无论粉丝,还是商家,无论大客户,还是小散户,逮住谁收割谁。
一两年后,团体的热度没了,而个人热度起来了。
随着持续造星,比如蔡徐坤、比如杨超越,比如希林娜依·高,都慢慢有了名声。
团队里另一些成员呢,有的糊了,有的沉了,有的跟金主闹掰了。
这时候的团队,反而变成束缚,不如解散。
没有价值的,扔掉,有价值的,继续捧,单捧。
追求利益最大化。
由此可见,所谓全民造星,不过是资本择良弃莠、争名逐利的一场游戏。
游戏过后,仿如喜宴散场,主家卷着份子钱扬长而去,只剩下杯盘狼藉、满地鸡毛。
观众正茫然之际,只听隔壁敲锣打鼓,又一场好戏即将开幕。
04、全民造星的后遗症
有人说了,我就是跟着乐呵乐呵,不行吗?
但是别忘了,这是成长类选秀。
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这场狂欢中,资本长大了,赚得盆满钵满。
明星长大了,甚至长到店大欺客的地步。
唯独没长大的,是那些粉丝们。
尤其是大批量低龄粉丝们。
我们说,综合素质一定会跟年龄、学识、阅历是相关的,当然并不一定成正比。
这些成长起来的选秀明星们,惹事生非者还少吗?
那些没有成长起来的粉丝们,惹事生非者还少吗?
没成长起来的粉丝,跟成长起来的明星学着不务正业者,还少吗?
从20年前最初的选秀开始,人们就常常抱怨社会风气被带坏了。
到今天这全民造星的时代,风气怎样,已经不用再说。
4月24日,内娱最后一个选秀团解散,此类节目也基本停播,这下总该安生了吧?
呵呵,单纯了,解散一个,诞生N个。
信不信,未过多久,新的选秀形式,又将接踵而来。
唉,这资本化的娱乐圈啊……
明星、名人、名利场;
猎奇、八卦、说书坊。
关注“蒙羽其艺”,给你新鲜好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