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专业的学科发展、专业培养
与
课程体系
的
设置
均符合
重
要
的产业发展
趋
势
和
区域建设的
战略
需求。当下
传媒
产业发展
正
处于从
以往强调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扩展到现在更加重视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系统
性创新
的
转型时
期
,
互
联
网机构、
传
媒
机构
都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内容生产方式、
人
才
结构
、内部
组织
和传播平台的各
类改革
,
大湾区
媒
体
的转型
发
展、
媒介
融合发展均
走
在全国
前
列
,
现正
亟需
各类既
能掌握
智能媒体时代的
高
科技技能
、
又
能对
互联网的传播行业的革命性影响具
备
前瞻性认识和洞察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
这
即是本
专业
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
和定位
。
新闻学专业参加并通过了
2017年度的教育部的专业认证、并于2019年成为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
2
020
、
2
021
和
2
022
年发布的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
本学科
连续三年都
是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唯一进入全球前
200名
的
学科。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重在培养学生建立并夯实融合新闻学的专业基础能力,通过互联网新闻传播生产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构建起开放式的互联网思维,培养学生在智能媒体舆论生态环境中建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路径,八个学期总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是大类基础的学习,课程设置以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媒体与社会的研究性知识为主。
第三学期:中级研究方法论和专业理论
+
传播学、新媒体与大数据传播领域的理论课作为选修。
第四学期:专业理论与基础实务
+
基础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六学期:新闻学研究学术研究、融合新闻报道实务与新媒体大数据高阶及相关选修课。
第七学期:本研贯通的研究类高阶课程
+
毕业实习
第八学期:本研贯通研究类高阶课程,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
毕业设计
(
1)本专业各学年、各学期的学分、学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新闻学专业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
(
4
)专业选修课
建议修读
3
4
学分,而课程模块提供的专选课学分总量
6
2
学分,
其中包括跨学科模块、新闻学研究模块、融合新闻报道模块、新媒体与大数据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除此之外,设有政治传播、新闻理论研究、新媒体与社会专题等三门本研贯通课。
(
5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模块,学生需修完
14
分,其中共有
8门课各自包含了1-2学分的实践内容,专业实习
8
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6
学分,同时选修课中也含有大量的实训实践学分,例如媒介融合野外实践、视频报道、新闻摄影、纪录片实务、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等。
新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
6
名,其中教授
6名、副教授
9
名、助理教授
1名,博士生导师
7
名,团队成员平均年龄
4
2
岁。教师团队全部拥有博士学历,
65
%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成员的学科背景除了新闻传播学之外,还包括法学、
社会学
等其他不同学科,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高学历、交叉学科背景的、教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在这支教师队伍中,包含了广东省省委宣传部特支计划
“青年英才”获得者一人、广东省省委网信办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两人,另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一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一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两人。本专业教师团队共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45
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0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1
7
项,其他省级项目
23
项。
传播与设计学院
倡导
“实训、实践、实验”教学理念
,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超
2000平方米,
是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学院拥有
2个省级科研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1个共建基地(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4个广州市基地(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广州电商直播研究院、中山大学城市治理创新研究基地)以及小剧院、
交互媒体设计
中心
、未来媒体、新闻摄影、融合采编、纪录片、大数据传播等
11个实验室集群和
谷河青年、公共传播工作室等实践平台
。
学院拥有眼动仪、生理仪、虚拟
/增强现实头显设备、VR摄影系统等先进教学设备,教学基础设备投入年均超150万。近年来,学院以经典新闻教育为基础,以融合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为特色,以跨学科师资队伍为支撑,立足互联网时代公共传播实践,采用“实验+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基础、扎实业务技能、良好发展潜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学专业建设特点是培养
“学术与实践并重型”的人才。“学术型”即通过学术型课程培养学生在互联网对传播行业的革命性影响的前瞻性认识和洞察等方面的能力,强调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型”即培养适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强调文理融合,即人文与科技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与国内外同
类
院校相比,
本专业课程设置还具有以下特点:
1
)
具有
鲜
明的
时
代前瞻性,
课
程
设置不仅兼顾传统新闻教育的专业性,更强调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属性,增加了学生对于融合新闻
学系统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这在其他高校来
说
是
不多见的
。
2
)
具有跨学科的多元丰富性,学院
为
达到培养
智能
媒体新
闻传
播
领
先人才,不
仅
配置了
进阶
的
专业选
修
课
,同
时还
引
入
数字媒体、影像与大数据传
播学等基
础课
程,
这
其中包括
数字媒体前沿、新媒体与纪录片实务、大数据传播、新媒体与行为决策等
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从
而从多层次、
多维
度、
递进
式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和社会科学素养。
中山大学是国内最早以
“公共传播”来定位传播学专业的高校。2003年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公共传播学系,2009年开始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下进行“公共传播”人才培养,
以
“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
2010年明确提出媒介融合环境下公共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参考和借鉴全球新闻与传播领域高等教育同行的经典实践和前沿探索,以全球视野和中国问题为原则,一直是建设传播学专业的基本思路和专业定位。
传播学专业
2020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
2
020
、
2
021
和
2
022
年发布的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
本学科
连续三年都
是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唯一进入全球前
200名
的
学科。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
“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应对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范式与机制,强调学科的基础教育,确立学术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公共情怀,建立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问题视野,以及面对社会发展的实践方法。本专业旨在促进学生理解与认识媒介和传播对于个体、组织以及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洞察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革命性作用,揭示视觉在整合与体验信息时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传播管理策略、视觉传播研究、效果与用户分析等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遇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重在培养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传播业的公共传播专业人才
,包括在新旧媒体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公共传播的传播管理人才,以及在各行各业通过视觉表达和创意设计来进行创意传播的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本专业各学年、各学期的学分、学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传播学专业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
(
2
)专业课课程体系围绕学校入主流立潮头的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方面,开设具有脸谱化的专业课程,比如《传播学基础》、《公共传播》、《传播心理学》、《舆论学》、《健康传播》等。在专业提升课上,则体现出学院的特色,如《营销与新媒体》、《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等。
(
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大类培养将《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概论》、《传媒、文化与社会》三门基础课程针对大一学生,作为入门课程。而在大二分专业之后,则设置了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大二、大三更多地是培养学术批判素养、传播研究能力和传播实务能力。批判性地理解与认识媒介和传播在当代社会之角色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进化与人类传播》、《媒体与社会发展》、《哲学思想与媒介文化》、《新媒体与行为决策》等课程,而传播研究能力主要通过《新闻传播学质化研究方法》、《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大数据传播研究》等培养,同时也贯穿于各专题课程当中。传播实务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媒体融合时代作为专业传播人才的策划能力、用户研究能力和策略性传播能力,这一能力主要通过《公益传播》、《企业传播专题》、《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等来培养,并通过实习过程予以实践。
(
4
)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
93
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3
8
个学分修满。
其中包括学科通识课程(学校大类课程)、学术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进阶课程等四大课程模块。除此之外,设有传播学史、新媒体与社会专题、政治传播研究等三门本研贯通课,完全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
传播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
8
名,其中教授
6名、副教授
12
名,博士生导师
5
名,团队成员平均年龄
44
岁。教师团队全部拥有博士学历,
68
%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成员的学科背景除了新闻传播学之外,还包括计算机科学、设计艺术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不同学科,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高学历、交叉学科背景的、教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在这支教师队伍中,包含了广东省重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项目获得者一人、广东省省委网信办特支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一人,另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一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两人。本专业教师团队共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
1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16
项,其他省级项目
2
3
项。
新闻传播学院
倡导
“实训、实践、实验”教学理念
,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超
2000平方米,
是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学院拥有
2个省级科研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1个共建基地(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4个广州市基地(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广州电商直播研究院、中山大学城市治理创新研究基地)以及小剧院、
交互媒体设计中心
、未来媒体、新闻摄影、融合采编、纪录片、大数据传播等
11个实验室集群和
谷河青年、公共传播工作室等实践平台
。
学院拥有眼动仪、生理仪、虚拟
/增强现实头显设备、VR摄影系统等先进教学设备,教学基础设备投入年均超150万。近年来,学院以经典新闻教育为基础,以融合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为特色,以跨学科师资队伍为支撑,立足互联网时代公共传播实践,采用“实验+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基础、扎实业务技能、良好发展潜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传播学专业师资队伍中有八成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这是本专业对
标国际一流高校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我们重点对标了美国全国传播学学会(
NCA)学科排行中比较靠前的高校,比如UPenn 安南堡传播学院、USC安南堡传播学院、Stanford大学传播学系、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UIUC新闻与传播学院、Syracuse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等,欧洲的英国LSE、爱丁堡大学、魏敏寺大学,以及亚洲的日本筑波大学、新加坡南洋理
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结合并突出了本校和本院人才培养目标、地缘与区位优势、相关学科的历史传统和特色亮点。
本专业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发展理念。大类培养阶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新观、四史、数字媒体前沿、传播学基础、新闻学概论以及艺术与审美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认识人本身,形成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传播学科的兴趣、激情和觉悟,从而为后期的专业分流以及专业培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专业培养阶段在传播学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心理学、公共传播、环境传播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视觉文化传播、健康传播、跨文化传播、公益传播、情感传播、新媒体与营销、新媒体与行为决策等脸谱化课程体系的训练,以及舆论学、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传播数据分析、媒介融合等专业特色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则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史论基础和传播过程的分析和管理方法,提升传播研究的能力以及以问题为导向传播管理实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