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听罢只是微微一笑,苏轼自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回到家就跟苏小妹炫耀了起来。
没想到孙小妹一听听出了端倪,直接哈哈大笑,笑自己的哥哥被人玩弄了却不自知。
苏小妹告诉苏轼,在佛门中讲求的是心有所想,目有所见。
也就是说心中想什么自然就看到什么。佛印和尚说苏轼像佛祖,说明在佛印心中想的正是佛祖,而苏轼说佛印像牛粪,就是说苏轼心中就只有牛粪。
苏轼一听,自觉惭愧,自己想调侃佛印没想到竟被反将一军,
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甚至连自己的妹妹都不如。
后来,苏轼和佛印之间还发生过许多类似的趣事。
这些趣事深深引起了苏小妹的好奇之心,颇有才学的她决定会一会这位经常让大文豪哥哥哑口无言的和尚。
恰巧这一天苏轼又约着金山寺的佛印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也想见识一下这位可以让自己的哥哥甘拜下风的出家人。于是就央求着哥哥将她带出门。
郊外阳光正好,风景优美,文人当然要趁着良辰美景切磋一下文采了。苏轼与佛印和尚,还有一众弟子好友正在对对子。
苏小妹一看,对对子正是自己擅长的,正好可以去试一下佛印和尚是不是像哥哥说的那样才华横溢。
苏小妹仔细看了一眼前的佛印和尚,思索了一会,想到了一个对子。她走到佛印和尚的面前,跟他说:
“我有一则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不知道师父能不能工整对出下联?”
苏小妹这副对联的意思其实是在说佛印本是个人,只是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称不上是佛。
而且这则上联还内有玄机,
“人”、“曾”组成“僧”字,“人”、“弗”则组成“佛”字,十分难对。佛印的下联既要满足组字,也要对苏小妹的调侃进行回击才算是一副绝对。
佛印和尚其实已经听出了端倪,但他选择默而不语,思索了一会后微微一笑,
说出了自己的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女”、“卑”合起来就是“婢”,而“女”、“又”合起来就是“奴”,完美对应苏小妹的组字。
但苏小妹听完却十分愤怒,这不就是在骂自己为奴为婢吗?可她又不得不佩服这名和尚的才学,对自己恶意要羞辱佛印和尚感到了羞愧。
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苏小妹丢下一句:
“栖息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转身就走了。
但是,这一输苏小妹就不甘心了,此后一找到机会苏小妹就会与佛印和尚切磋才学,这使得两个对对子的故事在后世的文学著作中成为了佳话。
关于苏小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一本叫《东坡问答录》的书中,书中介绍她不仅是苏轼的妹妹,还是秦观的妻子。在后世著作
《警世恒言》和《眉山秀》
中,也曾记载着苏家有着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小女儿。
出生在文人之家,父亲和兄长又是文学大咖,在家打打闹闹切磋一下文采是在所难免的。
苏小妹不是典型的美女,额头有一点凸,眼窝下凹。没想到有一天苏轼竟拿苏小妹的长相调侃了一番,说她人还没有走出客厅,额头就先出来了,流两滴眼泪眼前的凹陷就成了水池子。
苏小妹一听,哥哥竟然如此数落自己,灵机一动,反过来嘲笑苏轼胡子鬓发一团乱,就像杂草一样长在脸上。
这一嘲笑苏小妹觉得还不够过瘾,再次作诗一首嘲讽苏轼: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既然苏轼说自己泪成泉水,那就说哥哥去年掉的眼泪今年还挂在耳边。言下之意就是苏轼长得也不咋地。
苏家宽松的家庭教育和兄妹相处的融洽氛围让不少人都津津乐道。然而,今天的人们经过查证,发现
在苏轼生前的信件和传世诗词中都没有提及过曾经有一位妹妹。
正史也没有对苏小妹的记载,所以大家都一致认为苏轼并没有一名叫苏小妹的妹妹,
而是有一名叫苏八娘的姐姐。苏八娘并没有像苏小妹那样快活自在,才华横溢。相反的是,这名出身在书香之家的小姐在十八岁的那年嫁给了舅舅的儿子,第二年含恨离开了人世。
被后世文学作品杜撰的苏小妹不过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而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