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与译介
核心学术观点
-
提出"同时资料"(如甲骨文、金石铭刻)与"后时资料"(抄本、刻本)的二元划分,强调原始语料对语言史研究的基础作用 [4] [6]
-
以《朱子语类》等文献为例,剖析不同时代抄本对语法研究的影响 [6]
-
系统考察结构助词"底/地/得"的历时分化,论证其语法功能的纵向演变轨迹 [5]
-
指出"把"字句在元代完成语法化过程,确立处置式的基本范式 [2]
-
分析"着"从动词向持续体标记转化的阶段特征 [3]
-
认为"数量词+专名"结构(如'五湖范蠡')具有特殊语义标记功能 [1]
-
将"母女一场"类句式归为名词活用现象
学术影响与讨论
-
被《历史语言学研究》列为汉语史研究必引文献,形成与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的学术呼应 [2] [4]
-
在山东大学冯春田教授2008年关于结构助词'哩'的研究中,成为核心理论支撑 [5]
-
2023年崔山佳针对书中两个论断提出异议:通过《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语料论证"数量词+人名"属常规用法 [1] ;指出"母女"等关系名词具有特殊语法属性,不应简单视作名词活用
-
相关讨论拓展了汉语语法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维度
教学应用
-
作为浙江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推荐书目,用于解析判断句演变、系词发展等语法专题 [3]
-
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简帛语法分析的理论参照系 [6]
版本流传
理论延伸
-
语料分类理论应用于战国简帛断代研究,如郭店楚简语言特征的判定 [6]
-
结构助词演变框架被拓展至方言比较研究,解释山东、安徽等地"哩"的语法化路径 [5]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