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 ,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 社会活 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包括《 幻灭 》《 动摇 》《 追求 》)《 》《腐蚀》《 子夜 》《 第一阶段的故事 》《 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小说集《 野蔷薇 》《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
茅盾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1949年,当选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 [12-13]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 5岁。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
1904年,入读于乌镇立志小学。
1907年,转入乌镇植材 小学。
1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
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6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任《民国日报》主编;9月,发表《幻灭》;4月—7月,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7年—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
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离开上海,去往日本,并创作长篇小说《虹》(未完),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书记。
1931年,与 鲁迅 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先后发表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
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
1936年10月,与部分文艺工作者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7年,任职于《救亡日报》,主编《呐喊》。
1938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4月,任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为《立报》编辑副刊《言林》;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1939年3月,任教于新疆学院;4月,任新疆文化协会委长。
1940年5月,先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另创作完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1941年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12月,离开香港到达桂林,并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
1943年8月,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走上岗位》(未完成)。
1945年,创作完成剧本《清明前后》。
1946年5月,到达上海,并主编《文联》;6月,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10月,与沈钧儒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另翻译出版了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后赴苏联访问,期间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
1947年1月,陆续发表《游苏日记》。
1948年5月,联合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7月,参与了《小说》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并在该刊连载长篇小说《锻炼》,另创作并完成了《脱险杂记》。
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报告,另当选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现 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1954年9月—1959年4月,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
1954年12月—1959年4月,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
1959年4月—1964年12月,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
1959年4月—1965年1月,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委员。
1964年12月—1975年1月,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
1965年1月—1978年3月,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5年1月~1978年3月,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
1978年3月—1981年3月,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另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常务 员会 委员。 [12-13]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 5岁。
  • 家世背景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 婚姻家庭
1918年,茅盾与孔德沚在老家乌镇结婚。两人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沈霞生于1921年,儿子沈霜生于1 923年。
截至1981年3月,茅盾已翻译了240多篇文学作品,涉及30个国家的150多名作者,涵盖了多样文学题材和文学样式,如科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社会评论和 文学理论等。
出版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类别
出版社
1921年12月
《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
理论集
上海新文化书社
1928年8月
《小说研究ABC》(ABC丛书)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8年8月
幻灭 》(文学研究会丛书)
中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1928年8月
动摇 》(文学研究会丛书)
中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1928年11月
理论集
开明书店
1928年12月
追求 》(文学周报社从书)
中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1929年1月
中国神话研究ABC 》(上下册)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9年4月
《骑文学ABC》(ABC丛书)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9年5月
《近代文学面面观》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9年5月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9年6月
《神话杂论》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29年7月
野蔷薇
短篇小说集
大江书店
1929年9月
《六个欧洲文学家》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30年3月
中长篇小说
开明书店
1930年5月
中长篇小说
开明书店
1930年10月
《北欧神话 ABC》(ABC丛书)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31年12月
《三人行》
中长篇小说
开明书店
1932年5月
《路》
中长篇小说
光华书局
1933年1月
子夜
中长篇小说
开明书店
1933年4月
《茅盾自选集》
文集
天马书店
1933年5月
春蚕
短篇小说集
开明书店
1933年7月
散文杂文集
天马书店
1930年8月
《西洋文学》(文化科学丛书)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30年9月
《希腊文学ABC》(ABC丛书)
理论集
世界书局
1934年2月
《话匣子》(良友文学丛书)
散文杂文集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4年9月
《茅盾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开明书店
1935年4月
《汉译西洋文学名著》(基本知识丛书)
理论集
中国文化服务社
1935年12月
《速写与随笔》(开明学新刊)
散文杂文集
开明书店
1936年5月
《多角关系》(小型文库4)
中长篇小说
生活书店
1936年6月
《世界文学名著讲话》(开明青从书)
理论集
开明书店
1936年10月
《印象·感想·回忆》(文学丛刊)
散文杂文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 年11月
《创作的准备》(青年自学书)
理论集
生活书店
1937年5月
烟云集 》(良友文学从书)
短篇小说集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9年4月
炮火的洗礼 》(烽火小丛书6)
散文杂文集
峰火社
1939年8月
《茅盾短篇小说集》(第二集)
短篇小说集
开明书店
1941年10月
《腐蚀》
中长篇小说
华夏书店
1942年6月
《劫后拾遗》
中长篇小说
学艺出版社(桂林)
1942年12月
《文艺论文集》(文艺译作丛刊)
理论集
群益出版社(重庆)
1943年2月
散文杂文集
柔草社(桂林)
1943年4月
《见闻杂记》
散文杂文集
文光书店(桂林)
1943年6月
《耶稣之死》(当代文学丛书)
短篇小说集
作家书屋
1943 年7月
《茅盾随笔》
散文杂文集
文人出版社(桂林)
1943年10月
《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长篇小说
华华书店出版(桂林)
1945年3月
《委屈》(星火文丛)
短篇小说集
建国书店(重庆)
1945年4月
《第一阶段的故事》
中长篇小说
亚洲图书出版社(重庆)
1945年7月
《时间的纪录》(良友文学丛书)
散文杂文集
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
1948年1月
《盾文集》(现代作家文丛3)
文集
春明书店
1948年4月
《苏联见闻录》(中苏文化协会文艺丛书)
散文杂文集
开明书店
1949年4月
《杂谈苏联》
散文杂文集
致用书店
1950年1月
《鼓吹集》
理论集
作家出版社
1952年4月
《茅盾选集》(新文学选集2)
文集
开明书店
1954年4月
《子夜》
中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4月
《子夜》
中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6月
《茅盾选集》
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3月—1961年11月
《茅盾文集》(共10卷)
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8月
《夜读偶记》
理论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
1958年10月
《跃进中的东北》
散文杂文集
作家出版社
1962年10月
《鼓吹续集》
理论集
作家出版社
1962年11月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理论集
作家出版社
1963年8月
《读书杂记》
理论集
作家出版社
1977年12月
《子夜》
中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11月
《茅盾评论文集》
理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1月
《脱险杂记》
散文杂文集
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
1980年4月
《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5月
《茅盾近作》
理论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5月
《茅盾论创作》
理论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8月
《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理论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
《茅盾散文速写集》
散文杂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茅盾全集》(共40卷)
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21 ]
  • 创作综述
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 长篇巨制。 [17 ]
茅盾的文学道路,与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结伴而生。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与向壁编造、矫揉造作、粉饰太平的虚假文学形成对照。“五四”时期,强调“血与泪的文学”,目的是要文学创作者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彻底打开创作者的社会视野,拆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壁障,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对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强调写实手法,而不是向壁虚构的编造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茅盾的这种意识,顺应了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时代需求,来自他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在场 感。
茅盾的小说具有学典型,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1927年以前,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提倡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 [19 ] ;自辛亥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彼此间的冲突在文中 有反映 [17-18 ] ;20世纪60年代,茅盾助推“中间人物”论,小说创作中产生一批独具性格特征的“中间人物”。他们与当时文坛流行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 文学评论
茅盾宏观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把对作家作品的美学评价和特定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思潮联系起来。从这一点出发,茅盾认为“五四”初期“表现时代的文学作品”产生得少的原因,固然与“新文学”的初期尚未成熟有关,但“更切实地说,是因为当时的文坛上发生了一派忽视文艺的时代性,反对文艺的社会化”的 思潮。 [20 ]
茅盾通过《子夜》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的各种社会景观:资本家的豪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作家又通过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通过主人公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他多重线索,使全篇既展示了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主人公的悲剧,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在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盲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 波纹。 [18 ]
茅盾的影响在于他创造了文学的新范式。首先是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和历史尽量同步;其次是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物典型,并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倾向性。茅盾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创造了“社会剖析小说”模式,有别于都市新感觉派式的都市 小说。 [16 ]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 编年史。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浙江省人民政府
“茅盾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是中国左翼文坛的主将之一,是中国现代严肃文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是时代激流的摄影师,是时代风云的书记官,他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泰斗地位。” 中国茅盾研究会 评)
“他 (茅盾) 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早期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对中国的科学、革命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宿迁学习平台评)
“茅盾是一位文学家,用手中的笔描画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一名革命者,善于用文字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前进。他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一生经历丰富曲折,是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见证人;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和文学紧密相结合的一生,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己任,辛勤笔耕六十多年,为中国为人民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他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现代进步文化殚思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青年网 评)
“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文学史家 夏志清 评)
“茅盾热心于提携青年作家,他的作品丰硕,为人谦和,素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 人民政协报 》评)
“茅盾至今拥有着文学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他的创作是我们不断推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价值参照。” (《 光明日报 》评)
  • 纪念故居
乌镇茅盾故居 ,是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坐北朝南,为临街四开间两进木构架楼房,楼上楼下共十六间,分东西两个单元,建筑面积444.25平方米。茅盾故居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是由一个二进四合院组成,茅盾半身身铜像坐落在庭院中,三个展厅和会客室组成院落前庭,后庭为起居室兼卧室。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茅盾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政府发文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对外 开放。
  • 组织命名
1981年9月,由罗荪、黄源、林焕平、叶子铭、孙中田、邵伯周、庄钟庆、丁尔纲等共同发起筹建全国茅盾研究会。1982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01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作协报告。1983年3月27日,中国茅盾研究学会正式宣布成 立。
  • 奖项命名
茅盾文学奖 是根据茅盾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
  • 纪念邮票
1986年7月4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茅盾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第一枚“茅盾头像”,画面主图为茅盾肖像及其亲笔签名,面部用笔浓重,突出了茅盾敏感细腻、坚守信念、执着追求、敢于抗争的性格;第二枚“茅盾的工作像”,画面表现的是茅盾充满自信的半身坐姿,背景是茅盾的《子夜》手迹,字迹 清楚、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