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音表》的内容及特点
1.《审音表》所审的音,一共840条,是按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的,这个排列便于我们查检,不便于我们考察其审音的要求与内容特点。我们知道,《简化字总表》中分了三个表,第一表为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为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第三表为应用第二表类推出来的简化字。三个表实际上告诉了我们简化字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审音表》,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分类,840条审音项目,实际包括三类:
A.统读类。《审音表》注明“统读”的,都属这一类,共586条。《审音表》的“说明”指出:“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统读类的读音具有排他性。例如“法”统读fǎ。此字本来读fǎ,一般人不存在问题,但老北京人则不然,他们“法儿”读fā,“法子”读fá,“法国”读fà。“统读”是针对其他三个声调说的。又如“导”统读dǎo。“导”在古代是去声字,为徒到切,现在许多方言仍读去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的知识分子,导,用在口语时读上声dǎo,用在书面语读去声dào。dǎo是新产生的口语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音呢,这是因为“道”字本应读dǎo,按浊上变去的规律,“道”在北京话中变成dào,从而把“导”挤到上声里了。现在承认这种字调上由历史演变造成的“换防”,“导”不再遵古读dào,避免了“导、道”同音。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时,需要改去声声调为上声调。我们联系统读排他性的特点,就把审音的要求具体化了,就会翻出许多内容,从而加深对“统读”审音要求的认识。
B.只音类。指审定一个读音的,如“缥piāo~缈”。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意味着这个字还有其他读音。如缥,在表“颜色(淡青色)”义时读piǎo,不读piāo。这一类审音的特点是具有兼容性。这一类共133条,要有兼容性的兼上下功夫。
C.多音类。指审定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共121条。此类审音的特点是具有相互性。汉字有许多多音字,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多音字来审定呢?因为这些字在音义上常有纠缠,容易产生误读,审音的目的在于明确其相互性,消除歧读。如“阿”,(一)ā,~訇、~罗汉、~木林、~姨;(二)ē~谀、~附、~胶、~弥陀佛。表面审定的是字音,实际上是讲的字义,即什么样的字义应读什么样的音,我们把音义关系分辨清楚了,自然就不会发生误读。《审音表》提供的例词,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去了解它们音义上的分工。
有的字,音义上的分工在某些地方很不容易分辨,即使《审音表》提供了例词,也还得作必要的钻研。如“冠”(一)guān(名物义)~心病;(二)guàn(动作义)沐猴而~、~军。名词义读guān,好理解,如皇冠、冠巾、挂冠而去等。这里“冠心病”的冠,与帽子义的联系不易知晓。原来这里的“冠”是西方的帽子。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硬化造成的心脏病。外国人的帽子特点为环状,他们“冠”引出“环状”的意义,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联想,咱们缺乏这种联想。冠状动脉,西语里是coronary(像帽子环状形的动脉),我们按意译借入,用时难以想到名物义,而容易误读成guàn状动脉。
以上分为三类,是就《审音表》本身对字音的三种处理而言的。实际上是两类:甲,单音字,统读586条都属于单音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只注一个音;乙,多音字,b、c两类都属于多音字,字典里按多音字处理。